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跃  于加省  陈如东  李振强  杨勇  陈洋  胡威  雷霆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87-1390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8例经旋转DSA及重建后处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二维与三维DSA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瘘口位置。经MPR软件重建后,还能显示瘘口、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6例选择手术治疗的病例经图像90°翻转模拟手术入路,2例选择介入治疗的病例经重建后指导微导管超选到位。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切断或闭塞瘘口。结论:旋转DSA加重建技术可多角度立体观察,更清晰的显示瘘口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 对 18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 ,全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DSA检查确诊 ,用可脱球囊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 ,其中 15例同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1例CCF瘘口较大 ,2例球囊进入瘘口困难 ,改行闭塞瘘口的同时栓塞同侧颈内动脉。术后除 1例患者眼睛失明未恢复外 ,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结论 血管内栓塞技术是目前治疗CCF的最好方法 ,具有损伤小 ,安全性高 ,疗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 CCF 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 MSCT 平扫、CT 血管造影(CTA)及后重建影像表现,并与其他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0例 CCF 患者,CT 平扫均表现为眼上静脉扩张,CTA 可见眼上静脉早显、海绵窦扩大。通过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可显示瘘口。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病灶整体范围显示良好。CT、MRI、DSA 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 CCF的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优势,但各有其局限性。结论 MSCT 可以通过平扫、CTA 技术及多种后重建手段得到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对于 CCF 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5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瘘口部位 ,采用可脱性球囊或电致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进行栓塞。结果  5例中 ,1例球囊栓塞成功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2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 ,用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1例因瘘口太小 ,用GDC填塞海绵窦 ;另 1例 2次试放球囊入海绵窦均破裂失败 ,其中 1枚瘪陷球囊滞留于海绵窦 ,患者不愿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未予进一步治疗 ,但患者治疗术后 1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 ,首选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容积重建在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行弹簧圈栓塞前进行二维DSA和三维容积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R-DSA)检查。结果三维VR-DSA显示105例患者有123枚动脉瘤,24例无动脉瘤。3例患者检测到3枚动脉瘤;12例患者同时检测到2枚动脉瘤;90例患者检测到1枚动脉瘤。所有的动脉瘤的形态在三维VR-DSA上均可清晰显示。二维DSA显示98例患者有110枚动脉瘤,31例无动脉瘤。1例患者检测到3枚动脉瘤;10例患者同时检测到2枚动脉瘤;87例患者检测到1枚动脉瘤。仅65例患者的动脉瘤的形态在二维DSA上可清晰显示。三维VR-DSA发现13例额外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10例,77%),位于前交通动脉(3例,33%)。大脑中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未发现额外动脉瘤。结论三维容积DSA不仅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而且能检测出二维DSA未检出的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价值.方法 对12例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CTA(320排CT)和对比增强MRA (CE-MRA)检查,并于1周内作DSA检查,评价CTA成像所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并与CE-MRA、DSA检查对照.结果 12例患者经CTA检查均明确显示脊髓异常血管及病变范围,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清晰显示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畸形血管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位置关系.CE-MRA检查显示脊髓畸形血管病变范围,但仅显示8例患者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弥补了DSA、CE-MRA单一成像的不足,对SDAVF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ICCF共16例,所有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结果 CT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患侧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部分患者眼下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外侧脑膜静脉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外肌肿胀,眼球壁增厚。利用高级血管处理软件显示直接型瘘10例,间接型瘘6例。结论 64层螺旋CT克服了常规CT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直接征象的显示并不满意的弱点,可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的功能,可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搏动性耳鸣的CT和DS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CT和DSA探讨疗效显著的搏动性耳鸣的病因,总结针对搏动性耳鸣患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后搏动性耳鸣消失或明显减轻患者的CT和DSA资料,患者均行颅面部双期增强CT扫描和DSA检查。结果:102例引起搏动性耳鸣的病变包括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41例,海绵窦区及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25例,乙状窦憩室15例,颈静脉球体瘤12例,鼓室球瘤5例,颅外动静脉畸形3例,面颊部动静脉瘘1例。CT显示CCF39例,显示率为95.1%;硬脑膜动静脉瘘18例,显示率为72%;颅外动静脉畸形2例,显示率为66.7%;对乙状窦憩室、颈静脉球体瘤及鼓室球瘤的显示率为100%。DSA对所有病变均能显示,DSA显示血管畸形的能力明显优于CT(P=0.004),CT对CCF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对血管畸形的显示率(P=0.006)。结论:疗效显著的搏动性耳鸣常见病因是CCF和硬脑膜动静脉瘘,双期CT增强扫描和DSA是寻找病原因的重要方法,CT可取代DSA作为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显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瘘口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TCCF患者的DSA及MRA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患者中,DSA能明确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瘘口者8例(8/11);11例(11/11)患者在MRA及其原始图像上均可直观明确显示瘘口.结论 MRA薄层无间隔扫描的原始图像及可多角度、多方位旋转观察的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图像可明确显示瘘口,优于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双导管球囊技术治疗高流量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球囊导管技术治疗高流量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枚可脱性球囊无法闭塞的CCF患者3例,双侧股动脉置管,送2枚球囊进入瘘口,调整位置,充盈2枚球囊,使瘘口完全闭塞后再解脱球囊,观察栓塞效果和颈内动脉通畅情况,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3例患者均1次性完全闭塞瘘口,颈内动脉皆通畅,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未增加介入治疗的危险性。结论双导管球囊技术能在保证颈内动脉通畅的前提下简单有效地治疗1枚球囊无法闭塞的CCF。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损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采用介入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颈动脉损伤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本组颅外段颈内动脉(ICA)损伤1例,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颅内段颈内动脉损伤110例,采用球囊栓塞73例,弹簧圈栓塞12例,注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6例,覆膜支架封闭破裂口11例,应用多种材料联合栓塞8例.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颅外段颈内动脉动静脉瘘(AVF)1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83例,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4例,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13例.治疗均获成功,颈动脉保留通畅62例,临床症状消失110例,好转1例.并发症2例,无死亡患者.术后跟踪随访1~14个月,其中16例经DSA复查,临床症状复发3例,其中2例经补充栓塞治愈,1例继续临床观察.结论 应用介人技术包括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术和覆膜支架置人术治疗颈动脉损伤是损伤小、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97例肝癌患者行肝脏增强后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重组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并与术中探查结果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做对照观察。结果:97例中癌肿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69例,肿瘤压迫邻近血管者19例,肝动脉变异38例(39%),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16例,门静脉癌栓11例,合并肝硬化者7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例,除30例患者行TACE治疗外,其余67例均行手术治疗,与术中探查结果相一致者63例,正确率95.5%。在30例同期行DSA检查的肝癌患者中,3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与DSA无显著差异,对4级以上分支的显示不如DSA,在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及血管变异的显示上与DSA完全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累及范围,特别能精确判断肿瘤与肝脏血管的关系,充分了解肝脏血管变异情况,对指导外科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可脱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治疗。材料与方法:本文对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施行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行Matas试验。结果:4例患者经可脱球囊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瘘消失,颈内动脉保持通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综合征于治疗后消失。1例由于瘘口较大,球囊不能完整闭塞瘘口,因该患者健侧颈内动脉代偿供应患侧的能力差,故无法栓塞患侧颈内动脉,栓塞术后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但未能完全消除。结论:栓塞治疗对于外伤性预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MSCTA诊断15例脑动脉瘤,5例行DSA脑动脉造影,2例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或容积投影(VR)法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同时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15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6个,其中椎动脉2个,基底动脉环5个,大脑前动脉5个,中动脉3个,动脉瘤显示直径3~25mm不等。5例DSA脑血管造影显示4个动脉瘤。CTA三维图像与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及多角度观察法等对诊断很有帮助。5例行DSA患者CTA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是否为峡颈或宽底与DSA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对脑内动脉瘤显示清晰,三维CTA结合MPR及原始图像可使诊断更准确、客观,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并对不同成像方式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海绵窦扩张,与眶上静脉沟通,并呈多条迂曲血管影或多结节样强化,以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MPR)显示最清楚.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空间结构好,5例仿真内镜(VE)显示海绵窦呈“镂空”状改变(38.5%),MPR和加厚MIP可以不同程度显示海绵窦引流静脉的扩张.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例单侧眼球突出患者(除外非动脉海绵窦瘘疾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海绵窦瘘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确诊为动脉海绵窦瘘,常规DSA不同体位均能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但对于瘘口的位置、数目以及与病变动静脉之间的关系均不能显示.旋转DSA显示动脉海绵窦瘘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组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瘘口的位置、数目以及与病变动静脉之间的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技术对颅内动脉海绵窦瘘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组技术,明显有助于对颅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严重鼻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 26例TCCF并严重鼻衄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24例采用了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或闭塞颈内动脉;1例采用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1例采用覆膜支架进行治疗.结果 26例中,9例1次性栓塞了瘘口,假性动脉瘤消失,颈内动脉通畅;15例1次性栓塞了瘘口和闭塞颈内动脉;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口基本消失,颈内动脉通畅1例;覆膜支架闭塞瘘口,颈内动脉保持通畅1例.术后26例均未再发生鼻衄.结论 TCCF并严重鼻衄应尽早进行DSA确诊,尽早或急症进行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TCCF合并严重鼻衄是一种首选、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SCTA)及重建技术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血管病变行16SCTA,采用准直0.75 mm,层厚1 mm,间隔0.5 mm。重建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结果100例血管病变中65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100例病变中,8例脑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肺动静脉畸形,9例肺动脉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肺隔离症,20例冠状动脉软斑块和/或钙化,12例主动脉瘤,3例肾动脉狭窄,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股动脉狭窄,33例软组织血管瘤。这3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范围,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VRT可立体地显示病变。MPR和M IP可显示血栓,M IP和VRT显示钙化。结论综合应用16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能够全面而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可取代DSA,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之效果。方法:7例病人(5例外伤性,2例自发性)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瘘口部位。结果:7例中5例球囊栓塞成功,保持了颈内动脉的通畅。1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另1例属D型,栓塞效果不满意。结论: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及分型。单纯性海绵窦瘘大部分为外伤性,首选治疗方法是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和内球囊栓塞治疗之效果。材料与方法:7例患者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明确瘘口部位。叙述发现瘘口应注意的造影环节。结果:7例中5例球囊栓塞成功,保留了颈内动脉的通畅。1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另1例属D型,栓塞效果不满意。结论;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及分型。单纯性海绵窦瘘大部分为外伤性、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