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脾血管肉瘤(angiosarcoma)又称脾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是高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为脾窦内皮细胞呈恶性增生所形成;临床上罕见,多见于成年人.巨大的病灶可破裂出血[1].本院收治1例脾血管肉瘤,有完整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消化道异位胰腺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消化道异位胰腺的CT表现,6例均行CT增强扫描,观察其CT表现特征.结果 6例异位胰腺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发生在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均位于空肠).CT平扫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多均匀,边界清楚,与胃肠道壁呈广基底连接,向腔内生长者居多,2例可见小囊变区.CT增强扫描,6例均明显强化,强化方式类似于正常胰腺,其中4例均匀强化,2例可见小囊变区未强化.结论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本病正确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副脾的螺旋CT影像特征及其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副脾患者的CT典型与不典型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例中,单发17例,多发6例.左侧肾上腺区11例,脾周或脾区12例.1例副脾伴梗死表现为均匀囊性病灶,无强化;其余22例CT均表现为平扫呈大小不等的软组织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晰,CT值均在45 HU以上;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增强程度均在50 HU以上.结论:副脾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常见发生部位,多数可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但副脾毗邻肾上腺或有伴发病变者常致术前误诊. 相似文献
5.
6.
胰腺内副脾(IPAS)在临床工作中相对少见,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其越来越容易被发现.IPAS在影像上可被误诊为其他类型胰腺体尾部的肿块样病变,尤其被误诊为无症状的小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因而,准确的术前诊断不仅可使受检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还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各种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发现IPAS,就其各自的诊断价值及其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副脾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区副脾术前CT资料.结果 病灶均位于左侧肾上腺区,单发,边界清晰,4例呈类圆形,1例椭圆形,最大径1.1 ~3.0 cm之间,平均(2.1±0.7)cm.CT平扫5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同层面的脾脏密度相近,均无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CT值41.9~55.3 HU,平均(47.7±5.4)HU;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或斑马纹样强化,CT值78.6~141.1 HU,平均(102.6±25.8) HU,静脉期2例进一步强化,3例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趋于均匀,CT值68.7 ~ 129.7 HU,平均(104.6±22.9) HU.5例病灶3期CT值与同层面脾脏的CT值相仿,5例中,病灶由脾动脉分支供血4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2例.结论 肾上腺区副脾CT特征为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均相近,多由脾动脉分支供血,易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区副脾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CT 增强扫描和 CT 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异位胰腺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异位胰腺的平扫 CT、增强 CT 扫描及 CTVE 图像。对图像行三维后处理,使用原始数据行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以及使用 CTVE 软件行三维重建。结果:16例异位胰腺病灶9例位于胃窦部粘膜下,6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肠系膜根部1例,CT 上未见明显病灶。8例表现外生性病灶,7例表现为管腔内的局部隆起。病灶边缘清晰,4例病灶略呈分叶状。平扫及增强表现:15例病灶呈实性,10例均表现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均匀强化,与胰腺强化方式相仿,4例病灶强化欠均匀,1例病灶为脂肪密度病灶,增强后强化不明显。其中8例实性异位组织内在轴面或矢状面、或冠状面或 MPR 图像上可见低密度的导管结构。CTVE 发现病灶表面没有中央凹陷或脐凹的特点,显示病灶周围的粘膜结构是正常的。结论:CT、增强 CT 和 CTVE 技术可以显示异位胰腺的生长方式、密度、形态及强化方式等特点,为异位胰腺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异位胰腺内的导管结构显示以及 CTVE 显示病灶周围粘膜为正常结构,是异位胰腺的 CT 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11.
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胰腺损伤的CT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CT对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胰腺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胰腺损伤的CT征象。结果:1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胰腺损伤中,胰腺挫伤5例,胰腺完全性断裂6例,胰腺不完全性断裂1例,胰腺出血3例。胰腺内出血、水肿,胰腺增粗是胰腺挫伤的直接征象;胰腺外形不连续、平扫或增强时垂直胰腺长轴的低密度、线条状影是胰腺断裂的直接征象。胰周积液、网膜囊积血积液,肾前筋膜增厚,腹腔积液是胰腺损伤的间接征象。结论:CT检查对胰腺损伤的诊断价值较大,CT增强比平扫更能明确胰腺的断裂;CT检查对于主胰管的断裂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异位胰腺(E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胃肠道EP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11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1例,胃体小弯侧6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EP长径1.6~2.9CITI,短径0.9~1.6cm,长轴均与胃肠道壁平行。7例胃部EP均呈卵圆形;4例肠道EP中,1例呈卵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9例边缘模糊,2例边缘清晰。CT平扫示EP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及坏死。4例显示表面脐凹征,2例中央见导管征。增强示EP均呈明显持续性强化,类似正常胰腺的强化方式。结论:胃肠道EP的长径大小、长轴方向、强化方式、脐凹征及导管征等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联合上述特征可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副脾CT误诊原因,通过CT量化分析,提高对副脾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副脾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各期副脾及主脾的CT值。结果:13例副脾平均CT值动脉期85.3 HU,静脉期105.2 HU,延迟期70.7 HU。正常主脾平均 CT 值动脉期103.8 HU,静脉期117.3 HU,延迟期81.7 HU。通过量化分析:副脾各期CT值均比主脾略低,但是其三期动态增强,CT值动态变化形态与主脾一致,即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 值进一步增高,延迟期后强化程度减低。结论:副脾有典型的CT表现,通过CT量化分析,可提高对副脾的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5.
胃部异位胰腺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胃部异位胰腺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部异位胰腺CT资料,其中11例进行了增强CT扫描,观察其CT表现特征。结果15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直径1.3-3.1cm,平均(1.9±0.2)cm。CT平扫示病灶密度较均匀,无囊变或恶性变的病例。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结节,与胃壁呈广基底;2例显示中央脐凹征。术前诊断正确2例,13例诊断不明确或误诊。病灶位于胃窦部11例,胃体部3例,胃底部1例;胃大弯侧10例,胃小弯侧5例。11例动态增强扫描中8例早期呈明显强化,类似胰腺强化和强化后的衰减,病理为胰腺腺泡组织为主;3例强化不明显,病理以胰腺导管及增生平滑肌为主。结论胃部异位胰腺发生部位具有特征性,CT呈黏膜下病变特征;不同的强化方式与异位胰腺病理组成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SPC)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癌病例,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37岁,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肿块平均最大径5.8cm,CT表现为胰腺内密度均匀/不均匀的肿块,5cm以下病灶以实性密度为主,5cm以上病灶以囊实性为主。其中7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2例位于胰尾。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周边强化。9例包膜显示不完整,3例SPC出现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SPC以侵犯邻近血管为主,淋巴结转移少见。镜下:肿瘤有实性区、囊性区及假乳头区,细胞核有轻度异形性及核分裂相,部分可见神经血管侵犯及包膜浸润;免疫组化:SPC高表达β-catenin、α-1-AT、NSE、Vim阳性。结论:胰腺SPC的CT特征具有相对特异性,与病理所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正>男,42岁,自述右下腹不适就诊,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体格检查发现肝下缘可触及一不规则包块,握拳大,有轻度活动,边缘光滑,无明显压痛。超声提示肝肾间隙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血、尿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癌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癌胰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肾癌胰腺转移瘤均为多发型,共9个病灶,最大直径0.8~2.8 cm,平均1.9 cm.平扫呈稍高密度灶7个,等密度灶1个,低密度灶1个,其中2个病灶有液化坏死;增强扫描8个病灶呈明显强化,1个病灶呈环状强化.所有病例均有胰外转移.结论 肾癌胰腺转移瘤少见,常有多发病灶及胰外转移,CT表现主要为稍高密度、明显强化,结合原发病史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是广东及海南地区高发的鼻咽部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初诊常以回缩涕中带血、耳闷塞感、颈部肿块或神经症状(头痛或颅神经麻痹征)来就诊。CT扫描检查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病变范围、肿瘤发展方向、肿瘤的分期等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临床上鼻咽部肿块难以区分良恶性而依赖于病理组 相似文献
20.
胆囊癌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早期难以确诊,多数患者在临床作出诊断时已是晚期,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漏诊、误诊时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30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分析其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搜集2000年-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30例,其中腺癌27例,囊腺癌3例,30例中男7例,女23例,年龄40-85岁,平均62.5岁。其中50岁以上16例,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不适,黄疸(13/30),食欲下降及体重减轻(20/30),胆囊区触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