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理性瘢痕是伤口异常愈合所引起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理性瘢痕会造成患者美观的缺陷、肢体功能障碍和局部不适。伤口愈合过程的复杂性导致瘢痕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性瘢痕的治疗除了传统的手术、激光、冷冻、激素注射等方法以外,目前已经出现了间充质干细胞疗法、脂肪移植、干扰素、肉毒素等新兴疗法,在临床运用广泛但也存在价格昂贵、副作用多等问题。中药治疗病理性瘢痕的历史悠久,近年来体内及体外的研究发现其作用大致分为减少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调节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迁移、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和减少血管生成等,更深入地发现在瘢痕形成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Smad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方面中药也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而相关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点,具体机制还待进一步完善。文章归纳了不同中药在体内及体外实验的研究内容、结果及相关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中药在防治病理性瘢痕方面的优缺点和在临床运用中的展望,为今后的瘢痕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瘢痕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大量沉积为特征,是人类真皮区特有的纤维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 hypertrophic scar, HS)和瘢痕疙瘩(keloid,K),是创伤、烧伤、外科手术后皮肤的一种纤维过度增生性疾病.其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为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FB)过度增生和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过度沉积.病理性瘢痕不... 相似文献
4.
5.
6.
7.
中药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创伤修复而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药单体及复方制剂治疗瘢痕由来已久,但目前中药通过信号通路机制防治病理性瘢痕的相关综述较少,通过检索近10年来中药防治病理性瘢痕的国内外文献,整理归纳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提供理论参考。不同中药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素受体样激酶/Smads蛋白信号通路、TGF-β1/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音猬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等信号通路,可以有效抑制瘢痕增生,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中药与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进一步发展,深入进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药有效成分和靶点的研究,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来,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糖、降脂等多环节、多靶点发挥治疗DM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研究前景广阔。但目前对DM的实验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今后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研究:(1)应用生物芯片、生物色谱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 深入探讨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作用环节、作用靶点。(2)以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指导, 探索不同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伍疗效、规律及作用机制等。(3)注重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开发病证相结合的实验模型, 进行有效性优化和多药比较与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通常是指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的一组急性疾病,具体定义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现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三大疾病中发展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多、致残最重的病种,给人类造成极大痛苦,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而且,随着人们膳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中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中风,国内每年死于中风者有160万之众,并有新发病例150万人,总患病人数超过5…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脓毒症(Sepsis)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症休克(Sepsis 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脓毒症具有综合征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与感染、炎症、免疫和凝血系统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环节和病理基础。Sepsis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以下拟就中西医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血管生成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中药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经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控制H.pylori感染成为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病的重要课题。由于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401-340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病变常从直肠开始,常呈弥漫性,偶呈节段性分布,多涉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和末端回肠。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传统中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的“泄泻”、“肠辟”、“痢疾”等范畴。现将各项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汉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6):3926-3927
高血脂症是体内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增高的一种病证,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水平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降脂西药存在肝肾损害、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而中药在降脂方面多无不良反应,且已取得一定成效,现将近几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张吉正等[1]认为本病为脏腑功能失司、膏脂生成、输化失常所致,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阳气亏损,或肝肾阴血不足,标实主要为湿浊内蕴,久则兼挟瘀血,导致痰瘀互结为患,脏腑涉及肝肾脾胃,后期病久及血,血行瘀滞,则病及于心。昌炳如[2]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为饮食不当,或年高脏衰,或它病引发导致脾肾肝三脏失常或使脂质不能正常运转,或多余脂质排泄不及,成为脂浊,阻于脉道,气血不畅,机体脏器失养。寇辉[3]认为脾肾亏虚而致湿盛痰瘀,或由于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脾肾亏虚,肝脾不调为根本,而湿盛、痰阻、血瘀是其病变之标。伊柱汉[4]认为本病发生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阻滞,认为本病病因诸医家看法较一致,外因是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而成痰湿,内因肝脾肾三脏虚损,导... 相似文献
17.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以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氧自由基(OFR)触发的脂质过氧化参与了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1]。心绞痛患者因心肌缺血缺氧,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下降,同时由于缺氧及ATP生成减少,体内的SOD合成也减少,致使体内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功能减弱,导致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明显增高,丙二醛(MDA)是脂质过氧化代谢的毒性终产物,可诱发心绞痛[2]。由于近年来中药的抗氧化作用用于防治心绞痛的研究进展很多,认识也不断深化,现将疗效较好的单味中药做一…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青春期功血(JUB),是指青少年女性在月经初潮后由于卵巢性激素分泌调节机制不完善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1]。此病属于祖国医学“崩漏”之范畴,或称“室女崩漏”,主要表现为月经期、量的严重紊乱,甚至导致继发性贫血,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影响。中医药在JUB临床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肺间质纤维化亦称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泡单位非肿瘤、非感染、非特异性肺泡炎症伴间质性纤维化为基本病变的一大组异质性疾病组成的疾病谱。而致纤维化间质性肺病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主。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杵状指等,晚期多引起心肺功能衰 相似文献
20.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灌肠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自古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结肠透析自70年代应用以来,作为除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外的一类肾脏替代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由于两者在治疗机制上相近,在治疗方法上相类,同时随着结肠透析机的研发,近年来这2种方法得到不断结合、完善与发展,故常被统称为“结肠透析”[1],并在治疗CRF上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中药结肠透析治疗CRF的研究概况总结如下。1结肠透析治疗CRF的中西医机制中医无CRF之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多可归属“关格”、“肾劳”、“溺毒”、“水肿”等范畴,究其病因病机,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