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虹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0):877-879
目的探讨并研究来院检测患者(包括门诊和病房)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TP)的携带情况及该四种疾病的阳性病例在各个科室的分布上是否存在差异,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减少由于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方法①本实验所用的方法为ELISA法,检测的项目为HBs-Ag、HCV-Ab(IgM)、TP-Ab(IgM)、HIV-Ab(IgM);②收集2006年10月15日.2007年3月3日来本院做输血前四项检测的患者(包括门诊和病房)的检测结果;③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的分析,分析4种阳性标本所占比率以及是否存在科室之间的差别。结果经过统计对本院做输血前四项检测的患者(包括门诊和各病房)的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137例(11.14%)、丙肝抗体阳性为14例(1.14%)、梅毒抗体阳性为6例(0.49%)、艾滋病为1例(0.08%)。可以得出该四种疾病在阳性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在各个科室分布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不能认为该四种疾病的总阳性率在各个科室的分布上存在差异。同时由于丙肝、梅毒、艾滋病检测结果中的阳性率太低,不适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通过研究发现:乙肝、丙肝的阳性率明显偏高,其基本上符合该两种疾病在我国人群当中所占的比例,但未发现该四种疾病在各个科室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对待处于临界值的标本应该慎之又慎,并建议患者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2.
杨逊怀 《医学争鸣》2008,29(16):1454-1454
1临床资料2004/2006年我院输血患者1934(男1504,女430)例,年龄25d~87岁.其中门诊患者102例,余为分布于我院14个临床科室的住院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4项检测均用ELISA法,所用试剂均经批检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HBsAg,抗-HCV试剂购自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抗-HIV,梅毒抗体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878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进行回顾分析,HbsAg阳性率最高74例,占8.4%;抗-HCV阳性率次之16例,占1.8%;梅毒阳性率3例,占0.34%;抗-HIV阳性率1例,占0.11%。我们认为,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检测传染性血清标志物,义务人员可针对血清标志物阳性患者,加强防护和消毒处理工作,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避免和预防传染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和院内感染。同时,通过输血前检测传染性血清标志物,对于减少输血后患者出现血清标志物阳性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血液质量,献血员每献一次血,必须经初复检,检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五项指标。其检测质量与检测人员的素质、试剂特异性、灵敏度及仪器性能密切相关。三年中我院共检测初检献血员1547人次,五项中检测有异常者66人次,占初检4.3%,为防止试剂和人为因素造成漏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受血患者输血前HBV、HIV、HCV及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HBsAg、抗-HCV、抗-HIV、TPPA(基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4050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6.05%、2.84%、0.02%、0.94%。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因其而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逐年增加,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医务人员和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1]。输血是病毒性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常见病的传播途径。为了解本地区血源性疾病存在的严重程度,为避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对本院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的检测作一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5年2月~20…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时又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卫生部门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做好输血工作,减少经输血传播疾病,使医患双方的利益得到保护,已成为输血工作者重中之重。现就本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输血前梅毒抗体的检出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2005年1月开始,对所有的需要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都做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 IV)的检测,其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受检者2005年1月~11月,各科需要输血患者1212人。1.2试剂与方法HBsAg、抗-HCV检测  相似文献   

9.
2570例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五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携带情况,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减少输血医疗纠纷。方法:对2 5 7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采集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并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检出乙肝阳性75例(2 .92 %) ,其中71例(94 .6 7%)伴随ALT升高(5 0U/L80U/L) ;检出丙肝阳性1 8例(0 .70 %) ,有2例(1 1 .1 1 %)伴随ALT升高(5 0U/L70U/L) ;检出梅毒抗体阳性5例(0 .1 9%)、HIV抗体阳性1例(具有很大偶然性)。结论:本组输血前病例5项指标检出阳性率较国内东部地区输血前检出率偏低,但足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重视,并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10.
程黛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725-1725,1664
目的 通过分析受血者输血前五项检查的结果,了解三亚地区随机人群和输血患者中输血前五项阳性所占比例,保障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HBsAg、抗-HCV、抗-HIV采用酶联免疫法;TP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初筛试验(TRUST)法;ALT采用速率法。结果 HBsAg阳性1317例,占16.86%;抗-HCV阳性98例,占1.25%;抗-HIV阳性3例后经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阳性者3例,占0.04%;RPR62例并经TPHA梅毒确证试验证实阳性,占0.79%;ALT升高(以大于35U/L判为异常标准)1277例,占16.34%。结论通过比较分析,三亚地区乙型肝炎携带者和梅毒螺旋体携带者高于其它地区,艾滋病毒、丙肝病毒携带者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惠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检测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探讨街头献血人群健康状况,以确保开展街头无偿献血工作的安全。②方法根据2000~2004年无偿献血者体检压血液检验原始记录.共106408人。血液检验项目包括ALT、HBsAg、抗-HCV、梅毒抗体、抗-HIV,均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标准方法进行检验。③结果5个项目的总阳性率为6.2%。其中阳性率最高者为HBsAg(3.2%),其次为A坍不合格者1.5%,抗-HCV阳性率为(0.8%),抗-HIV阳性检出8倒,阳性率为0.008%。④结论2000~2004年,本市自愿献血者HBsAg阳性率雏持在3.2%左右,抗-HCV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梅毒抗体阳性率却有所上升,特剐是抗-HIV阳性不断检出,显示献血的血液检验对保证安全用血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因血液传播性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不断上升,为保障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避免在医疗过程中出现被动,避免医疗风险,对临床住院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如乙肝、丙肝、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遏制血源性感染疾病,提高临床的输血安全,尽量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笔者对2006年各科临床输血病人共3321名受血者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TP的血清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携带情况,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减少输血医疗纠纷.方法:对2 57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采集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并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检出乙肝阳性75例(2.92%),其中71例(94.67%)伴随ALT升高(50 U/L~80 U/L);检出丙肝阳性18例(0.70%).有2例(11.11%)伴随ALT升高(50 U/L~70 U/L);检出梅毒抗体阳性5例(0.19%)、HIV抗体阳性1例(具有很大偶然性).结论:本组输血前病例5项指标检出阳性率较国内东部地区输血前检出率偏低,但足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重视,并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15.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3项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刘佳  陈瑛  彭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5):1374-1374,1380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抢救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输血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输血是传播肝炎及其它病毒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惟一的途径.因此对需要输血、手术或创伤性检查的患者,更有必要了解治疗前体内病毒存在的状况.我们对5 072例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前3项(抗-HIV、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妍  黄冰玉  刘昕鸣 《吉林医学》2006,27(7):799-800
目的:通过对4013例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受血者输血前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HBsAg、抗-HCV、抗-HIV,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梅毒。结果:受血者中乙型肝炎HBsAg阳性者501例(12.49%),抗-HCV阳性者334例(8.32%),抗-HCV合并HBsAg阳性11例(0.29%),血清梅毒阳性者4例(0.10%),抗-HIV未被检出。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侧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以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进一步强调安全输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2013例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治疗有输血可能的住院及门诊患者2013例,输血前检查血清中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结果 2 013例受血者的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2.50%、3.10%、0.70%和0.55%,男女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年龄段受血者输血前检查情况,发现除了19~35岁年龄段与<18岁年龄段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检查项目在不同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查,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武威市无偿献血者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乙肝、艾滋病检测结果,有效预防输血后传染病的发生。方法: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进行抗-HCV、TP、抗-HIV、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筛查及相关确诊实验。结果:无偿献血人群不同年龄段感染率不同,以30-39岁人群居多,20岁以下人群感染率较低;HBsAg阳性率最高,与其他病毒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大学文化程度与小学文化程度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感染率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武威市献血人群中病毒感染率较高,需要加强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杜绝血源性传染,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输血前对受血者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820例,分别在受血前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探讨受血前上述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抗-TP阳性9例,阳性率为1.10%;抗-HIV1/2阳性1例,阳性率为0.12%;HBSAg阳性65例,阳性率为7.93%;抗-HCV阳性5例,阳性率为0.61%;其中男性阳性患者56例,阳性率为13.59%;女性阳性患者24例,阳性率为5.97%;男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明显高于女性,两种性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受血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可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并进行预见性的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