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一站式”低剂量扫描方案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周内同时行冠状动脉DS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入组条件:心律规则且心率≤70次/分.DSCT采用管电流调制,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扫描窗宽为30%~ 80% R-R间期,全电流采集时相为70% R-R间期,其余时相使用全电流的20%.冠状动脉依据美国心脏学会冠状动脉16分段法,图像质量用4级法进行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采用手动矫正Simpson法计算DSCT所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以超声心动图测得的LVEF值为对照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30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及左心室功能分析,1例心脏扫描失败,2例左心室功能分析失败.平均辐射剂量为(3.08±0.40) mSv.共评价冠状动脉409段,其中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6.82%.双侧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DSCT与超声心动图测得的LVEF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4),且有很高的相关性(r=0.74).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低剂量“一站式”心脏检查方法可以用于低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和左心室功能分析.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平均辐射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竹花 金征宇 张抒扬 林松柏 李冬晶 孔令燕 王怡宁 宋兰 王云 赵文敏 王林辉 张晓娜 张云庆 齐冰 徐凯 梁继祥 朱海峰 牟文斌 张立仁 朱文玲 苗齐 方圻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9):973-97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磁共振成像(MRI)为金标准,用双源CT(DSCT)定量评价左心功能,探讨DSCT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左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主动脉瓣病变欲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21例,全部病例均行DSCT和MRI心功能分析检查.由有经验的2位放射科医生独立进行,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两种仪器间测量值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检验,同一仪器测量值的差异相互关系用组内相关系数描述,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SCT和MRI两种方法测量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相关性高,r值(EDV)=0.93,r值(ESV)=0.94,r值(SV)=0.89,r值(EF)=0.85.EDV均值:DSCT> MRI;ESV均值:DSCT> MRI;SV均值:DSCT> MRI; EF均值:DSCT> MRI.同一仪器三次测量值的差异相互关系(ICC值):MRI测量的EDV、ESV、SV、EF值的ICC值在0.8~1之间;DSCT测量的EDV、ESV、SV、EF值的ICC值在0.6~0.75之间.结论:DSCT在左心室收缩功能定量评价方面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并可在不增加放射剂量的前提下,一次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室收缩功能,能够为临床主动脉瓣置换术前评估及制订手术方案提供更多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量,探讨前门控CTA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的109例患者及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的9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图像质量及辐射量进行评价。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7±4.78和4.36±0.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辐射量分别为(3.13±0.57)mSv和(10.21±2.43)mSv,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的心率(<75次/分)范围内,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明显降低了辐射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6~20个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原始数据行VR、CPR、MIP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分级诊断.结果 50例患者总计140支桥血管,134支桥血管显示良好,其中通畅或狭窄<50%的桥血管共127支(91%),狭窄≥50%的桥血管7支(5%),闭塞未显示的桥血管共6支(4%).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并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尤其是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桥血管,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有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不同心率的急性胸痛患者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7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62%~78%,B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4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32%~48%。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进行靶重组,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诊断,同时计算出辐射剂量;应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诊断价值,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仅1例主动脉CT值未达到诊断标准,两组肺动脉、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54、0.700,P值均>0.05);A、B两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278/284(97.89%)、297/307(9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为(8.67±2.54)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的无创性的重要检查手段,然而随着采集层厚变薄、扫描范围增大及采集效率的改变,其辐射剂量较对其他部位检查的明显要高.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已愈加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现就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的无创性的重要检查手段,然而随着采集层厚变薄、扫描范围增大及采集效率的改变,其辐射剂量较对其他部位检查的明显要高.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已愈加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现就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律失常患者中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连续选取60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且行双源CT扫描过程中,出现心率变异过大(心率>14次/min)或心律失常,其中30例入院患者在2~3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从冠状动脉节段及冠状动脉分支2个角度分别评价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0例出现心电信号异常患者中,心率55~269次/min,平均心率(92.8±31.9)次/min.编辑前图像质量总评分为2.26±1.03,编辑后图像质量总评分为3.50±0.61.其中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为64.0%、97.14%、76.19%、94.97%、93.0%.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基础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为73.81%、89.61%、79.48%、86.25%、84.03%.经χ2 检验,χ2 值分别为1.75、0.21,P值均>0.05,双源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不管从冠状动脉节段角度还是从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分析,两者在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是可行的,经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对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再次重新定义的价值。方法:对520例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方法,步骤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适应ECG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及其功能。结果:520例患者中心率小于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90例,占75%,其平均心率为75±5.6次/min(60—100次/min)。心率高于100的患者有130例,占25%,其平均心率为(110.6+10.8)次/min(101~130次/min)。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心脏收缩期。结论:双源CT比传统CT少50%的放射剂量,在不需要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成像,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和心脏图像,提高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照,研究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SA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4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8±9)岁,体质量指数(BMI)(25±3)kg/m2]均进行了SAS-CTCA检查,并于14 d以内完成CCA检查.患者纳入标准:(1)心率控制在65次/min(bpm)以下;(2)窦性心律,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在6 bpm以内;(3)呼吸配合良好,屏气时间可达到12~15s.排除标准:(1)碘对比剂过敏、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20 μmol/L)、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不齐患者;(2)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或冠状动脉搭桥患者;(3)心率快,而不能服用美托洛尔控制心率者;(4)不能服用硝酸甘油者;(5)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s/m2 ;(6)其他心脏疾患:如心肌病、瓣膜病等.2名评价者分析SAS-CTCA及CCA的结果,计算SA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计算2名评价者间、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Kappa值,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结果 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1±6)bpm,99.19%(614/619)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可供诊断的图像质量.与CCA相比,以冠状动脉血管为单位,SA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75/78)、88.2%(60/68)、90.4%(75/83)、95.2%(60/63).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Kappa值为0.848(P=0.000).SAS-CTCA的平均有效剂量为(2.95±0.96)mSv.结论 在严格控制入选标准的前提下,SAS-CTCA检查可以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94例持续房颤患者,47例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另外47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设备采用第二代双源CT.以冠状动脉段为基础评价图像质量,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前瞻组可诊断的血管段为99.5%(604/607),回顾组为97.7%(570/584),前瞻组显著高于回顾组(P<0.001).以患者为基础,前瞻组43例(92%)为可诊断,回顾组29例(62%)为可诊断病例.有效辐射剂量在前瞻和回顾组分别为(4.15±1.78)mSv和(12.15±5.38)mSv,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序列扫描降低辐射剂量66 %.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于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具有可行性,该扫描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320-D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初步评价其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77例行DVCT心功能扫描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0±13)次/min( bpm),范围46~ 102 bpm]做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析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心率最佳重建时相作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相,对53例需接受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5±11) bpm,范围57~114 bpm]同时行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曝光时相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图像质量评分随机区组多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双变量统计行直线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收缩期比例逐渐增高(r=0.78,P<0.01).收缩期与舒张期最佳重建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加明显下降(r分别为0.38、0.82,P均<0.01).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最佳重建时相按心率分组如下:心率< 70 bpm,65%~80%;70~80 bpm,70% ~85%;81 ~90 bpm,70%~90%;>90 bpm,35% ~ 50%.利用上述最佳重建时相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分别为(6.1±3.8)和(12.4±7.0) mSv,t=6.5,P<0.01],对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心率的增加,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仍会明显增加(r=0.64,P<0.01).结论DVCT可在更宽心率范围内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诊断;但在高心率条件下需要多个心动周期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增加,建议尽可能降低患者心率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BMI)患者前瞻性冠状动脉CTA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检查。将84例患者按BMl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kg/m2〈BMl≤25kg/m2)两组。脉冲曝光时间为200ms(心率≤65次/分)或380ms(心率〉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值〉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E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状动脉主干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kVp的超低管电压前瞻性冠状动脉cTA可以应用于低BMI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 bpm以内.排除标准为心率不能控制在70 bpm以内及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采集期相70%R-R间期.B组30例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 bpm以下,窦性心律且规整.排除标准为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2组中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20 kV,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00 kV.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476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372段冠状动脉.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为(3.48±0.59)分,B组均值为(3.53±0.58)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2,P=0.187).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51±0.54)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4.55±3.54)mSv,2组之间平均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4,P=0.000).结论 在严格掌握心率及心律的基础上,可成功实现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8例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DSCTA的CAF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发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后确定诊断.结果 68例CAF中,瘘口位于肺动脉18例,右心室31例,左心室16例,上控静脉3例;CAF瘘支血管起源右冠状动脉33例,左冠状动脉30例,左、右冠状动脉双侧起源5例.瘘支血管影像表现为增宽、迂曲28例,扩张、动脉瘤26例,迂曲的血管网18例.结论 冠状动脉DSCTA方便、快捷、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飞行人员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临床怀疑冠心病的飞行人员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检查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以CCA为金标准比较分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10例飞行人员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CA与CCA 检查,双源CTCA图像优良率为96.3%.CTCA发现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7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前降支心肌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冠状动脉正常2例.7例患者的CTCA图像上15个冠状动脉节段有不同程度狭窄,以CCA为金标准,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诊断冠状动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80.0%、99.2%、98.4%.双源CTCA与CC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病变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χ2=0.50,P=0.4795).结论 双源CTC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飞行人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管壁斑块情况,并能显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等,对于安全可靠地诊断飞行人员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