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雁 《北京中医药》2012,31(4):280-281
祁宝玉教授行医50载,形成了注重整体兼顾脾胃、辨证辨病互参的理论基础,对小儿霰粒肿的治疗自成一派,认为小儿罹患霰粒肿系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所致,故提倡以消食导滞、化痰散结为大法,自拟小儿散霰通用方,经临床辨证加减后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长期临床观察,参考相关文献,总结导师侯江红教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非急性期治疗的临床体会,提出脾胃功能紊乱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以亚康颗粒为治疗本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3.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脾胃病症,以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特征。张新建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小儿"脾常不足"的体质特点及小儿饮食结构失衡有关,提出治疗本病多从调理脾胃入手,倡导应用运脾开胃法,并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主张将其分为脾失健运型、湿困脾胃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辨证论治,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由于小儿睑板腺分泌较成年人旺盛,临床具有多发性和复发性的特点。霰粒肿虽然有自愈倾向,但能否自愈及其自愈时限,都没有确切的标准。西医治疗霰粒肿常采取激素注射、手术等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较多。中医对小儿霰粒肿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脾胃、肝有关,多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同调,运用中医内治法、外治法或联合应用的方法治疗小儿霰粒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查阅相关文献将近年来中医对小儿霰粒肿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08-2309
小儿厌食症,李玉奇教授将其归为"小儿疳积"病,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由于饮食或情志伤脾,造成脾胃运化失司,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受损,食积不化,久则蕴湿生热,阻滞气机所致气血生成障碍终至厌食及发育迟缓,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  相似文献   

6.
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小儿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属于中医"腹痛"范畴。黄岩杰教授将本病的病因归纳为冷热之气与脏气相击为病和内伤饮食致脾胃虚弱两大方面。本病的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因此治疗本病时应以调理脾胃为主,兼以平衡寒热、消食导滞、化痰理气、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7.
小儿厌食从阴论治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琼  霍敏俐  徐世军 《陕西中医》2005,26(5):433-434
当代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发生了演变。笔者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关键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脾胃阴虚是脾胃功能失调在本病中的根本表现。在治疗中采取养阴益胃的方法,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邵瑛教授辨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思路,总结邵瑛教授采用小儿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本病的经验。邵瑛教授认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致使脾阳受损,中焦不运,脾胃受损,运化水湿功能失司,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改善中焦运化而止泻。  相似文献   

9.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小儿常见病,临床以腹痛为主,本病的发生主要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痰湿蕴结所致。病位在于脾胃。小儿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宣降失司而腑气不通,不通则痛;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他脏伤脾而致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下降,痰湿蕴结,气血亏虚,产生腹痛。因此吾师朱珊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从脾胃着手,自拟方药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白美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87-1989
总结汪受传教授对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湿热邪毒,由口而入,侵犯脾胃,是本病的外部因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娇嫩,易招邪侵,肝常有余,乘脾犯胃为内在原因:邪正交争,气机郁滞,发为胃痛是基本病机.汪受传教授根据小儿体质特点及本病的儿科发病规律,执简驭繁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胃热气滞、脾虚胃热3种证型,分别施以温脾、清胃治法,辅以健脾益气、理气止痛、消食开胃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总结陕西省名中医李守朝教授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 李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在气,逐渐由气到血; 脾胃虚弱为本,痰湿、气滞、血瘀为标,这几个方面互为影响。临证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治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治法上强调辨证论治为先,以补虚为主; 注重脾胃生理特性,用药轻灵; 脾胃升降平衡,寒热平调; 通络活血化瘀,气血兼顾。  相似文献   

12.
李敬林教授认为消渴不寐多与痰有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导致脾胃呆滞、肝脾气滞、肾失温化使体内变生痰浊,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消渴不寐。临床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栗锦迁教授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或取其法而不用其方,治疗证属胆郁痰热、胆胃不和,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患;使用中强调其"清胆"作用,治疗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清热除烦。医案一中眩晕属痰热郁阻证,医案二失眠属痰热扰神证,医案三心悸属痰热互结证,治以清热化痰、清热涤痰。栗主任强调黄连温胆汤的运用,要领会痰热、脾胃、情志几个关键点,如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调、腹胀满等脾胃系症状,以及心烦、胆怯、头晕、失眠、头痛等情志方面的表现。本方结合不同的加减可以治疗心悸、脏躁、眩晕、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相似文献   

14.
贾英杰教授在肺癌癌性发热的临床诊疗中认为,在肺癌终末期,由于正气亏虚,热毒内蕴导致阴液耗伤,常常并发癌性发热,并从中焦出发论治正虚、热毒是肺癌癌性发热发病机制,总结清热养阴为治疗大法,在治疗的同时注重顾护脾胃,标本兼顾,留意患者大便情况,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文章详细介绍了贾英杰教授治疗肺癌癌性发热思路,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总结李乃庚辨治小儿久咳的经验,李乃庚认为小儿久咳治疗时应首辨病性虚实,需注重"护阳益阴",重视"肺肝同治""肺脾同治"等治法,治疗时需顾护脾胃并配合饮食调养,另外需重视痰邪在久咳致病中的作用,治疗以化痰为要,常用黄芪止嗽饮、百部麦冬汤、平喘汤等验方。附典型医案2例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20,(4):374-377
总结李延萍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李教授认为,产后风湿基本病机乃气血亏虚,提出"益气补血"治则,以"产后风湿益气养血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痛风基本病机乃"脾肾亏虚,湿热浊瘀痹阻",属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法,自拟痛风灵、痛风安分别治疗急性期和缓解期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提出从湿论治、分期论治,急性期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迁延期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顽固性结缔组织病,认为需重视"毒""瘀"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合理运用解毒祛瘀法。李教授认为,脾胃虚弱在风湿病发生、发展、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风湿病在任何阶段的治疗均需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毛宇湘教授治疗食管癌的临证经验.毛教授通过辨病提出食管癌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浊毒内蕴,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础.随着疾病不断发展,在基本病机基础上突出阶段性的主要矛盾,通过辨证提出本病分为3期,分别为初期—浊毒初蕴期,中期—浊毒血瘀期,末期—浊毒阴虚期.在治疗上,重视辨病、辨证、辨症结合,采用健脾和胃、化浊解毒、活...  相似文献   

18.
李曰庆教授从医50余载,在中医外科和泌尿男科领域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泌尿男科等疾病进行治疗,经过多年临床积累了很多极具特色的用药经验。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上李曰庆教授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证施治,综合治疗。在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上,李教授提出从肾虚、血瘀、痰浊论治的辨证思路,采取温肾、活血及化痰的治疗方法。主要围绕李曰庆教授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理论及思路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0.
栗德林论治糖尿病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德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多年,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根据长期临床观察,他认为糖尿病当属中医"消渴"范畴,其有自身的发病规律,即"核心病因病机"。本病的核心病因病机是为五脏柔弱,内热薰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阻痰凝则并发冠心病,蓄浊失精则并发。肾病。基于上述认识,栗教授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地。具体临证时,栗教授强调辨病论治宜益气养阴扶阳;辨证论治宜扶正祛邪,扶正应注意调理阴阳气血,祛邪应热毒痰湿瘀郁并治;注重健脾益肾并兼顾泻心疏肝、润肺补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