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胆道闭锁的阴性法64层CT胆胰管成像(N—CTCP)的影像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疑诊为胆道闭锁的52例患儿的影像资料,全部患儿行腹部增强CT门脉期扫描后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小密度投影(MinlP)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并比较患儿肝内外胆道、肝门部结构、胆囊、肝脏、脾脏大小等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道闭锁(BA组),20例临床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组)。胆道闭锁的N—CTCP影像特征包括:无或小胆囊、肝门区三角形低密度区、门静脉间隙增宽,可见“双边征”或“靶征”。BA组无1例显示胆总管,4例左、右肝管可见,但管道不连续,20例出现肝、脾肿大。小胆囊、三角征及门静脉间隙增宽在IHS组与BA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肝外胆管不显示、肝脾肿大在IHS组与B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闭锁的N—CTCP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肝门区三角形低密度影、小胆囊、门静脉间隙增宽出现“双边征”或“靶征”是诊断BA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和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HSOS患者的CT和/或MRI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2例有土三七服用史。结果 25例患者均可见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稍高密度或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灶,并且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灶增大,强化更加明显。21例肝静脉未见对比剂充盈,2例模糊显示,1例显示肝静脉较细,1例仅左肝静脉清晰显示。肝脏肿胀21例,腹腔积液24例,门静脉增宽9例,脾静脉增粗8例,脾增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胆囊壁增厚水肿12例,小肠壁增厚水肿4例,门静脉周围水肿1例。结论 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肝实质渐进性强化及肝静脉不强化或显影较差的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HSO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囊脏面穿孔CT与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多种影像检查确诊的胆囊脏面穿孔患者的多层螺旋CT(MDCT)与MRI表现,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胆囊脏面穿孔的CT与MRI表现包括胆囊壁异常、胆囊脏面穿孔所致肝脏异常和胆囊周围及右上腹腔异常。胆囊壁异常包括胆囊壁局部缺损或突出正常轮廓外,壁呈分层状。肝脏异常表现为肝脓肿或胆汁瘤形成,胆囊床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强化。胆囊周围及上腹腔异常包括胆囊窝及右上腹腔包裹性积液,胃窦、十二指肠、结肠肝曲、右半横结肠壁及邻近肠系膜肿胀。结论MDCT和MRI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胆囊脏面穿孔的大体病理特征、累及范围和程度,为准确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 CT影像特征,提高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急性胆囊炎(包括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3例和急性非坏疽性胆囊炎36例)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49 例均行MSCT全腹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计算和比较各CT征象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组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组的胆囊最大横径、胆囊壁厚度、胆汁CT值、胆囊结石、胆囊周围炎及邻近肝实质强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胆囊壁强化不连续或不强化、胆囊壁和/或胆囊腔内积气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组的发生率高于非坏疽性胆囊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具有典型的CT影像表现,常可以作出正确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虽然术前诊断较困难,但仍然有特征性表现。胆囊壁强化不连续或不强化、胆囊壁和/或胆囊腔内积气(有或无胆囊周围积气)可作为鉴别急性坏疽性与非坏疽性胆囊炎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右叶发育不良的 CT 及 MRI 表现特点,并确立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经 CT 及 MRI 扫描并确诊肝右叶发育不良18例,总结其 CT 及 MRI 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有肝右叶体积减小,肝左叶增大16例,尾状叶增大12例,肝脏右叶门静脉或其分支缺如或纤细1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8例,并发有肝内外胆管结石12例,部分病例伴有胆囊的异常,胆囊右后旋9例、胆囊切除9例,并发肝内肿瘤8例,脾脏增大9例。结论:通过分析 CT 或 MRI 影像征象,结合病史可以明确肝右叶发育不良的诊断,并对其治疗进行指导,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影像特征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随访人群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搜集接受腹部MRI检查和肝脏穿刺活检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定期随访患者51例,对MRI 5组征象进行有或无评价:肝实质T2WI信号增高、肝内门静脉周围间隙增宽、胆囊壁增厚水肿、肝周淋巴结、肝实质异常强化,其结果与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炎症(G1、G2、G3)和纤维化(S1、S2、S3)程度分级进行比较。结果肝实质T2WI信号增高在G1/G2/G3(4/6/15,χ^2=13.456,P=0.001)、G2/G3(6/15,χ^2=8.407,P=0.004)、G1/G3(4/15,χ^2=11.691,P=0.001)、S1/S2/S3(4/12/9,χ^2=8.262,P=0.016)、S1/S2(4/12,χ^2=5.546,P=0.0019)、S1/S3(4/9,χ^2=6.850,P=0.009)各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实质异常强化在S1/S2(3/10,χ^2=4.677,P=0.031)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内门静脉周围间隙增宽在G1/G2/G3(0/0/4/χ^2=7.957,P=0.019)、G2/G3(0/4,χ^2=4.265,P=0.039)各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周围淋巴结在G1/G2/G3(1/7/11,χ^2=11.07,P=0.004)、G1/G2(1/7,χ^2=5.475,P=00019)、G1/G3(1/11,χ^2=11.163,P=0.001)各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实质T2WI信号增高提示明显的肝脏炎症(G>2级)及纤维化程度较高(2级)。肝脏周围淋巴结的出现提示肝脏炎症活动度较高(G2级),与肝纤维化程度无关。肝内门静脉周围间隙增宽提示明显的肝脏炎症(G>2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38例的CT表现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术前诊断为亚急性胆囊穿孔32例,诊断准确度为84.2%。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亚急性胆囊穿孔CT表现初期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部分可见双边征,胆囊内胆汁密度升高,胆囊周围筋膜反应性增厚;后期为胆囊体积减小,胆囊壁局部缺损,胆囊周围脓肿形成,少量胆囊周围积气、腹腔积气,少量腹腔积液等。超敏c反应蛋白表现为,初期显著升高(最高者〉39mg/L);后期升高幅度显著降低(均〈18mg/L)。结论: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诊断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与不典型肝脓肿(AHA)的CT和MR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ICC患者及35例AH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和MRI检查,以手术病理临床治愈为金标准,评价CT和MRI影像特征。结果两组CT征象对比,除异常灌注无差异外,病灶形态、边缘强化环形态、病灶积气、肝包膜凹陷征、分隔状强化、靶征、肝内胆管扩张、向心性延迟强化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I征象对比,向中央填充强化、平衡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强化表现、动脉期环状强化特征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均对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不典型肝脓肿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肝灌注异常现象在肝局灶性病变中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灌注异常信号在各种局灶性肝病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25例肝内局灶性病变(包括肝脓肿13例,肝细胞癌5例,转移瘤4例,血管瘤2例,胆管细胞癌1例)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中出现的肝灌注异常信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肝灌注异常均表现为T2WI病灶周围楔形或不规则形稍长T2信号、或增强扫描一过性肝段性强化,其中肝叶、多段型16例,扇型8例,弥漫型1例.12例MR检查前已行CT增强扫描并见动脉期一过性肝段强化,无论MR强化还是CT强化其强化形态和范围均与T2WI肝段性长T2信号一致.25例肝灌注异常,发生门静脉分支受压12例,门静脉癌栓4例,肝静脉癌栓1例,动-门静脉分流1例.结论 肝灌注异常信号是反映潜在肝病变的一个重要征象,与病灶虹吸作用、门静脉癌栓闭塞、动-门静脉分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鲁观春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2058-2059,206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肝脏灌注异常在急性胆囊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肝脏灌注异常形成的因素.方法 搜集26例急性胆囊炎病例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二期CT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与胆囊;层厚为5.0~7.5mm,对比剂为碘海醇,采用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100ml,流速3.0~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延迟24~28s、门静脉期延迟70~75s.结果 26例急性胆囊炎有24例(92.3%)肝脏在动脉期出现斑片状、片状及半环状异常强化,异常强化区的范围为胆囊附近肝脏组织,静脉期肝脏异常灌注消失.结论 急性胆囊炎周围肝脏组织的炎性浸润、充血是形成异常灌注强化的病理基础.胆囊周围肝脏组织灌注异常是急性胆囊炎的重要CT征象,在诊断急性胆囊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CT影像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分析肝门区胆管癌CT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结果:6例CT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9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动态增强后11例有延迟强化,CT值增加15~30HU。对照CT表现与手术所见,CT显示肝脏、肝门区动脉、门静脉、胆囊、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浸润或转移;其它神经、脂肪受浸、腹膜种植在CT上均无明确显示。结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伴肝内胆管扩张是肝门区胆管癌的CT基本影像表现,CT是检出和识别肝门区胆管癌的重要方法,但在判断肿瘤周围浸润的程度时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资料,术前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肿瘤呈多发1例,表现为1个大肿瘤伴周围多个小结节灶,其余5例均为单发.CT平扫除1例病灶周边可见点状钙化外,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肿瘤在MR 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也可表现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或信号区多无明显强化;周围肝内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腹腔及后腹膜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CT和MRI能显示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性肝炎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化验、CT综合诊断的70例急性酒精性肝炎病例的CT影像资料;本组病例肝功能化验均无甲、乙肝炎表现。结果:急性酒精性肝炎CT影像表现为:点状、片状低密度急性肝损害征象以及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扩张,重者可出现肝组织坏死液化、肝肿大。急性酒精性肝炎的并发症有:肝硬化、脾大、脂肪肝、腹水。根据急性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9例,中度23例,重度8例。治疗后复查CT,除2例死亡外,其他所有病例的急性肝损害征象可恢复。其并发症酒精性肝硬化为不可逆病变。结论:CT能够显示急性酒精性肝炎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的CT特点,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方法 收集37例服用土三七经病理或临床诊断为HVOD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影像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和结局,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根据CT增强后肝脏异常斑片状强化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37例均有腹水、肝脏斑片状强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肝右静脉狭窄或闭塞.肝大30例(81.0%,30/37),胆囊壁增厚27例(77.1%,27/35),主肝静脉周围正常肝实质强化形成三叶草样表现19例(51.3%,19/37).肝脏异常斑片状强化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相关(Kappa=0.558).结论 腹水、肝脏斑片状强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和主肝静脉狭窄是土三七致HVOD主要影像表现.肝脏异常斑片状强化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CT和MR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HAML的CT和MRI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均为单发混合型HAML,CT平扫均表现为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混杂低密度,灶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密度,CT值-40~40HU.4例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含短T1)、稍长T2混杂信号,T1WI上高信号在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后完全消失.CT与MRI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病灶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6例CT、3例MRI病灶呈持续或渐进性中重度强化,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2例CT、1例MRI病灶轻中度强化;3例HAML见假包膜,且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有轻度强化.结论 CT和MRI能显示混合型HAML的特征性表现并可在术前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正常肝脏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增强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志愿者(60例)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90例),依据对比剂剂量、扫描时间,将正常志愿者分为常规组(A组)和大剂量组(B组),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C组)、大剂量常规扫描组(D组)、大剂量延时扫描组(E组),每组各30例。获得双期图像后,测量动脉期肝动脉CT值,门静脉期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实质CT值差值,并对双期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A组与B组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实质CT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肝动脉、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D组比较,肝动脉、门静脉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静脉CT值、肝实质CT值上升,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E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 m L/s时,正常人对比剂剂量为1.5 m L/kg体质量,动脉期扫描起始时间28 s,门静脉期扫描起始时间60 s,可获得较满意图像;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对比剂剂量为2.0 m L/kg体质量,动脉期扫描起始时间33 s,门静脉期扫描起始时间70 s,可获得较满意图像。  相似文献   

17.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建斌  陈健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4):423-425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XGC,总结其CT和MRI表现。结果:术前诊断为XGC2例,误诊为胆囊癌6例。CT表现:8例均有胆囊壁增厚,其中局限性增厚表现为动脉期环形强化1例,弥漫性增厚表现为夹心饼干征3例,4例表现为胆囊黏膜线完整;伴胆囊结石5例,胆总管结石1例,右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MRI表现:3例T2WI表现为胆囊壁内高信号结节,2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清晰显示明显强化的完整的胆囊黏膜线。结论:CT增强扫描表现环形强化和夹心饼干征;MRI扫描T2WI表现为胆囊壁内高信号结节,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的完整的胆囊黏膜线等表现,是提示XGC诊断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SHCC)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HCC及97例IMCC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表现,分析各自特征及二者间的差异.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SHCC患者发病年龄较IMCC略小(t=-2.735,P=0.007),二者肿瘤平均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1.328,P=0.186),而前者更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患者(x2 =10.810,P=0.001).两种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肝脏边缘为主(x2 =2.933,P=0.087),且多伴有邻近肝包膜皱缩(x2=0.522,P=0.470),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肿瘤的CT及MRI平扫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主要分为2种类型,即典型强化和不典型强化,典型强化常见,二者间出现概率无明显差异(x2=0.028,P=0.876).两种肿瘤的不典型强化表现部分重合,但SHCC的不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且部分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影像表现随肿瘤细胞和纤维间质分布、所占比例、血供情况及肿瘤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两种肿瘤中门静脉受侵(x2 =0.358,P=0.549)及淋巴结转移(x2=0.000,P=0.982)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而IM-CC出现周围胆管扩张较SHCC更常见(x2=5.011,P=0.025).结论 SHCC与IMCC均为富含纤维间质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二者临床及影像表现相近.充分认识二者影像表现的异同并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内融合状纤维化(CHF)的影像表现,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6例CHF患者的MRI和CT资料,分析病灶的影像学征象,主要包括位置、密度/信号、形态、强化程度以及动态变化,并初步分析致病原因。结果:6例均行MRI扫描,其中4例病灶位于肝脏右前叶、方叶及左叶外侧段,1例以肝门为中心累及肝左叶和肝右叶,1例位于肝右后叶和左叶外侧段;病灶均呈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上较周围肝实质的信号稍高;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轻度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延迟5min后呈中度均匀强化,局部肝脏包膜呈不同程度局限性凹陷。3例行CT扫描,显示病灶呈大片状低密度区,病灶位置、形态、动态增强表现与MRI表现基本一致。4例病理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例长期服用不明中药史,1例患者致病原因不明。结论:CHF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AIH是否为国内中老年女性最常见致病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XGO的23例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主要影像表现包括:23例胆囊不同程度增大;胆囊壁弥漫性(18例)或局限性(5例)增厚;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15例;增强后胆囊黏膜线样强化13例;胆囊内合并结石12例。结论:CT和MRI可以显示XGO的相关影像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