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伟红  耿左军 《河北医药》2003,25(5):348-349
目前 ,CT增强扫描方式已成为肝癌定位诊断的常规手段之一 ,其优点为无创伤性、方便迅速、分辨力高、解剖关系明确 ,并能提供无组织重叠的横断图像 ,而且增强扫描还可以作为定性、定位诊断 ,并可以了解肝周围血管是否受到侵犯或有无转移 ,因此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应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 1997年至 2 0 0 2年经病理证实的肝癌 180例 ,均有完整的资料 ,男∶女 =4∶1,年龄 3 3~ 85岁 ,平均5 3 .2岁。1.2 CT扫描方法、病理分型和诊断标准  ( 1)扫描方法 :患者空腹 ,于扫描前 3 0min口服 13 %泛影葡胺 60 0ml ,充盈胃、十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9例患者经CT扫描共发现56个病灶,肿瘤直径0.5~11.5cm,其中平扫发现29个病灶,占51.79%,增强扫描:动脉期发现54个,占96.43%,门静脉期发现病灶45个,占80.36%,延迟期发现病灶46个,占82.14%。结论 CT增强扫描可根据肝癌的血供特点在各期的表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65例临床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人员,对入组患者均行CT增强平扫及MRI检测,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入组患者中经术中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3例,其余肝脏疾病共计12例。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明显优于CT增强扫描,均有P <0.05。结论 CT增强扫描与MRI对诊断原发性肝癌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经济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经手术或病理检查确诊的26例原发性肝癌的CT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1个,多期增强影像表现明显。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中,螺旋CT是既简单、安全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价值。方法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参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模式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模式进行诊断。观察对比两组阳性检出率、病灶显示率;观察对比两组弥漫型肝癌、结节型肝癌、巨块型肝癌的检出率。结果参照组阳性检出例数为31例,阳性检出率为56.36%;观察组检阳性检出例数为52例,阳性检出率为94.55%;观察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病理检出75个病灶,观察组病理检出80个病灶。参照组显示57个病灶,病灶显示率为76.00%;观察组动脉期显示77个病灶,病灶显示率为96.25%;静脉期显示74个病灶,病灶显示率为92.50%;平衡期显示76个病灶,病灶显示率为95.00%;观察组病灶显示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弥漫型肝癌、结节型肝癌、巨块型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5.88%、54.17%、100.00%,观察组弥漫型肝癌、结节型肝癌、巨块型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4.44%、91.67%、100.00%;两组巨块型肝癌检出率均为1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弥漫型肝癌、结节型肝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鉴别诊断,诊断结果甚佳,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精准度,同时能够为后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提供科学可靠的影像学信息及数据支持,临床应用价值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6.
林敏  张卫平  金善恩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52-1653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疑似小肝癌结节患者93例,分别进行CT平扫和Ⅲ期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对小肝癌结节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增强扫描原发性小肝癌结节诊断准确率为96.5%,明显高于普通扫描的74.1%(x2=19.222,P<0.05);CT增强扫描能够发现原发性小肝癌结节直径为更小的卫星灶(0.7 ±0.3)cm,明显小于普通扫描的(1.6±0.8)cm(t=9.971,P<0.05).结论 与CT平扫相比,增强扫描对原发性小肝癌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能发现更小的结节,为肝癌的及早发现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确诊为微小肝癌的患者,均行上腹部平扫加增强三期扫描,对其CT增强扫描后病变的强化方式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共检出35个病灶,其中29个病灶位于肝右叶, 6个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为肝内首次发现微小肝癌, 6例为肝癌治疗后肝内远处新生病灶。26例为单发结节, 4例为多发结节;结节直径最大为1.0 cm,最小为0.7 cm,其中符合典型小肝癌速升速降(高-低-低)强化方式的结节有20例,呈(等-低-低)强化方式的有8例,呈(高-等-等)强化方式的2例,多数病灶动脉期的强化以不均匀弱到中等强化为主,病灶动脉期的边缘境界欠清,并未看到明显完整包膜形成,门脉延迟期边界均相对清晰。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由于扫描速度快、检查禁忌证相对较少的特点,能够充分反映出微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变为现实,可作为微小肝癌的重要临床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22例均进行肝、胆、胰、脾平扫加动态增加扫描。结果原发性肝癌呈典型CT表现18例,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呈非典型表现4例。虽早期不出现高密度增强,但分析其时间密度曲线,仍为速升速降型,符合原发性肝癌的特点。结论螺旋CT扫描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能进行原发性肝癌的准确诊断,以进行术前评估,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3):122-125
目的探讨增强CT与MR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复查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术后1、3和6个月增强CT和MRI检测。以术后6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增强CT和MRI在TACE术后1、3和6个月诊断阳性率、阴性率以及准确率。结果与增强CT比较,MRI对患者原始病灶术后1个月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原始病灶3个月和6个月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诊断准确率较高。与增强CT比较,MRI对患者TACE术后复发病灶3个月和6个月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患者术后3个月新增病灶检测准确率高(P<0.05),两者在术后6个月新增病灶检测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介入术后复查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I具有更高的检测准确率,对于增强CT不确定结节应进行MRI复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及增强CT技术,对38例可疑肝细胞癌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结果 38例中,采用超声造影测得病灶直径为(5.1±1.9)cm,增强CT测得病灶直径为(5.0±1.8)cm,病理标本测得病灶直径为(4.9±1.9)cm,将超声、CT方法测得肿瘤大小分别与病理标本测得结果进行比较,病灶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6、0.2 4,P>0.0 5)。超声造影与增强C T扫描两种方法 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 7.4%(3 7/3 8)、7 8.9%(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且安全无放射性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海绵状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35例病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的三期增强扫描对于原发性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有很好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16层螺旋CT( S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3例SHCC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4~40s、门脉期65~80s、延迟期4~6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结果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2%,40/42)、(83.3%,35/42)、(85.7%,36/42)。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春岭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47-1348
目的:分析小肝癌的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图像特点,为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的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与常见肝占位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小肝癌在平扫图像呈现低密度灶,在动脉期或门脉期扫描快速强化,延迟期呈现低密度无强化灶.结论:三期动态扫描小肝癌呈现动脉期或门脉期快进快出强化的特征性低密度灶,三期动态CT扫描能够为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广才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1):113-11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评估小肝癌(S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高度疑似SHC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A及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A、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两者联合对SHC...  相似文献   

17.
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肝癌生存率的关键。但由于肿瘤较小,通常直径在3cm以下,因此检出与定位有困难。我们采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碘对比剂进行肝脏CT多期增强扫描,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2月—2013年12月间确诊的95例小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肝脏CT平扫及碘对比剂增强扫描的图像,评价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95位患者平扫时共发现121个病灶,采用碘对比剂多期增强扫描后共发现155个病灶,比平扫多发现34个病灶,占21.93%。在这多发现的34个病灶中,其中8例无明显不适及临床症状,CT平扫未见异常,只有化验室检验发现异常,占5.16%。结论碘对比剂肝脏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显著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为临床科室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宝权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83-2485
近年来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熟练掌握其CT检查技术和诊断分析方法有利于肝癌的快速确诊。选择2005年9月。2008年12月经CT增强三期扫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DSA确诊的18例肝癌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慎和 《安徽医药》2018,22(9):1787-1789
目的 探究双能量CT(DE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肝癌30例进行化疗栓塞,于术后4周行DE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患者肝脏病灶情况.对DECT图像分别采用双能量成像处理法(A法)和常规成像处理(B法),根据病灶碘油缺损区和(或)周边区强化显示结果进行评分,并DE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法取得图片的评分显著高于B法(P<0.05).DSA检出42个病灶,A法和B法分别检测出38个和32个病灶;A法的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0.5%、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6.0%,显著高于B法(阳性病灶检出率为76.2%、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58.0%)(P<0.05).结论 DE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价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