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加温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常温气道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结论:气道湿化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加温推注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常温气道内的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方法比较,探索最佳气道湿化途径.方法:选择6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2组,实验组 30例,使用微量注射泵抽取0.45%生理盐水加α-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8万u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 30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道内滴入法湿化气道(湿化液同),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4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准确控制湿化液,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方法比较,探索最佳气道湿化途径.方法:选择6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2组,实验组 30例,使用微量注射泵抽取0.45%生理盐水加α-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8万u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 30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道内滴入法湿化气道(湿化液同),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4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准确控制湿化液,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方法:36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按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间断气道湿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情况比较湿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粘稠度低于对照组(P<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优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并分析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ICU病房在2011年10月到2013午7月收治的80例行气管插管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取间断注射器推注法。记录两组痰液粘稠、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程度。结果:观察组中痰液粘稠、痰痴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4、4、2、1例.观察组中痰液粘稠、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12、16、9、9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气道的护理是ICU病房护理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气道建立的并发症,其中,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进行人工呼吸是抢救各种呼吸功能障碍等危重病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气管切开后的湿化护理是这一措施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因为气管切开术后,空气绕过了鼻、咽、喉这道天然屏障,直接进入气道,失去了上气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易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分泌物滞留及干结、纤毛黏液转运系统受损、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分泌物潴留在支气管中,可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下降,而诱发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且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管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近年来对气道湿化的方法研究也比较多,该研究主要是比较气管内间断滴药与输液泵持续滴药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病人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输液泵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湿化;对照组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统计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且可明显节省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应用在脱离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钢总医院收治的80例行脱离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应用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对照组应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湿化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湿化不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离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术应用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次性流量设定微调式输液器(文中简称"微调式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在喉癌术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科住院的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观察组)与采用传统的注射器间断气管内滴药法(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调式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优于注射器间断气管内滴药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用量准确、匀速、保证湿化效果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改进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的方法并进行效果对比分析。方法:将20例气管插管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气道湿化方法的基础上,每6小时在套管内注入3~5 mL1.25%的碳酸氢钠配制液刺激患者咳嗽,然后再吸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痰液较对照组患者的痰液稀释,能顺利排出,无痰痂形成,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呼吸道通畅,病人安静,效果满意。结论:碳酸氢钠用作湿化液间断性的定量推注人工气道内,既能使痰液软化又能刺激咳嗽利于气管深部痰液排出,较好地预防气道内痰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住院行气管切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从湿化液、湿化方式、湿化量、湿化温度等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予生理盐水50 mL微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并进行气道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的指导。比较2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方面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住院行气管切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从湿化液、湿化方式、湿化量、湿化温度等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予生理盐水50 mL微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并进行气道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的指导。比较2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方面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微量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注射器滴入法,观察两组的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痰栓形成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痰栓形成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微量泵控制对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滴入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置管病人吸痰前予大剂量气道湿化液对预防气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气管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吸痰前给予小剂量湿化液1~3ml湿化气道,观察组患者吸痰前给予大剂量湿化液5~10ml湿化气道。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湿化过程中,观察组对血氧饱和度造成的影响居较低水平,而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吸痰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置管病人吸痰前予大剂量气道湿化液对预防气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病人60例,根据痰液粘稠度不同分为I度、Ⅱ度、Ⅲ度3组,每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h内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4h内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持续的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等并发症,并能维持较好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病人即为人工气道,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人体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人工气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我科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为两本持续湿化代替传统气道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氧气雾化面罩(气切型)对气管切开后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7月~2012年6月以来的4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斯莱达医疗用品(惠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气切型),盖于气管切开口,在小药杯里持续加入配制的雾化液,根据医嘱及痰液的黏稠度调节氧流量,达到24小时持续湿化气道的目的;另一组采取间断气道湿化,气管导管口覆盖无菌湿纱布,根据医嘱q8h行雾化吸入,并比较两组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氧气雾化气道持续湿化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痰液湿化良好未发生痰痂形成病例,气道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比较多,所以未放入观察指标。结论:氧化雾化持续湿化气道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的湿化,减少患者气道水分的丢失,对改善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适合使用呼吸机老年患者的气道湿化方案。方法选择使用呼吸机的65岁以上患者40例,常规组20例采用雾化气道湿化的方案,观察组采用输液管持续滴注、气管内滴入吸痰必要时的方案,观察2组排痰效果和呼吸道清理痰液的时间。结果 2组排痰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吸痰后呼吸道清理痰液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采用输液管持续滴注和空气湿化,气管内滴入吸痰必要时的方案,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和清理呼吸道,预防由于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和呼吸道痰液清理不完全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方法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保障肺部气体交换。方法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25例患者痰液易于吸出,无呼吸道阻塞及感染。结论对25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操作方便、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将吸痰管插入适当深度进行吸引,患者吸气时经气导管缓慢注入湿化液。试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将压缩雾化吸入机连接气切面罩,恒速小量给予患者24小时持续雾化吸入。对比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疗效,以及SPO2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刺激性咳嗽发生率、痰痂形成发生率、气管粘膜出血发生率以及VAP发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吸痰后各个时间点,试验组SPO2≦74%的患者数均低于对照组,SPO2为85%~95%的患者数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可提高气道湿化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主要是针对持续性的气道湿化对于进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湿化效果进行讨论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收治的进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采取持续性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性气道湿化.根据患者的粘液粘稠度,以及患者肺部情况两个方面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痰液粘稠Ⅰ度和Ⅱ度比例为93.9%比对照组的73.9%明显要高,两组有显著性区别(P<0.01),观察组患者的痰液粘度较低,说明湿化情况较对照组要好.两组的肺部情况对比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为57.1%,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9.1%(P<0.01).肺部感染率和痰阻情况观察组患者均要比对照组的28.6%和26.2%要低,均为6.1%,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持续性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护理中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且湿化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