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 因迄今病因尚未明确。根据发病的年龄、季节性、自限性、地区性分布和临床有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特点,提示本病可能与感染有关。有认为系某种感染因素引起免疫调节异常有关,可能的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及支原体等,其中链球菌、印病毒、逆转录病毒(Rota)等均有报道,国外近来认为本病与“犬痛综合征”类似。最近有学者提  相似文献   

2.
症状与体征:潜伏期数小时至3天,常見1天。临床分4型,即隐性感染、輕型、典型型、重型。 1.隐性感染:可能病毒毒力、数量与机体免疫力接近平衡,病毒虽已侵入上呼吸道产生病变,但面积限局,程度輕微,未产生自觉与他觉症状。但呼吸道可以分离出病毒,血內特异抗体也增高,这类病人一般难以发現,所以不易估計发病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患(HFRS)血清中是否存在HFRS病毒中和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的高低。方法:用近几年患病愈后血清中的HFRS病毒,以固定病毒量、稀释血清抗体方法,用小白鼠乳鼠中和实验,测定血清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中和效价。结果:HFRS病后和隐性感染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滴度(GMT)均较高,其中,家鼠型GMT为422.7、野鼠型GMT为302.6、隐性感染GMT也达157.1。结论:中和抗体在血清中存留稳固而持久,是HFRS病后抗体免疫力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病是一种流行很广的人畜共患病,可侵犯人体内多数器官,而最常累及眼、脑和淋巴。其传播与生活条件、接触猫等动物有关。该病无特征性症状,可表现为脑膜脑炎,内脏损害或淋巴结炎等多种类型,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孕妇感染本病则可传给胎儿,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严重先天畸形,成为围产医学中重要的致畸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巨细胞包涵体病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病毒性疾病,它可侵犯全身各脏器,如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但常以发热和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症状为主。本病自1952年Fetterman于患儿尿中发现了包涵体性巨细胞后,则首次得到了临床诊断,1953年Mercer又在小儿患者中作出了本病诊断。国内亦有报导,遗憾的是生前确诊较难,常靠死后尸检证实,故今后应早期提高对本病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亦迂到1例,现有关资料,报  相似文献   

6.
<正> 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tic inclusion disease简称CID)是由巨细胞病毒(cytomegatovirus简称CMV)引起。CMV在人类隐性感染相当普遍,潜伏期可长达终生,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或接受器官移植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潜伏感染的病毒可以活化,侵犯各重要脏器造成全身播散性感染。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7.
猪的链球菌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夏秋炎热、潮湿季节较为多发。本病流行大多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偶有暴发。在养猪场,猪链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1病因及感染途经:该病常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的继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相似文献   

9.
被疫蚊叮咬后还有另一种安全的现象——隐性感染,但这种现象事先不能预知。乙脑的隐性感染率很高,曾有调查,每有一个发病者,便会有约200~1000个隐性感染者。这些人感染后不发病,靠着自身的免疫功能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发病的多为无免疫力的儿童。10岁以下的患者占乙脑发病的80%。由于隐性感染的状态,一个家庭中,一个班的小学生中,很少同时发生两例病人,呈高度散发。这是乙脑流行病学方面的一个特点。近年来,儿童普遍接种疫苗,发病逐步减少;相对来说,成人发病率有所上升。乙型脑炎的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pstein-Barr(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常有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EB病毒抗体。流行病学:本病分布为全球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为15%。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更多见,且大多数病例为4岁以下幼儿,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2次发病不常见。  相似文献   

11.
经病理或血清学证实的8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囊虫病以青壮年多见,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提示感染本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占50%,血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高而脑脊液低阳性率低。所有病例均为脑实质病变,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有异常表现,后者典型表现呈“靶征”。予吡喹酮或阿苯达唑驱虫,采用小剂量滴定法,合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疗效佳,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脑囊虫病诊断主要依据典型头颅磁共振表现、病理或血清学检查,现行治疗有效而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已从多种啮齿动物和不同流行地区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最近还证实家猫亦可成为宿主动物。这些不同来源的病毒,在理化特性和形态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我国各地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不仅流行病学特点不同,临床症状也轻重不一,除与当地带毒的宿主动物种类有关外,病毒的毒力强弱可能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一、病因学及流行病学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运动神经系统的弛缓性麻痹,但流行时往往有多数的无麻痹病例在流行病学上有其重要的意义。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之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地中海沿岸、澳洲及新西兰等地常有本病之流行。国内则发现甚少,过去从未有大流行的报导。1955年江苏省南通地区曾有一次流行,麻痹病例达1653人。本病的流行具有季节性,除澳州国家在1—4月流行最盛外,一般均在夏秋或秋季流行。  相似文献   

14.
小鼠痘病毒急性感染可导致实验小鼠脱脚病 (鼠痘 )发作 ,临床症状明显 ,发病动物短期内大量死亡。近 10年某地区鼠痘发生次数依次为昆明小鼠 (7次 )、NIH小鼠 (3次 )、ICR小鼠 (2次 )和BABL c小鼠 (1次 )。无明显临床症状慢性持续性感染 (隐性感染 ) ,是病毒传播或转化成急性感染主要原因 ,用免疫荧光技术 (IFA)可检测到病毒抗体 ,鸡胚病毒培养意义不大。流行病学调查证实IFA抗体阳性小鼠群体脱脚病发病率显著高于IFA抗体阴性小鼠群体 (P <0 0 0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高危人群中的鼠疫菌F1抗体水平及隐性感染情况。方法对疫区高危人群进行随机采集血液样本100份,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胶体金标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种方法分别进行鼠疫菌特异性F1抗体检测。结果三种方法检测鼠疫菌F1抗体均为阴性。结论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高危人群中未发现鼠疫菌隐性感染的现象,但该疫区高危人群的鼠疫抗体监测仍需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16.
苏丽净  孙艳红  白丽敏 《吉林医学》2010,31(32):5917-5917
急性单纯疱疹性脑炎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是病毒性脑炎中很常见的一类。本病无季节性,无地区性,可见于任何年龄。疱疹病毒属DNA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机多样,儿童及青年原发感染即可引起脑炎。小儿患单纯疱疹性脑炎较成人死亡率高,后遗症多,故护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军团病杆菌(LDB)感染的急性传染病,很多国家均已报导发现本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美国居民中普遍存在有LDB抗体,说明本病存在较多的亚临床或隐性感染。我国南京军区总医院1982年报告了首例军团病人,并由南京市卫生防疫站等报告用间接血凝法(PHA)对601人进行LDB Ⅰ型抗体水平调查,阳性率为8.99%,说明了本病在南京地区隐性感染的存在。广州地区尚未有本病的正式报导,为了探讨本病在广州地区人群中有否存在感染,我们于1984年8月用南京市卫生防疫站提供的LDB Ⅰ型抗原,PHA法试  相似文献   

18.
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分离成功以来,国内外已有较多文献提到本病的隐性感染,但从血清流行病学的角度研究隐性感染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报告对有13和30年流行史的野鼠型EHF疫区进行了调查,人群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是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毒,在健康人群中不致病,但机体免疫系统下降时可导致严重的HCMV疾病。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新生儿和器官移植病人的研究,少有血液疾病HCMV感染的报道。本研究集中于7种血液疾病42例患者,检测其体内抗HCMVIgG和IgM抗体滴度。结果表明在3种血液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抗体滴度最高,而在其余4种非肿瘤血液疾病中抗体滴度相对较低,表明血液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损害高于非肿瘤血液疾病。  相似文献   

20.
克山病的发生与摄入硒不足有密切的关系[1,2],但它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尚不能用硒贫乏园满解释。临床医师们注意到病人在早期往往有低烧和消化道症状;从病人血液和内脏中已分离出若干病毒毒株;而且在电镜下看到克山病人心肌中有疑似病毒的异常颗粒。这使我们想到克山病有可能是一种与地方性缺硒和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有关的疾病。 为了观察克山病病区低硒饲料和病毒感染相结合对动物心脏的影响,进行了本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