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用蜈蚣源流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蜈蚣物名沿革,药用种类及主要产地的本草考证,结合药源调查,对口药材鉴定,确认古籍收载的“赤头赤足”蜈蚣即《中国药典》收载的少棘蜈蚣,“双须岐尾”蜈蚣,“黑头赤足”蜈蚣为近年研定确定的墨江蜈蚣及黑头蜈蚣,后3种为地方习用品。  相似文献   

2.
蜈蚣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元光  李金玲 《中药材》1996,19(2):82-83
笔者对历代有关蜈蚣炮制的本草文献中的炮制方法、所用辅料和除去非药用部分进行了整理,并比较了各法炮制后蜈蚣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结果表明:蜈蚣头足所含的化学成分与躯干相同。在炮制方法上,应当高温处理,以杀菌去腥、矫味、不必去头、足而用全蜈蚣。但应去除虫卵及杂质。所用辅料系根据病情及各地用药习惯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蜈蚣作为传统中药材已有几千年历史,具有熄风镇惊、散结通络、攻毒止痛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湿经络痹阻疼痛、肿瘤、皮肤病等,疗效颇佳。考证中药蜈蚣的别称、基源、产地、捕捉期、炮制等本草特征,以及深入挖掘古今文献中蜈蚣功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有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进行本草考证和历史文献考实.方法 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植物资源普查考证药用菊花产地变迁、栽培技术发展和采收加工变化.结果 宋代以前药用菊花主要使用野生品,宋代以后栽培品逐渐代替野生品,明、清时期形成药用菊花地道产区.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整理了有关蜈蚣炮制的本草文献,对所用辅料、炮制方法和除去非药用部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炮制方法上应经高温处理,用全蜈蚣而不必去头足和黑头蜈蚣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6.
川芎(芎藭)的本草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单锋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306-2310
目的:通过本草文献,梳清芎藭的本草源流。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并结合现代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古代芎藭有东西两大产地,西部芎藭从唐代开始由于栽培分化出川芎、西芎,芎藭的原植物最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西芎实为L.sinense的栽培品,川芎L.chuanxiong很可能为L.sinense在长期栽培下形成的园艺品种。结论:西芎古代作为芎藭使用,近代则归属于中药藁本,因此,需要通过现代研究搞清L.chuanxiong与L.sinense关系,确立L.sinense的中药归属。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本草文献,梳清芎藭的本草源流.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并结合现代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古代芎藭有东西两大产地,西部芎菊从唐代开始由于栽培分化出川芎、西芎,芎藭的原植物最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西芎实为L.sinense的栽培品,川芎L.chuanxiong很可能为L.sinense在长期栽培下形成的园艺品种.结论:西芎古代作为芎藭使用,近代则归属于中药藁本,因此,需要通过现代研究搞清L.chuanxiong与L.sinense关系,确立L.sinense的中药归属.  相似文献   

8.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山药产地变迁,栽培加工技术发展,临床应用进行本草和历史文献考证。药用山药从使用野生品到使用栽培品经历了唐以前主要使用野生品时期;从宋开始到清中期山药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时期;清中后期(大致18世纪)以来大部分使用栽培品时期。山药道地产区显现在明代,道地药材"怀山药"完全形成在20世纪初。道地药材怀山药的形成与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医家临床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栽培技术的进步解决了山药资源问题;现代采收加工技术的发明改进了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近、现代名医家的认知和临床应用,为道地药材怀山药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蜈蚣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性、品质评价、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真伪鉴别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蜈蚣药材的鉴别研究、炮制加工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蜈蚣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考证,历代医家所用蜈蚣的主流基原均以红头红足蜈蚣(金头蜈蚣S.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作为优质蜈蚣药材的评价标准。蜈蚣资源分布广泛,主要产区为湖北、江苏、浙江,其中湖北产蜈蚣是市场上蜈蚣药材的主要来源。蜈蚣的采收加工通常在春夏二季,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历代炮制方法主要“随病法制”,现代炮制方法以火炙为主。蜈蚣药材因其地域及品种原因长期存在混用、伪用现象,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可弥补传统药材鉴别方面的不足。基于考证,建议选取金头蜈蚣为基原,对蜈蚣药材及其复方进行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0.
苍耳本草考证和药用文献考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苍耳的药用情况进行本草考证及文献考实,方法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植物资源普查及商品药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苍耳药用品种自古并不混乱,但在名称和原植物形态描述中,与石竹科卷耳某些特征一并描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现代文献《中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中苍耳原植物图片有误应予纠正。结论 苍耳药用基源正品应为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相似文献   

11.
牦牛角药用记载于公元8世纪《四部医典》与明代《本草纲目》。随着其资源的丰富及现代研究的深入,牦牛角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资源现状、传统本草记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牦牛角这一独特的民族药用动物药材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以期深入挖掘其药用资源价值,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牦牛角资源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痰湿源流考     
王志奇 《中医研究》2010,23(5):73-74
痰湿作为中医病机,见于《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又名痰浊、湿痰,是内湿和痰的合称。然而从古代文献中关于痰湿的论述看,其内涵在一定历史时期与“痰”与“湿”存在着混淆与交织,在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故明确其内涵,对正确的认知这一病机,从而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行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探溯了五行起源问题,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领域崇五观念盛行,这是五行说得以在战国末年经卸衍等推演而趋成熟,并广为流传的深层原因。而崇五观念至迟滥筋于殷商。其之源头约有二:一是古人为了生存计,求云乞雨时祭各方之风神、云神和土神过程中所酿生的方位概念;二是殷商以前巫师交通天地鬼神时的出入口“亞”,后演变为特定的象征性符号“亞”,并据此而造庙宇、明堂、墓室,分出东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五室。因此,五行的起源与人们的生产需要(农耕民族的求云乞雨)及当时人类的主导性文化观念(巫师的交通天地鬼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车景超 《中医临床研究》2013,(12):118-119,122
目的:对中药蜈蚣的药用历史及其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古文献对蜈蚣药性认识、临床毒副作用、现代毒理研究及蜈蚣的安全使用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结果与结论:中药蜈蚣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古文献中多见其有毒的记载,现代毒理学研究表明,蜈蚣具有妊娠毒性、致过敏、肝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等多方面毒性作用。服用不当可引起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及心肌受损、消化道疾患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癃闭源流考     
关于癃闭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癃"改为"淋"。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将"小便不通"、"小便难"归为癃闭。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应将"淋"与"癃"同源异名。明清时期众医家对癃闭的见解相对统一,认为两证常合而出现,又可相互转化。癃闭的病因病机包括湿热蕴结、肺热壅滞、脾气不升、肾元亏虚、肝郁气滞、燥邪内伤、尿路阻塞。治疗有内治和外治两大法,内治法包括清金润肺法、清热利湿法、滋肾化气法、温补脾肾法、散瘀行水法以及塞因塞用法,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外敷、探吐等。  相似文献   

16.
林其权 《中药材》1991,14(10):43-44
白药子一药最早以“白药”之名见载于唐代显庆四年(公元703年)颂行的《新修本草》中。宋代《图经本草》注曰:“白药……九月采根……名白药子。”此药入录官修本草不久,朝廷即令剑南道合州进贡本品。据唐《元和郡县志》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定土贡,合州贡牡丹皮一斤、药子一百颗。”又记有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复定土贡、合州仍贡牡丹皮、白药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白药子条中引《图经》文曰:“今夔、施、合州、江西、岭南亦有之。”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蛤蚧的称谓、产区、性状、功效、真伪、用药部位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文献调查表明,蛤蚧称谓以象声词命名;广西自明代起为蛤蚧主产区,清代起成为道地产区;宋之前蛤蚧以平喘止咳功效为主,明代以后增加补肾壮阳功效记载。结论: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佐证了蛤蚧历代本草记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为实施蛤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8.
威灵仙本草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涛  万德光 《中药材》2001,24(4):293-294
唐代《威灵仙传》所载之威灵仙应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棉团铁线莲,本属其它数种威灵仙类植物为明代以后在效用基础上的重发现。  相似文献   

19.
石柱味连考     
本文从本草学的角度考证了石柱味连的名称、产地、种植历史、质量等。  相似文献   

20.
桂枝古今名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认为,唐以前本草记载的‘桂枝”,为樟种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树干及粗枝之皮,并非现今使用的该植物的细小嫩枝。现在所用的“桂枝”,原名柳桂,始载于宋《本草别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