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胃吻合术(PG)与胰空肠吻合术(PJ)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2010年12月以前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Cochrane协作网随机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纳入前瞻性对照试验,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RevMan5.0对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6个前瞻性对照试验,其中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2个非随机的前瞻性对照试验,共867例PD病例,行PG手术患者440例,PJ手术患者426例.采用前瞻性研究(包括RCT)和单纯RCT分组进行荟萃分析:前瞻性对照试验组(包括RCT)荟萃分析中PG在术后并发症[OR0.53,95% CI(0.30,0.95),P=0.03]、胰瘘[OR 0.47,95% CI(0.22,0.97),P=0.04]、腹腔积液[OR 0.42,95%CI(0.25,0.72),P=0.001],这3项指标中明显优于PJ,腹腔内并发症、病死率等指标上两种吻合方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RCT研究组荟萃分析中PG在术后腹腔积液[OR 0.46,95% CI(0.26,0.79),P=0.005]这项指标中明显优于PJ,在术后并发症、胰瘘、腹腔内并发症、病死率、胃排空延迟这些指标上两种吻合方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瞻性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后可以发现PG在术后并发症、胰瘘、腹腔积液方面优于PJ.单纯对RCT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PG仅在术后腹腔积液方面优于PJ.表明PG在安全性上并不低于PJ.  相似文献   

2.
目的: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可分为单纯性胰瘘和临床重症胰瘘.回顾性分析表明多种胰肠吻合口重建方式均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但极少见前瞻性随机化的临床研究.文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化设计旨在比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对术后胰瘘的影响. 方法: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A组,n=32例)和胰肠套入式吻合组(B组,n=32例).所有胰腺残端均为易致胰瘘的软质胰腺. 结果:2组病例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方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共有21例(32.8%)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8例(12.5%)并发胰瘘(胰管黏膜吻合组2例为6.3%,胰肠套入式吻合组6例为18.8%,P>0.05);胰管黏膜吻合组未发生一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Ⅱ型重症胰瘘,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组的4例Ⅱ型胰瘘相比亦无显著差异(0 vs 12.5%,P=0.057).胰肠套入式吻合组患者有2例(6.3%)患者再手术.2组病例各有1例死亡(3.1%).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为19d,B组为21d,P>0.05).而所有胰瘘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相比,并未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胃癌术后吻合口瘘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1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术前糖尿病(OR=2.82,95%CI:[1.19,6.68])、肺功能不全(OR=2.10,95%CI:[1.28,3.46])、消化道梗阻(OR=2.89,95%CI:[1.22,6.84])、消化道重建方式(OR=5.69,95%CI:[2.16,14.97])、围手术期输血(OR=2.52,95%CI:[1.63,3.91])是胃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吻合器吻合(OR=0.45,95%CI:[0.29,0.71])、TNM分期为Ⅰ-Ⅱ期(OR=0.67,95%CI:[0.51,0.89])是胃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通过Meta分析胃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应用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PD术后营养支持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9月,纳入文献类型定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8项RCT研究,共93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营养组比较,EEN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0.91,95%CI:0.54~1.52,P=0.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OR=0.98,95%CI:0.41~2.32,P=0.96)、胰瘘发生率(OR=1.04,95%CI:0.49~2.21,P=0.92)、胆瘘发生率(OR=1.58,95%CI:0.43~5.77,P=0.49)、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发生率(OR=0.95,95%CI:0.68~1.33,P=...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分析胰瘘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患者500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A组采取单纯套入吻合(45例);B组采取胰管空肠黏膜对端吻合(316例);C组采用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139例),比较各组胰瘘发生率、死亡率与各级别例数。结果 A组患者的胰瘘发生率为26.7%,显著高于B、C组的6.3%和3.6%;A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2.2%,显著高于B、C组的0.94%和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7,21.58,51.34,27.76,P〈0.05)。A组有4例B级瘘,8例C级瘘;B组有12例A级瘘,5例B级瘘,2例C级瘘;C组有3例A级瘘,BC级瘘各1例。结论改进胰肠吻合方式与完善、熟练手术技巧可以降低胰瘘发生率,同时加强手术前的综合治理可以进一步防止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胃吻合及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7年1月共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手术46例,采用胰胃双层套入式吻合法,胰管内放置支撑引流管,加空肠造瘘术行肠内营养。结果患者术后无胰瘘、胆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胃双层吻合安全、有效,明显减少胰瘘的发生,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应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连续胰管空肠吻合方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2月至2011年2月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58例,采用连续胰管空肠吻合方式的患者32例作为胰管吻合组,采用传统胰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方式的患者26例作为传统吻合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胰瘘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胰管吻合组与传统吻合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与传统吻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胰肠吻合应用连续胰管空肠吻合方式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胰瘘的发生率,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对术后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2例,其中传统胰肠吻合组33例,嵌入式胰胃吻合组29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胰管直径变化及胰腺功能。结果2组患者的术后胰管直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肠吻合组术后新发糖尿病2例(6.06%),胰胃吻合组为2例(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肠吻合组术后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泻(30.30%),胰胃吻合组为8例(2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胰管直径以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胃吻合及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7年1月共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手术46例,采用胰胃双层套入式吻合法,胰管内放置支撑引流管,加空肠造瘘术行肠内营养。结果患者术后无胰瘘、胆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胃双层吻合安全、有效,明显减少胰瘘的发生,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应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朱刚健 《右江医学》2007,35(1):63-6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并发感染并成为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和预防胰瘘的发生,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根本,胰空肠吻合方法的选择和吻合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我科近3年来施行了9例PD手术,在胰空肠吻合上作了一些改进,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无胰瘘、胆瘘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胰重建方式与胰瘘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映波  关远祥  詹友庆 《广东医学》2003,24(11):1204-120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胰不同重建方式后胰瘘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残胰的重建方式分别按胰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22例,胰胃吻合13例,分析两种不同吻合方法后胰瘘的发生率。结果:35例术后共发生胰瘘3例,其中胰肠套入式吻合2例,胰胃吻合1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胰的重建采用胰胃吻合有操作的简便性,但不能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胃吻合的真正价值有待更大量的随机性前瞻性研究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胰腺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69例)与改良的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40例)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8.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愈,1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继发腹腔内大出血死亡;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组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肠吻合方法有关,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胰肠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双层吻合时胰腺及其被膜易被撕裂,吻合口两端组织血运不佳以及双层吻合之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可使沿缝针(线)裂隙外渗的胰液在吻合层面间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探讨根据胰管的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管直径≥0.3 cm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A组)53例,胰管直径<0.3 cm者采用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B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总体胰瘘发生率为7.7%(6/78)。两组术后胰瘘、胆瘘、肠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刘东方  王连敏  王滔  苏琨  马朝宇  吴涛 《重庆医学》2023,(19):2990-2997
目的 比较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等医学数据库中比较DPPHR与PD治疗慢性胰腺炎的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RCT],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22年9月。提取的数据分别由两位研究者独立使用Stata15.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最终纳入个17研究。其中包含5项RCT,3项前瞻性非RCT,9项回顾性研究。17项研究中,共1 3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被纳入评估,包括652例接受PD/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PPPD)的患者(PD组)和700例接受DPPHR的患者(DPPHR组)。DPPHR组与PD组在术后疼痛缓解率(OR=1.29,95%CI:0.88~1.90,P=0.19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68,95%CI:0.45~1.03,P=0.068)和术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OR=0.48,95%CI:0.22~1.01,P=0.05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新发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0%左右,病死率达50%[1].为了减少和预防胰瘘的发生,Whipple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几经改变,但均未达到满意的效果.我院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采用胰胃吻合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3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陆波  朱淼 《广西医学》2010,32(12):1472-1475
目的客观评价生物可降解吻合环(BAR)用于肠吻合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89年1月至2010年7月发表的比较BAR与手工吻合用于肠吻合术的随机对照实验。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jadad评分,评分≥3分的文献入选。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6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BAR用于肠吻合术与手工缝合相比在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OR=1.02,95%CI(0.50,2.07)]、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OR=1.07,95%CI(0.39,2.91)]、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比较[OR=2.37,95%CI(0.84,6.68)]、术后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OR=0.94,95%CI(0.34,2.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可降解吻合环用于肠吻合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粤北人民医院2005年10月-2013年12月间27例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施行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法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1.7±14.0)min,无1例出现胰液渗出,术后出现腹腔感染2例,经治疗后均得到控制,27例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中可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此法效果令人满意,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其他吻合术式比较,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78例因恶性肿瘤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式、相关临床信息与预后。将78例患者按胰肠吻合术式分为A组(20例):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B组(42例):胰管空肠端侧黏膜-黏膜吻合组;C组(16例):其他胰肠吻合法三组,比较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手术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悬吊式”胰管一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瘘。临床上虽对胰空肠吻合方法进行了改进 ,但仍时有胰瘘发生 ,如何预防术后胰瘘 ,根本措施在于肿瘤切除后胰空肠吻合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术的改进[1] 。笔者在 2 0 0 0~ 2 0 0 2年采用空肠翻折式胰肠套入吻合法 ,对 30例患者施行了胰肠重建 ,效果理想 ,现报告如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中 ,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5 4岁。Vater壶腹癌 7例 ,胆管下端癌 5例 ,十二指肠乳头癌 4例 ,胰头癌 13例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恶性变 1例。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 ,游离胰腺…  相似文献   

2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保留幽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胰肠遮盖套入式吻合、胰管支撑外流充分切除胰钩突的术式,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组未发生胰瘘及胰断面出血。保留幽门胰十二批肠切除术(PPPD)者有1例术后发生胃潴留,其余胃排空正常。结论 PPPD只要操作得当,可避免术后胃潴留。胰肠遮盖套入式吻合操作简便,可防止术后胰瘘、胰断面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