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相似文献   

2.
苓桂术甘汤为著名经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金匮要略》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均为饮停中焦之候。笔者以此为依据,临床用于多种病症,均收到良好效...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又在《金匮要略》中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痰化饮以治其标,标本兼顾,疗效颇佳。笔在临床中运用该方多获良效。兹介绍四例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苓桂术甘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为痰饮病所设的著名方剂,《金匾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书中与之相关条文有三:《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5.
<正>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功能温阳健脾利水,主治因脾阳受损,而气不化水,聚湿成饮。《伤寒论》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饮为阴邪,阻遏阳气,若水饮留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清水痰涎,若饮邪下流,走于肠间则漉漉有声,若水气上冲于胸,自有胸闷憋气,心悸不安之象、若水饮蒙蔽清阳,则发为眩晕,清窍失子温养,则见耳鸣、耳聋、目视不清之证,苓桂术甘汤,其善治水气,又治痰饮内留之证。方用苓术健脾利水;桂枝以温阳化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奏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因此,以本方加减治疗眩晕、心悸、胃病、耳病、目疾等属于中阳不振、痰饮不逆之证,其疗效显著。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先生用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的方剂。笔者根据其主证和病机,衍化推广凡属于脾胃阳虚,水湿内停者,无论症状各异,用之均收到满意效果。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笔者对苓桂术甘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观察和加减衍化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源流发展本方导源于汉·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方 ,用于治疗伤寒吐下后 ,心下逆满起则头眩 ,以及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 ,目眩等症。后世诸家多宗《金匮要略》之意 ,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阳虚阴盛 ,脾失健运 ,水饮停积之痰饮病。其证候包括水肿、心悸、眩晕、气短、咳嗽、胸胁胀满、下痢等。宋·严用和《济生方》中理中化痰丸 ,用本方去桂枝加人参、半夏治疗脾胃虚寒 ,痰涎内停 ,呕吐少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姜术汤用此方去桂枝、…  相似文献   

9.
水饮的形成与多个重要脏器有关,水饮的存在又影响了多个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因水饮病的临床证型多,证候复杂,故水饮病证的辨证论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中称水饮病为“水”、“水气”、“水饮”,记载了17个饮证,叙述水饮病的条文有28条,其主要治法可归纳为14种。1健脾利水温阳化气若素体脾虚或治疗不当,脾胃受伐,中气不足,转输失职,则可导致水液蓄留中焦,以致水气上逆,凌于心下而变生诸证。主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心悸气短及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紧等。治法为健脾利水,温阳化气。代…  相似文献   

10.
<正>"当齐握热"一词,始见于《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原文:"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论表实误下之变证。其中,对于"当齐握热"的理解,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多数医家认为这是一种表证误下后邪热深陷于内的证候表现,也有医家提出不同看法。1历代注家对"当齐握热"的认识1.1热厥证候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1]曰:"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  相似文献   

11.
人参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此篇专为胸痹心痛病而设,篇中论述该病的症状特点以胸膺部满闷窒息,甚则疼痛为主.原文对人参汤证的主要描述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各三两组成,其药味与《伤寒论》之理中丸(汤)方完全相同,一般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同方异名.而仲景270余首经方之中,同方异名者亦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的眩晕,又叫“眩运”眩是眼前黑花,晕是头晕,脑如旋转,这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统称眩晕。轻者可不服药闭眼静坐一会即会好转,重者犹如站立车船上,稍动则欲倒,甚则恶心、呕吐、自汗、耳呜、昏倒等。眩晕有目眩,头眩,眩冒,颠眩、眩悸之分,因定名不同,而受病因素亦异,所治疗法则亦殊,然总不外乎贫血,气血两虚,痰水,支饮,谷液,妊娠水气等。据伤寒论,金匮要略辩证施治:目眩者心下有痰饮,水气上冒而眩晕不定也(心下即胃之所在)胃有蓄水,故胸胁支满,目眩,因自饮邪中毒之故,主以苓桂术甘汤。头眩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完整体系,后世林亿等人为之作序,认为"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之阐释论述,著作之多,如充栋汗牛不胜枚举,然《伤寒论》言简意深,脉证字简、辨证明晰却意蕴深长,历代医家多见解各异。论其急证,当为承气汤证,急下承气一证,总有六条,阳明、少阴各三急下,多认为阳明属实,急下实邪,少阴为虚,急下存阴。少阴三急下,其意义尤为深远,内含理法奥妙,仍待后世发掘。  相似文献   

14.
漫谈四逆汤     
白等。少阴虚寒证的病机是阳虚阴盛,其中阳虚是主要的,若阳气不虚,即便阴寒外盛亦不会成为少阴虚寒证。而阳虚又主要是肾阳虚。肾中阳气衰微,不能温脾而致脾肾阳虚;不能助心则致心肾阳虚。中医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本,脾肾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见四肢发凉甚则全身不温,恶寒倦卧。心主血脉,主神明,心肾阳虚不能鼓舞脉气故脉微细;正气衰微,阴寒内盛,所以神衰欲寐。“欲寐”是指病人昏沉欲睡,神志若明若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此外,病人常倦卧畏光,面向床里,与常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是一首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主方。“四逆”又称“手…  相似文献   

15.
<正>乌梅丸首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久利。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方证及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阐释发挥,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消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后世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本文试以《伤寒论》为蓝本,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中浮数脉之表寒证证治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305条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主之”。寒湿痹阻型痹证临床表现: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缓,与附子汤证完全相符。麻黄汤证与附子汤证均有身体痛,骨节痛,但前为太阳表实证,有发热、脉紧,而无手足寒;  相似文献   

18.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为经方苓桂剂之首,对脾阳虚弱、水气所生的心悸,眩晕,喘咳,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诸多证侯均有一定效果。栗锦迁教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包括胸痹、便秘和口咸等。文章选择数例典型病例阐述栗锦迁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的运用经验和理论探讨,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是述少阴病寒化兼表的证治。麻黄附子细辛汤药仅三味,但立法鲜明,功在扶阳散寒,是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对本方运用多有发挥。笔者临证宗"六经-病机-方证"的辨证方法,选用经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治疗多种病症,疗效确凿。与小青龙汤合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与真武汤合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治疗眩晕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泽泻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该方治疗心下有支饮 ,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点。诊断泽泻汤证时 ,根据支饮本身和泽泻汤“苦冒眩”两方面的症候 ,方可确定泽泻汤的治疗。现就个人点滴体会披之于下。泽泻汤证除上所述之外 ,其脉象必然是沉或眩或沉眩兼见 ,因为沉主水眩主饮故也。舌诊在临床的意义更是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水饮病舌色必淡 ,因其寒也 ;苔多水滑 ,津液凝也 ;如果水湿合邪 ,则又出现白腻之苔 ,而且厚也。故而泽泻汤症的舌体则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质厚而宽 ,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上述的舌脉应作为泽泻汤证的辨证依据。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