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pressing syndrome,SMACS)又称Wilkie病、压迫性肠梗阻,系指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我院于2007年8月-2010年3月对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诊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诊断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64层螺旋CT全腹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的15例AMI.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完全栓塞1例,不完全栓塞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结果 15例AMI直接征象:动脉期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可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或部分栓塞(3例).静脉期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可诊断为肠系膜上静脉完全或部分栓塞(12例);间接征象“缆绳征”12例,肠系膜水肿10例,肠管壁增厚12例,肠管扩张、积液8例,肠壁强化减弱7例,其中2例可见节段性未强化区,腹水6例,肾前筋膜增厚4例,肠壁积气2例.平扫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高密度征7例(静脉栓塞6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累及门静脉、脾静脉6例,其中4例在增强扫描时,可见肝脏异常低灌注区.结论 64层螺旋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及时准确,应作为临床怀疑肠系膜血管疾病首选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及SMA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SMA相关疾病的64层螺旋CT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结果:SMA缺血12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SMA压迫症10例,包括SMA综合征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7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SMA结构异常4例,包括肠系膜上动静脉畸形2例和SMA假性动脉瘤2例,分别表现为肠系膜血管迂曲扩张和囊状扩张强化影.结论: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SMA相关疾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正常儿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32例无相关血管疾患的儿童卧位状态下,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度数,左肾静脉(LRV)上、下缘水平SMA与AA的直线距离(m,n),主动脉左侧LRV最大内径(a)和SMA与AA间的LRV内径(b)及两者的比值.结果:SMA与AA的夹角为(68.4±22.6)°,m为(6.5±2.7)mm,n为(9.5±2.8)mm,a为(4.7±1.5)mm,b为(2.6±0.73)mm,a与b的比值,》2者14例,》3者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测量SMA夹角等相关解剖数据,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显示能力,研究分析SMA的影像解剖特点。方法:120例行上腹部双期增强扫描患者,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全面观测肠系膜上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结果:SMA的夹角、开口直径、SMA与腹腔动脉(CA)距离的测量结果分别为(60.53°±27.46°)、(0.87±0.17)cm、(0.54±0.19)cm;SMA开口平对L1椎体108例(占90%)、T12~L1椎间隙8例(占6.6%)、L1~2椎间隙4例(占3.3%),SMA走行方向主要有三种:右前下方112例(占94%)、前下方5例(占3.7%)、左前下方3例(占1.9%);发现SMA有关的各种变异3型共6例。结论:MSCTA能客观准确地显示SMA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急性SMAE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62岁,7例均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图像后处理重组。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7例,肠壁增厚5例,肠系膜上动脉增粗5例,肠腔扩张、肠壁菲薄和增厚3例,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弥漫栓塞并肝缺血1例;腹腔积液2例。结论MSCT是诊断SMAE的一种可靠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对不明原因腹痛或临床怀疑SMAE的患者,应尽快行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u lmonary embolism,PE)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评价MSCT对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临床诊断PE患者的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资料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肺动脉造影(DSPA)或随访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43例均与临床诊断相符,中心型16例,周围型23例,混合型4例。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叶及叶以上肺动脉的显示率达100%,检出PE阳性20支,段肺动脉清楚显示726支(显示率达84.4%),检出PE阳性109支,亚段肺动脉清楚显示1185支(显示率达68.9%),检出PE阳性61支。PE的直接征象包括血管腔完全闭塞、部分充盈缺损、轨道征和附壁血栓;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马赛克”征、右室增大和/或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结论MSCTPA诊断PE简便、安全、无创,对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准确、可靠,是诊断早期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10.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螺旋CT表现.7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7例增强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充盈缺损.螺旋CT平扫5例出现肠系膜上动脉密度增高,4例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管径比例<1,4例肠系膜上动脉壁斑片状钙化,2例肠腔淤积扩张,2例薄纸样肠壁及腹腔积液等征象.7例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内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结论:螺旋CT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对于不明原因所致腹痛及临床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均应及时行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肠系膜损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对病变形态、边界、密度、增强后改变等进行分析。结果:17例肠系膜损伤均可见腹腔积液、损伤肠系膜区脂肪呈薄雾状密度增高,其中对比剂血管外渗出2例,损伤部位肠壁增厚7例,肠系膜血肿12例,其中9例血肿边缘呈尖角状改变。结论: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对比剂血管外渗出为其直接征象;肠系膜脂肪呈薄雾状密度增高、肠系膜根部及肠曲间团片状高密度影伴尖角状改变具有相对特异性;CT扫描发现腹腔积液、局部肠壁增厚及实质性脏器损伤时应密切观察周围肠系膜改变,以免遗漏肠系膜损伤的可能。密切结合临床外伤史及体征,CT检查可对肠系膜损伤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20排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影像表现进行Yun分型。结果 320排CT可直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清晰显示掀起的内膜瓣,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12~41mm),夹层长度为21~128mm。后处理图像MPR、MIP、VR对于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SISAMD尚有一些间接征象,如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增粗,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影像分型对于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依据Yun分型,本组病例:I型4例,IIa型4例,IIb型1例,III型0例。结论 320排CT能准确提供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DSM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7例PDSMA患者的CT表现。10例行CTA,7例行全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经验丰富的腹部专业医师单独阅片,分析病变部位及CT表现,并对瘤体的4个径线进行测量。结果:①17例增强扫描均见明显的真假双腔(17/17)。②15例显示内膜辫征(15/17)。③13例假腔内显示血栓征(13/17),其中2例假腔完全血栓化。④14例显示内膜破口(14/17);7例显示假腔出口(7/17)。⑤9例显示肠管缺血征(9/17)。⑥瘤体近端距腹主动脉距离0.5~5.5cm,平均2.1cm。破口距腹主动脉距离1.6~5.6cm,平均2.6cm。瘤腔长度1.5~5.4cm,平均3.5cm。瘤腔宽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CT能准确诊断PDSMA及相应肠管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追踪随访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孙仁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5(6):426-42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先行螺旋CT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 ml,延迟15~20 s和25~30 s行两次扫描。结果:平扫的间接征象:肺纹理稀疏11例,肺梗死灶形成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膜肥厚3例,胸腔积液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性32支,部分性30支,完全性92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15支)和动脉面细小14支。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aphy,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64排螺旋CTA诊断的孤立性SMA夹层病例影像特征,包括轴面源像及后处理重组图像。结果 8例患者CT轴面源像、MPR及CPR图像均可显示SMA内剥离内膜瓣影及真假腔影,显示内膜破裂口3例,7例可见假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血管瘤样扩张2例,肠缺血1例。MIP及VR图像显示SMA真腔狭窄5例,剥离内膜瓣影4例,SMA分支受累2例,血管瘤样扩张2例。结论 64排螺旋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孤立性SMA夹层及精确评估病变情况,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及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增强血管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45例。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30 s扫描动脉期、65~75 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tric rendering,VR)重组肠系膜上动、静脉图像,分析肠系膜上动、静脉血管成像对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45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共发现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49处,其中累及肠系膜上动脉23处,肠系膜上静脉13处,肠系膜上动、静脉同时累及13处。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解剖结构,对肠系膜动、静脉病变有确诊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省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MSCTA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手术证实的8例SMAD的MSCTA图像,采用VR、MPR、CPR及MIP进行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重建,总结SMAD的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均可显示破口,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10~35 mm,夹层动脉瘤长度12~42 mm,8例均可见内膜片及真假腔,2例伴假腔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MSCT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能准确评估SMAD,并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结果:SISAMD与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相同,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5例,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根据Yun分型: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型1例.SMA直径增粗2例,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局部回肠壁增厚、水肿2例,升结肠扩张、积液1例,腹腔及盆腔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秀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7(6):415-416,420
目的:分析肠系膜动脉栓塞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我院诊治的肠系膜动脉栓塞22例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CT直接显示肠系膜动脉栓塞6例,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累及肠系膜动脉开口处2例,肠系膜血管周围渗出5例,节段性肠壁肿胀、增厚,肠腔扩张,肠壁强化明显减弱或延迟强化20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直接和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正常上腹部20例用16层CT动脉期追踪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外型观察(VS)、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评价三种方法对SMA的显示情况.结果:中结肠动脉各级分支,显示情况MPR优于MIP或VS.空、回肠动脉1、2、3级分支三种方法显示情况相似,4级分支的显示率MPR>MIP>VS,显示程度均差.SMA 4级以上分支MPR显示率超过50%.结论:多层CT血管成像可获得良好的SMA图像.MPR结合VS或MIP能很好地显示SMA的细小分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