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穿刺活检的风险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经皮肾穿刺活检(PRB)的风险与价值。方法对符合条件的50例CRI患者进行PRB,行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和选择性电镜检测,观察肾穿刺组织肾小球个数、病理类型、诊断以及穿刺并发症。结果肾组织标本合格率为96%。病理类型前三位为增生性肾小球硬化症21例(42%),IgA肾病(IgAN)9例(18%),狼疮性肾炎(LN)8例(16%)。PRB后修改诊断5例(10%),明确病因3例(6%),诊断修正率为16%,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治疗方案16例(32%),治疗方案修正率为26%。并发症以镜下血尿最常见,共48例(98%),肾周小血肿11例,肾周大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结论原发性肾脏疾病肾穿后病理结果多为慢性病变,大部分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不受肾穿刺病理结果的影响,且肾周血肿出现机率较多且较大,偶可合并腹膜后血肿,但狼疮性肾炎表现为慢性肾衰时其肾脏病理的活动指数仍较高,少数病例肾脏病理显示新月体肾炎,仍需应用免疫抑制剂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约60%的急性肾衰竭与创伤和手术相关.因其起病急、发展快,延误诊治往往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ARF在妇科子宫切除术患者中出现较少,我院2006年8月-2007年12月共收集236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随访6例发生ARF,现将6例并发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早期发现ARF,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ARF患者,分析患者发病病因。将病因分为肾前性ARF、肾性ARF及肾后性ARF。根据常规内科治疗,结合患者病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肾前性ARF29例,占37.2%;肾性ARF37例,占47.4%;肾后性患者9例,占11.5%,另有3例患者发病原因不明。患者经治疗治愈为54例,好转12例,死亡11例。结论临床一般将ARF病因分为肾前性ARF、肾性ARF及肾后性ARF。如果患者发生ARF,应尽快明确病因,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罗文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40-134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及预后因素.方法:将老年ARF患并56例的病因、并发症、转归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ARF最常见的病因为血容量不足(52.9%)、感染(29.4%)、药物(8.8%)、梗阻(8.8%);常见的并发症有酸中毒、高血钾、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响预后因素有血容量不足、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是否接受血透治疗.结论:血容量不足、感染、药物、梗阻等是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加强原发病治疗及时发现、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及早进行血透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AR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5例ARF中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23例,占35.4%;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37例,占56.9%;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7.7%。治愈30例,治愈率46.2%,好转13例,好转率20%,有3例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长期血液透析以维持生命,占4.6%,死亡19例,死亡率29.2%。结论肾性因素是引起ARF的首要原因,尽早发现病因,及时的病因治疗,预防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病情况,总结老年性ARF病因和发生率,为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老年性ARF患者65例,分析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梗阻性各种病因、发生率、治疗和转归。结果:65例患者中,肾前性28例,占43%,病因为外伤、术后失血、失液。肾性26例占40%,主要病因为药物、感染、休克等。其中药物所致12例,占46.2%。肾后梗阻性11例占17%,病因为各种泌尿道肿瘤、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18例肾活检,其中小管和间质病变14例。结论:医源性ARF是主要原因,其中药物因素已占首位。老年性ARF早期诊断有助于治疗,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探讨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2例老年人AR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13例肾功能完全恢复,10例肾功能好转,6例需依赖透析治疗,死亡18例(占34.6%).结论 老年人ARF病因以药物性为首位,死亡率较高,治疗上宜尽早透析疗法.  相似文献   

8.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临床较常遇到的危重病,用血液透析治疗后,其病死率仍为10%~70%[1].为探讨其病因、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提高防治水平,现将本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收住的ARF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肾衰竭(ARF)的病因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急性肾衰竭患者,分析患者发病病因,将病因分为肾前性ARF、肾性ARF及肾后性ARF。根据常规内科治疗,结合患者病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肾前性ARF29例,肾性ARF37例,肾后性ARF9例,另有3例患者发病原因不明。患者经治疗治愈为54例,好转12例,死亡11例。结论临床一般将ARF病因分为肾前性ARF、肾性ARF及肾后性ARF。如果患者发生ARF,应尽快明确病因,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ARF)病因误诊原因,提高ARF诊断水平。方法收集495例ARF病例资料,其中54例接受肾活检,分析该54例ARF患者院前诊断与肾活检后诊断的符合情况,寻找误漏诊原因。结果54例经肾活检病理诊断有14例存在病因误诊,包括急进性肾炎4例,急性肾小球肾炎4例,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急性间质性肾炎2例,狼疮性肾炎1例。有31.5%(18/54)的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35.2%(19/54)患者部分改变了治疗方案。结论临床上有相当部分ARF的病因被误诊,在诊断困难时应及时肾活检,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所致急性肾衰竭(ARF)的病因、发生、临床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15例ARF患者,分析其发生率、预后及涉及药物种类。结果:药物性ARF患者86例占同期ARF(215例)患者的40%。其中急性肾小管坏死61例(70.9%),急性间质性病变10例(11.6%)。涉及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主要病因(40.7),其次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15.1%),第三位为抗肿瘤药物(11.6%)。5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58.1%),治愈率69.7%,好转率11.6%,死亡率18.4%。结论:ARF病因以药物性因素占首位,抗生素仍为主要病因。早期预防与及时诊断是预后关键。  相似文献   

12.
过度训练致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过度训练导致体力耗竭性横纹肌溶解症发生急性肾衰竭(AR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研究1993~2003年37例训练致耗竭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救治过程,分析其病情变化规律和误诊的原因,探讨治疗时机及不同的血液净化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患者均在夏、秋季发病,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头昏、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熏有28例(75.67%)患者入院前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肠型感冒,21例(56.75%)被采用了庆大霉素等氨基甙类肾毒性药物治疗,使急性肾衰竭(ARF)的诊断和治疗变的愈加复杂;②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在肌肉出现明显酸痛之前熏或在尿中肌红蛋白检出之前熏已有明显升高,并与血清钾、尿素氮、血肌酐的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③经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液透析(HD)及综合治疗,31例渡过少尿期,肾功能得以恢复。死亡6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①高温高湿环境因素可加重过度训练后肌肉组织损伤和全身反应,而血浆CK水平显著增高熏是横纹肌广泛变性和溶解的重要标志之一;②入院时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故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及合理应用血液净化技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药物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药物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提高防治水平。方法:收集与分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1995年1月~2008年11月)药物所致ARF的病例。结果:药物所致ARF312例,男性208例,女性104例。引起ARF的常见药物达53种,发生例数最多的依次为甘露醇、阿昔洛韦、多巴胺、庆大霉素、右旋糖酐40等。给药方法中,静脉点滴引发ARF266例,占总例数的85.26%。发作的开始时间在用药中立即出现至用药后6个月,其中以用药后1~5d发生例数最多。312例中,治愈268例,占85.90%;好转6例,占1.92%;自动出院6例,占1.92%;4例转为慢性肾衰,占1.28%;死亡28例,占8.97%。结论:各种给药方法及许多常用药物均可引起ARF,使其发病率日益增多,但只要诊断及时、准确。治疗恰当,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肾病患者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同时分析其病理分型及临床资料.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解放军第174医院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212例老年肾病患者(年龄>60岁)的临床资料.结果 212例患者中,经肾穿刺病理证实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54例(72.64%),继发性肾小球疾病58例(27.36%).8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其中4例病理表现为继发性新月体型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42.86%),其次是IgA肾病(25.32%);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肾病 (37.93%,包括1例糖尿病肾病合并膜性肾病),其次是乙肝相关性肾病(13.79%).全部患者均取到肾小球,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到的主要并发症是肾周血肿52例、腰痛61例和肉眼血尿5例.肾周血肿主要是小血肿,主要发生在24h内,肉眼血尿主要发生在8h内. 结论 老年肾病患者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并发症少,风险小,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5例MM并发AR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62.5±15.6岁。贫血28例,发生蛋白尿30例,高钙血症23例,高尿酸血症25例,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20例,合并高血压4例。予以化疗、肾脏保护、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化疗有效患者肾功能逆转率为61.54%,化疗无效患者肾功能逆转率为23.7%,总逆转率为51.43%。结论 M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ARF发生率高,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MM合并AR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肾损害的因素分析和防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卫平  朱蕴秋 《中国药房》2001,12(8):490-492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10例药物性肾损害患者原发病及应用肾毒性药物情况 ,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有急性肾衰 (ARF)和无ARF的血尿、蛋白尿2类损害。110例患者中有65例给予谷胱甘肽治疗 ,另45例作对照。治疗组ARF32例 ,对照组31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49例 (47 2 % )应用2种以上肾毒性药物 ,有72例 (65 5 % )有发热或应用过抗生素、脱水剂。两组中对ARF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 6 %和64 5 % ,对无ARF的血尿、蛋白尿总有效率分别为84 8 %和57 2 % ,两组疗效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 01)。结论 :联合应用和在有肾血流量不足情况下应用肾毒性药物是肾损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谷胱甘肽对药物性肾损害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并于术后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共31例,占77.5%;慢性排斥反应5例,占12.5%;其他(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堵塞等)4例,占10%;无超急性排斥反应和加速性排斥反应患者。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80%以上。结论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是一种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诊断方法,对肾移植术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久  林辉  王坤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43-134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诱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近六年间360例PNS中并发ARF2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7.8%,其诱因为血流动力学改变10例,感染8例,药物中毒3例,肾静脉血栓形成1例,余6例无明显诱因。肾脏病理检查以肾小球轻微改变为主,而多数患者肾间质高度水肿,部分患者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灶状脱落坏死。所有患者均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及消除诱因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环磷酰胺)中击治疗,其中2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应尽早明确诱因,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is a complication of envenoming by contact with caterpillars of the species Lonomia obliqua. A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develop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in patients who been in contact with L. obliqu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9 to 2003 in the State of Santa Catarina, southern Brazi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in two distinct groups: those prior to 1995, who did not receive specific treatment of any type, and those after this date who were treated with antilonomic serum (SALon). The presence of creatinine > or = 1.5 mg/dl in patients who had no history of previous renal illness was considered to be indicative of acute kidney failure. Of the 2067 patients evaluated, 39 (1.9%) developed ARF. Eleven (32%) of thes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ialysis and four (10.3%) developed CRF. The seven deaths (4%) occurred in the period before treatment with SALon. Blood coagulation measures (TC, TP, and TTPA),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group with ARF. All patients with ARF and 67% of the control group presented hematuria.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recovered prior renal function, however, four (10.3%) needed chronic dialysis. Envenoming by L. obliqua can be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ly fatal ARF, as well as for developing CR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