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参考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本组病变病理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浆细胞型2例。CT平扫为等密度病灶,4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变,CT增强扫描示7例透明血管型病灶有明显持续强化,1例透明血管型病变与2例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5例行MR扫描,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有明显持续强化。结论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居多,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明显持续强化,且钙化常见,而浆细胞型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CT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的24例CD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并将CT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24例中透明血管型15例,浆细胞型8例,混合型1例。15例透明血管型CD临床分型均为单中心型,包括胸部7例、颈部4例、腹膜后2例、盆腔及腹股沟2例,8例浆细胞型CD均为多中心型。透明血管型CD 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即明显强化,延迟期仍有强化。3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强化血管影。浆细胞型CD CT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亦明显强化,但较透明血管型强化程度低。透明血管型CD术后均无复发,而浆细胞型CD预后多种多样。结论:CD的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CT对透明血管型C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好,预后佳;而浆细胞型CD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AFLH)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资料与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FLH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局限性透明血管型7例,CT表现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楚,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超过动脉的2/3,其动态变化过程与动脉相似,无囊变、坏死及钙化.多中心型2例,浆细胞型、混合型各1例.浆细胞型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边缘欠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接近动脉的1/3;混合型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楚,呈不均匀强化,CT值接近动脉的2/3,无囊变、坏死及钙化.7例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包膜清楚、完整的低回声结节,回声均匀或不均匀,透明血管型、混合型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浆细胞型血流信号稀少;4例透明血管型的血流信号呈低阻抗波.结论 AFLH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透明血管型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而浆细胞型、混合型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及腹部Castleman病的临床、CT征象与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胸腹部Castleman病的患者10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CT资料,并与病理对照,对其CT征象进行归纳。结果本组10例中,呈单发病灶7例,病理为局灶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5~5.6cm,平均直径3.8cm,CT平扫呈中等密度,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4例,其中有囊变2例,伴钙化2例;增强后7例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与主动脉的强化程度接近。本组中呈多发病灶3例,病理为多中心浆细胞型;CT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灶直径1.2~3.5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中度强化,与邻近肌肉强化程度接近。结论单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多发浆细胞型Castleman病CT表现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干艳英  李大成  陈雯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2):1321-13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对Castleman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为CD的MS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3例,颈部2例,腹膜后1例,腹膜后及盆腔同时发生1例,颈部、胸部及腋窝同时发生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4例,其中1例周围见卫星灶;多中心型4例。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1例。MSCT或MRI表现:透明血管型CT平扫4例伴有点状、短条状及分支状钙化,其余为等密度,1例周围可见筋膜增厚,增强扫描均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1例中间可见条状低密度影;MRI检查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条状低信号影,周围见条状血管影,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 CD的MSCT、MRI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MSCT和MRI对透明血管型C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本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浆细胞型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  相似文献   

6.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CT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为Castleman病的CT表现。结果:纵隔4例、肠系膜1例和腹膜后5例。临床类型为局灶型7例和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7例和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但中间可有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而增强扫描表现为除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外,明显均匀增强,并与腹主动脉同步增强,周围可有点条状增强血管;浆细胞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而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增强。结论: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关系密切,透明血管型的CT表现比较有特征,浆细胞型缺乏特征性,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7例,腹膜后3例,肠系膜2例,颈部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10例,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2例.CT表现:CT平扫示病灶均为等密度,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示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于腹部的8例局限型Castleman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8例均接受了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局限型Castleman病中6例发生于腹膜后,2例发生于肠系膜根部。6例为透明血管型,2例为浆细胞型。2例浆细胞型中1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均累及周围一组淋巴结,周围组织均有受浸润。6例透明血管型中平扫均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4例,渐进性强化2例。结论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少见,其CT表现多样,但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CD)MSCT表现,提高对Castleman病影像特征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病理确诊Castleman病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20例中,女13例,男7例,年龄15~73岁.单发病灶14例,多发病灶6例.病变累及颈部及腋窝8例,纵隔及肺门8例,肝门区、后腹膜及腹主动脉旁7例,右侧颜面部1例.MSCT表现: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软组织影,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呈中度强化,实质期明显均匀强化,与周围血管强化相似.浆细胞型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多发病灶者相互不融合;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以边缘强化明显,实质期部分病灶强化稍减退.结论 透明血管型CD有特征性MSCT表现.浆细胞型CD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部3例,纵隔3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临床类型为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8例,浆细胞型1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透明血管型8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动脉,静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5例病灶周围或(和)病灶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浆细胞型1例表现为肠系膜多个软组织结节,伴有肝脾肿大,呈轻度强化表现。MRI检查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近似。结论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强化延续时间长,灶周增粗迂曲血管影,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等为透明血管型相对影像学特点,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0例CD,结合病理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10例中局限型CD 8例,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发,其中颈部2例,腹膜后肾脏前上方1例,前上纵隔2例,后纵隔1例,右肺门旁1例,右侧盆腔入口腰大肌旁1例,最大径3.3~8.5 cm(平均6.1 cm);均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7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2例伴斑点状、条状钙化,6例边界清晰,2例部分边界与邻近结构欠清;增强扫描6例中,5例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4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周围见强化血管影。多中心型CD 2例,1例双侧腋窝、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多发增大淋巴结,增强扫描淋巴结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病理为透明血管型;1例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增大淋巴结,病理为浆细胞型。结论:典型的CD常为局限型,病理上多为透明血管型,其CT表现具有显著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典型的CD仍需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透明细胞癌与5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 18例肾透明细胞癌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或稍高混杂密度肿块,增强皮质期或实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高于肾皮质,髓质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其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和/或出血,钙化1例。5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内均匀的稍高密度肿块,增强后皮质期强化程度等于、低于或高于肾皮质,髓质期强化程度有所下降。5例均未见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大部分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王煜晅  徐龙  朱智伟  李伟大   《放射学实践》2009,24(5):495-497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4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5例和浆细胞型1例。CT检查5例,平扫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锐利,1例伴有钙化,1例见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明显强化,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持续强化;1例胰头后方肿块中等均匀强化,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中等程度周边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扩大。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胰头后方肿块内部和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影。MRI检查1例,肿块位于后腹膜下腔静脉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锐利,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CT是诊断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多数透明血管型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局灶性castleman(CD)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局灶性CD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右肺门旁6例,前纵膈2例,腹腔1例,腹膜后2例,眼眶2例,锁骨下2例。病理分型1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平扫大多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值平均为42HU,边界清楚。2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及显著强化,CT值抬升31~99HU,3例其内可见点条状及裂隙状未强化区,4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灶及迂曲血管影。结论 LCD大多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大多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结合临床无明显症状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并对不同病理类型进行能谱CT分析。方法 13例患者均行CT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启用GSI viewer软件,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上综合观察,然后在动脉期图像上测量相关数据,其中10例患者采用3.0TGE Discovery MRI扫描仪行T1WI、T2WI横轴面及T2脂肪抑制轴位平扫,5例行T1WI动态三期增强。结果 CT平扫9例均呈类圆形等密度肿块,轻度分叶,边缘光滑清晰,4例肿块密度不均并伴有斑点状钙化,动态增强9例均见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4例伴有钙化的肿块呈不均匀持续强化,2例肿块周围可见子灶。10例行MRI检查,平扫呈等或稍长T2、长T2信号,T2脂肪抑制呈明显高信号,5例增强后病灶呈中度强化,瘤灶内均可见中央条索状及小片状低信号区。本组病例中均为局限型,7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肠系膜区,3例位于盆腔,其中1例合并左侧卵巢纤维瘤。10例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3例为浆细胞型。综合混合能量图像、单能量图像及碘基图图像三种图像能使病灶显示更清楚,不同病理类型在不同keV下其衰减程度不同,其能谱曲线图表现不同。在碘基图及水基图上可见10例透明血管型碘含量明显增高,而3例浆细胞型碘含量明显低于透明血管型,但含水量稍高于前者。结论腹盆部Castleman病具有一定特征性,CT动态增强及MRI对透明血管型诊断不难,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仍较困难,需结合病理学检查,但能谱CT分析有助于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的CT、MRI表现,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病理证实的UCD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本组透明血管型39例,浆细胞型5例,混合型2例;病灶位于颈胸部10例,腹部30例,盆部6例;CT多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肿块;位于腹膜后者常见边缘模糊并伴有腹膜增厚;本组41%病灶伴有钙化,包括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相较于透明血管型UCD多样的钙化形态,浆细胞型均表现为点状钙化;部分病灶内可见小片状出血、囊变及纤维信号,MRI对这些征象的显示具有优势。结论本组UCD病灶多位于腹部,影像表现与病灶位置及病理类型相关,钙化、纤维成分等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纵隔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MSCT征象。结果 10例患者中位于前纵隔2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5例。CT平扫6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3例病灶内见低密度,前纵隔1例内部见分枝状及短条状钙化,其中1例边缘模糊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增强后6例呈较均匀显著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接近于同层面大血管强化,且呈持续性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呈轻度强化。6例有临床症状者其中5例病灶位于中纵隔。结论纵隔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呈血管样强化、并持续强化较常见,可以出现分枝状、短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平扫加动态增强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郑吟诗  高剑波  郭华   《放射学实践》2011,26(4):439-441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后肾腺瘤CT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后肾腺瘤患者均为男性,均为单侧发病,其中2例CT平扫分别表现为稍低密度和稍高密度,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例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团块,伴有点片状钙化及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后肾腺瘤非常少见,CT表现有一定特点,多表现为肾皮质实性占位,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并有延迟强化;正确认识并考虑到其可能,有助于与肾癌鉴别,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避免不必要的全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的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MCD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9例患者中1例为透明血管型,8例为浆细胞型,且其中1例为多中心型CD继发大B细胞淋巴瘤。增大淋巴结位于颈部7例,腋窝8例,胸部7例,腹部6例,腹股沟区6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浆细胞型可见肺内病变,其中1例以双肺多发磨玻璃病灶及薄壁空腔为主,1例以弥漫性分布的小结节和多发小叶间隔增厚为主。所有患者中伴脾脏增大4例,伴肝脏及脾脏增大1例,以其中1例继发大B细胞淋巴瘤者脾脏增大明显,最大径≥15.0cm。结论:MCD的CT表现以全身多部位的多发淋巴结增大为主,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其肺内表现为肺间质性病变,浆细胞型MCD伴脾脏明显增大时有继发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腹膜后(包括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影像资料,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钙化、囊变及坏死、病灶强化幅度、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征象。结果 6例肿瘤均单发,3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肾上腺区,肿瘤大小平均为(7.7±5.1)cm。6例病灶CT平扫相对肌肉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36±8)HU,1例合并细粒样钙化。所有病灶未见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未见明显强化,实质期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轻、中度强化,增强幅度相对于平扫CT,CT值增加(23±9)HU。结论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边界清晰、密度较低、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的良性肿瘤,把握其影像特点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