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去钙化技术在颈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本院就诊应用双源CT双能量颈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26例,分析全部患者颈动脉双源CT双能量自动去骨去钙化技术对颈动脉的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其中阳性结果患者中有27例患者接受了头颈部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图像为金标准对照,评价双源CT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去钙化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与DSA对照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126例患者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去骨后,对颈总动脉(CCA)血管满意显示率为71.0%,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血管显示满意率为96.0%,颈内动脉颅内段(ICA-I)血管满意显示率为74.2%,ICA-E血管满意显示率最高,与CCA及ICA-I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血管总满意显示率为80.4%.27例阳性患者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去骨后与DSA对照,狭窄吻合率一致性很高(P>0.05),尤其重度及闭塞吻合率达到95%以上.结论 双源CT双能量自动去骨去钙化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检查新手段,获得的图像质量好,尤其在ICA-E段血管的显示几乎可以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双能(DE)CTA和双能去除颅骨和硬化斑块(DE硬化斑块去除)定量钙化性颈动脉狭窄进行了评价,并将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了对照。18条有致密钙化的狭窄颈动脉血管(13例)接受了双源CT的双能量模式(管电压140kV和80kV)检查。采用商用软件从双能量影像上去除颅骨和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对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糖尿病足病人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同时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糖尿病足病人35例,计38侧下肢动脉,每侧下肢分为15段,将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闭塞。根据MSCTA横断而影像将血管钙化程度分为无钙化、轻度、中度、重度钙化。以DSA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严重钙化节段与非严重钙化节段MSCTA诊断膝上及膝下动脉血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进行MSCTA与DSA的一致性判定。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评估膝上动脉非严重钙化节段和严重钙化节段血管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98.7%、98.2%、95.8%、97.0%、98.7%和96.3%、93.8%、94.7%、90.1%、89.7%、97.8%。MSCTA评估膝下动脉非严重钙化节段和严重钙化节段血管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93.2%、94.1%、88.3%、93.4%、94.9%和100%、73.9%、89.3%、73.9%、84.6%、100%。DSA和MSCTA诊断膝上动脉和膝下动脉血管狭窄≥50%非严重钙化节段和严重钙化节段的一致性均良好(Kappa值分别为0.958和0.887;0.882和0.770;均P<0.01)。结论 MSCTA诊断糖尿病足病人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时,膝上动脉严重钙化节段的评价指标均略低于非严重钙化者,膝下动脉严重钙化节段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明显低于非严重钙化者,而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略高于非严重钙化者,提示膝下动脉严重钙化易造成MSCTA对管腔狭窄程度的高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能CT下肢动脉成像去骨去钙化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患者进行双能CT下肢动脉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自动去骨后的图像,残留骨手动去除,记录各自去骨时间及对各节段血管的侵蚀度。判定斑块去除前后对血管狭窄度测量的影响。结果残留骨仅在未去除钙化斑块图像上观察到,双能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自动去骨时间(2.00±0.24)min(P<0.01,t=-4.382);共对822节段血管进行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χ2=13.13,P<0.01)。结论双能CTA明显优于传统多层螺旋CTA,双能自动去骨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小腿部血管的显示,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与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评估能力的差异.方法 4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分别行颈动脉MRI及DSA检查.颈动脉MR检查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PDWI)及增强T1WI;颈动脉DSA检查分别摄取颈动脉的正位像和侧位像.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病变特征,包括纤维帽的状况、斑块内出血和钙化.计算Kappa值分析MRI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检测两种方法对溃疡斑块的检出差异.结果 89支血管的MR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MRI显示血管狭窄程度的M(范围)为50%(16%~78%),DSA显示为47%(7%~73%),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P<0.01).MRI发现34支血管具有斑块纤维帽破溃,DSA发现10支血管具有溃疡斑块(x2=20.346,P<0.01).此外,MRI发现37支血管有斑块内出血,71支血管有斑块内钙化,而DSA均不能显示.结论 MRI可以准确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在显示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以及钙化方面较DS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CDFI)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3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CDFI及MSCTA的影像资料,以DSA为标准,比较CDFI和MSCTA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判断及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的符合率;比较这两种方法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DFI及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0.9%和92.8%,特异度分别为95.6%和95.7%,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和93.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和8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和97.8%。MSCTA检出粥样动脉硬化斑块分型与CDFI的符合率为86.9%。结论: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影像学检查中,CDFI可作为颈动脉病变筛查、术后疗效评价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MSCTA显示高位分叉的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入颅段及血管走向变异更有优势,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对比64层螺旋CT (MS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的检测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患者64层螺旋CT和DSA检查临床资料.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各阶段狭窄病变的检测情况.结果 CT检出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4.6%、90.0%和95.3%.经过与DSA对照,MSCT检测出的冠状动脉各段病变数、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数与DSA相近.结论 64层螺旋CT与DSA在诊断冠状动脉各段病变及狭窄程度上准确度相似,具有一致性.64层CT在冠脉狭窄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49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MS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每段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成分比例由GEAW4.3工作站AVA软件自动测量。其中狭窄程度与DSA相比较,评价MSCTA自动测量血管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与CFDS相比较,评价MSCTA彩色编码技术分析成分比例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91.0%,阴性预测率为97.6%,阳性预测率为86.9%,准确性为93.1%。MSCTA检出的粥样硬化斑块图密度分析与CFDS的符合率为80.3%,其中诊断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2%,准确性为96.7%,阴性预测率为98.2%,阳性预测率为83.3%。结论: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以及诊断钙化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选择介入材料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病例,探讨其MDCTA表现及其临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经大范围MDCTA检查的颈动脉粥样斑块150例,所有病例均行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29例行DSA检查。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后处理,探讨其分布、形态、狭窄程度、钙化、不规则及溃疡等规律。根据斑块的钙化和纤维帽的完整性作为斑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NASCET标准。结果:150例病例中共发现317处斑块,其中,颈动脉起始部斑块37例,颈总动脉28例,颈动脉分叉部173例,颈内动脉44例,颈外动脉35例。轻、中、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病率分别为30.95%、49.41%、16.96%及3.87%。分叉段斑块钙化率为64.7%,分叉段以外区域为23.9%。分叉段斑块不规则和溃疡的发病率为16.8%,分叉段以外为15.95%。分叉段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分叉段以外以中重度狭窄比例高。结论:颈动脉不同区域粥样斑块的分布、形态、钙化和狭窄程度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高风险斑块发病率相似,局限于分叉段的颈动脉检查可能漏诊高风险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中自动去骨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血管成像,分析双能量减影自动去骨技术对颈动脉病变的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65例中3例血管正常变异,33例未见明显病变,血管主干及其分支显示清楚。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4例支架植入术后。双能量CTA对颈根段、颅外段及颅底段血管的满意显示率分别为67.2%、96.2%及66.2%;3个部位血管原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颈根段和颅底段血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结论双源CT双能量减影成像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性检查方法,其整体去骨效果较好,血管显示效果最好者是颈动脉颅外段(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11.
We evaluated quantification of calcified carotid stenosis by dual-energy (DE) CTA and dual-energy head bone and hard plaque removal (DE hard plaque removal)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to those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Eighteen vessels (13 patients) with densely calcified carotid stenosis were examined by dual-source CT in the dual-energy mode (tube voltages 140 kV and 80 kV). Head bone and hard plaques were removed from the dual-energy images by using commercial software. Carotid stenosis was quantified according to NASCET criteria on MIP images and DSA images at the same plane. Correlation between DE CTA and DSA was determined by cross tabulation. Accuracies for stenosis detection and grading were calculated. Stenosis could be evaluated in all vessels by DE CTA after applying DE hard plaque removal. In contrast, conventional CTA failed to show stenosis in 13 out of 18 vessels due to overlapping hard plaque.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DE plaque removal images and DSA images was observed (r 2 = 0.9504) for stenosis grading.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o detect hemodynamically relevant (>70%) stenosis was 100% and 92%, respectively. Dual-energy head bone and hard plaque removal is a promising to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densely calcified carotid stenos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重建,分析其发育变异、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5例130条颈动脉中,34条无异常,颈内动脉瘤8条,粥样斑块并狭窄88条。88条狭窄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9条(67.0%),中度狭窄22条(25.0%),重度狭窄5条(5.7%),闭塞2(2.3%)条;130条椎动脉中,正常52条,先天性变异27条,粥样斑块并狭窄46条,椎动脉受增生骨质压迫5条。51条狭窄的椎动脉中,轻度狭窄40条(78.4%),中度狭窄8条(15.7%),重度狭窄3条(5.9%)。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可同时完成颈动脉与椎动脉血管成像,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类型、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3D TRICKS 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D TRICKS 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疑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行2D TOF MRA和3D TRICKS MRA检查,其中31例同期行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法)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闭塞2支,重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31支,轻度狭窄25支,正常18支。2D TOF MRA、3D TRICKS MRA与DSA对照,显示狭窄部位均与DSA所示相符。2D TOF MRA高估狭窄程度6支,3D TRICKS MRA高估狭窄程度1支。以DSA为标准,2D TOF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85.7%,90.3%(K=0.737);3D TRICKS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9%,100%,98.4%(K=0.955)。两种方法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TRICKS MRA与DSA对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55),明显优于2D TOF MRA(K=0.737,P〈0.05),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CTA减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行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CTA检查,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减影和三维图像后处理。图像由2名观察者对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显影情况进行评分,数据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减影和非减影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图像的观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CTA减影血管重建后的图像质量优良,在显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完整性方面明显优于常规CTA血管重建。减影图像对于显示管壁钙化效果欠佳,需结合平扫和非减影图像进行钙化斑块评估。结论:CTA减影成像技术改善了对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复杂解剖及异常管壁结构的显示,结合非减影图像,可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疑诊肺动脉栓塞的78名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双能量扫描,数据经后处理得到肺动脉血管图像(CTA)和肺灌注图像(PBV)。两位医师对PBV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和分型,同时观察CTA图像有无栓塞以及栓塞的部位、程度。分析PBV图像的表现与CTA图像、肺部异常改变的关系。用Kappa系数检验两位观察者对PBV图像质量评价和分型的一致性,计算PBV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两位医师对肺灌注图像质量的分级以及肺灌注图像的分型一致性极强,K值分别为0.87、0.80,P值均<0.01。PBV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为95.30%,特异度为56.40%,阳性预测值为70.70%,阴性预测值为91.20%。对于完全栓塞的患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肺血流改变的肺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11例22支颈动脉行MRA、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多普勒超声(DUS)检查。12支结果与DSA对照。3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内膜切除术,MRA采用二维、三维时间飞越法。CTA经最大强度投影(MIP)及遮盖表现显示法(SSD)三维重建。应用导航功能行CTVE成像。结果 颈动脉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5支,闭塞1支,5支正常。12支颈动脉与DSA对照:CTA评估血管狭窄与DSA相符者11支,MRA与DSA相符者9支,DUS与DSA相符者7支。CTA、CTVE显示斑块、壁血栓6支,3支手术证实。术后MRA示狭窄解除,CTA示斑块消失。结论 MRA、DUS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及术后随访。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与DSA、手术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能直接显示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17.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双能量去骨与减影去骨对头颈部血管CT成像(CTA)的差异,探讨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DECTA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减影CTA检查并去骨,然后分别比较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去骨所用时间及放射剂量,并观察DECTA上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的显示效果。结果:颅内动脉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790,P=0.430),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岩段DECTA图像质量优于减影CTA(虹吸段Z=-1.989,P=0.047;岩段Z=-2.014,P=0.044),而减影CTA显示颈根部动脉优于DECTA(Z=3.900,P〈0.001)。同时DECTA减少约24.0%的放射剂量。DECTA上共有28例发现有血管性病变,所有病变显示清晰,其中10例并与DSA或外科手术对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颈总动脉分叉处36个钙化灶中有8个钙化灶未在DECTA上显示。结论:DECTA显示头颈部血管总体良好,成功率高,且放射剂量明显减少,但对于颈根部动脉显示仍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MDCT在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测量血管大小、斑块负担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患者经MDCT显示的位于冠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研究对象,在斑块的最大层面测量斑块的CT值,根据CT值将斑块分类。并测量、计算最小管腔面积、血管外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IVUS为金标准,分别计算MDCT判断斑块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各类斑块的平均CT值,并对血管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25个,软斑块11个,纤维斑块7个,钙化斑块7个,平均CT值分别为49±32HU,93±23HU,1138±350HU。MDCT对脂质、纤维和钙化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2.9%;85.7%和94.4%;100%和100%。MDCT测量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高于IVUS测量的结果,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MD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诊断和测量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胸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特点。方法收集120例胸痛患者(糖尿病组60例,非糖尿病组6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资料,观察2N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分布特点与类型,并进行对照研究。并将糖尿病组60例患者根据病程将其分成3组(〈5年,5-10年,〉10年),并对各组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进行评价。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共计1800段血管进行分析,其中糖尿病组存在斑块297段,而非糖尿病组存在斑块119段(χ2=99.057,P〈0.01),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2支及以上的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受累血管段分布中,以左冠前降支受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6,P〈0.05),而左冠主干、回旋支及右侧冠状动脉均无明显差异。在斑块类型分布中,糖尿病组以软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P〈0.05)。60例糖尿病患者中,〈5年组斑块发生率14.2%(64/450),病变以软斑块为主,管腔以轻度狭窄为主;5~10年组斑块发生率为46.7%(112/240),病变以混合性斑块为主,管腔呈现中度狭窄为主;〉10年组斑块发生率57.6%(121/210),病变以混合斑块和钙化斑块为主,管腔多呈中.重度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胸痛患者的粥样斑块之间的差异,同时能够准确识别斑块分布和特征,进行危险评估,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