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期刊文献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灌肠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UC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期刊文献中治疗UC的灌肠方剂,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与频繁项集对筛选的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了117个处方,组成药味数在10味以下的方剂占总方剂数82.05%。方中以清热燥湿药和凉血止血药使用频率最高,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药为白及、黄连、地榆、黄柏、苦参、白头翁、五倍子、败酱草、甘草、黄芪等,最常使用的药对为白头翁配黄连,频数34次;其次为白及配地榆,黄柏配黄连,白及配黄连,地榆配苦参、白及配苦参,白头翁配地榆,白及配黄柏,白及配白头翁,地榆配黄连。结论:期刊文献中治疗UC的灌肠处方用药精当,标本兼治,针对UC的基本病机,能为中医药临床治疗UC组方选药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应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25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得到179篇关于单纯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20篇关于病证结合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统计文献所包含的动物类型、造模方法、造模时间、每组动物数量、干预给药时间、观察指标及检验指标等。结果:实验动物模型以8~12周龄的雄性或者雌雄各半的SD大鼠、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或者6~8周龄的雄性Wistar健康大鼠为主;造模方法主要以自由饮用含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水溶液和往动物模型直肠注入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乙醇混合液;药物干预周期多7 d或者14 d;观察指标有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学观察及评分及结肠长度等;检验指标出现频次最多的检测指标有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核转录因子κB(NF–κB)、IL–10、髓过氧化物酶(MPO)等。结论:溃疡性结肠的动物模型造模以饮用含DSS的水溶液和往动物模型直肠注入TNBS–乙醇混合液为主,TNF–α、IL...  相似文献   

3.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特发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在我国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UC通常发生在直肠和远端结肠,但也可能影响整个结肠,且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5~30岁发病率较高,50~70岁则相对较低。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已有资料显示各地区的发病率不同,发达地区较为一致,而在亚非、南美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国家专利数据库数据挖掘归纳分析出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然后借助网络药理学探讨高频核心药物治疗UC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检索并提取“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建库至2021年12月10日治疗UC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复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PubChem等数据库,挖掘药物化学成分和潜在靶点;GeneCards、Drugbank和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获取UC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找到药物靶点与UC靶点的交集,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作用靶点;KOBAS 3.0网站和Metascape平台寻找核心作用靶点富集的通路和功能。[结果]国家专利数据库共筛选得到175项治疗UC的中药复方专利,包含576味药物,排名前6位的高频核心药物分别为:甘草、黄连、白术、黄芪、白及、白芍;这6味药物共涉及129个化合物、931个相关作用靶点,挖掘出治疗靶点11...  相似文献   

5.
王佳俊  陈青垚  王建  袁健梅 《中草药》2021,52(19):5984-5995
目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分析以黄连Coptidis Rhizoma为核心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并阐明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的分子机制,为其实验验证及新型方剂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用于治疗UC的含黄连方剂,设置同时满足支持度≥0.25,置信度≥0.9且提升度≥1的药对为含黄连核心药物组,利用TCMSP、HERB和TCMID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并收集相应靶点,在GeneCard和OMIM数据库中以"ulcerative colitis"为关键词检索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11.0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利用"微生信在线"网站对潜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可视化,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4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对接验证。结果数据库筛选得到161首目标方剂,主要涉及72味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提示黄连与木香、甘草、白术、茯苓、当归是具有强关联性的5组药对,这6味核心药物一共含有144种成分、潜在靶点165个,其中有83个靶点分布在骨髓和淋巴组织,关键靶点有31个,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APK8。KEGG分析结果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IL-17、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等通路与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受体蛋白与中药成分的对接活性好,作用较稳定且与原配体的结合能相近,其中β-谷甾醇与原癌基因JUN具有最低的结合能。结论初步分析了含黄连方剂治疗UC的配伍规律,并且在分子水平揭示了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的机制,为后续含黄连方剂治疗UC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温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新思路。方法:根据检索词检索万方、知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的全部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原始处方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数与高频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类别。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再选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结果:最终获得处方174首,涉及152味中药,得出高频中药(频率≥1.0%)24味,以白术、甘草、补骨脂频次最高,性味以温、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胃、肺、肾经,药物功效类别多为补虚、温里、收涩。聚类分析获得6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是白术-茯苓、肉豆蔻。结论:温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核心用药多以补虚、温里药,配伍特点多为温阳,佐以利湿、清热、活血、行气等,药物组方以四神丸为基本方进行化裁,抓住了UC的根本病机——脾肾阳虚,“补虚不助邪,祛邪不伤正”以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药用药规律.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可视化,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挖掘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药治疗规律.规律通过一维频次及二维的网络图进行显示.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用频数排在前五的西药依次为柳氮磺吡啶、甲硝唑、地塞米松、泼尼松和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最常与其他西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用频数排在前五的中成药依次为云南白药、乌梅丸、补脾益肠丸、理中丸和西瓜霜,中草药依次为黄连、白术、白头翁、黄芪和乌梅.补中益气丸和补脾益肠丸常与其他中成药联用,黄芪、黄连、白术常与其他中草药联用,补脾益肠丸、云南白药和乌梅丸常与地塞米松、甲硝唑、柳氮磺吡啶联用.结论:文本挖掘技术能较客观地总结溃疡性结肠炎中西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经验总结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四逆散及不同配伍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四逆散及其不同配伍干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用。方法:将动物分为14组,采用免疫法造模,以大鼠一般状况、结肠组织大体情况、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结肠组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性作为观察与检测指标。结果:模型组各项指标均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结肠损伤程度评分为4.00±0.67,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组的结肠损伤程度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4.40±1.07)明显高于正常组(0.40±0.52),P0.01,余各药组结肠病理组织变化呈好转趋势,其中,四逆散组(2.80±0.79)和柴芍枳组(3.20±0.79)、柴芍甘组(3.40±0.70)、柴芍组(3.20±0.79)、柴枳组效果明显(3.33±0.71),P0.05;四逆散及其不同配伍能够提高模型大鼠的胸腺指数(P0.05)与脾脏指数(P0.01);模型组结肠组织NF-κB平均吸光度为0.088±0.009,各组NF-κB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以四逆散全方组(0.023±0.006)效果最为明显(P0.01)。结论:四逆散能够干预实验性UC,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刺激免疫器官分泌免疫细胞,抑制NF-κB的激活来实现的;四逆散全方作用最为理想,柴胡、芍药发挥了君药与臣药的的重要配伍作用,甘草作为使药,其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胸腺细胞增殖的刺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以及配伍用药规律等角度对王新月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进行介绍。王新月教授在配伍用药时强调:①补益肺脾之气为君,兼顾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②清热化湿解毒,兼顾活血化瘀,行气导滞。③活血止血,敛疮生肌,促进溃疡愈合。④强调病机为寒热错杂,当清温并用,扶正祛邪兼顾。⑤酸收与固涩区别运用,调整肠道功能紊乱。以上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近十年发表与中医药治疗UC相关的文献,对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方剂243首,药物188种,高频用药为甘草、白术、黄连、党参、白芍等28种,以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先,五味则偏苦、甘味,用药大多归脾胃经。运用Modeler 15.0软件在S≥14%,C≥90%,L≥1.0条件下挖掘出28个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出6个组方并与各证型相对应。结论 UC证型分布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脾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为主。核心用药多味苦、甘,入脾胃经,功效上以补虚、清热、理气、收涩、渗湿、温里药为主。组方多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加减而成,药物配伍上体现了从脾论治的治疗思想,清热除湿、调气理血并重,后期注重补火助阳,多药相合,多法并用以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的肠道疾病,其现代医学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上颇为棘手。通过剖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从症候标准、资料分析、诊治思路等论述中医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治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在扶助正气、健脾止泻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从而使溃疡早期愈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系统整理支沟穴(SJ6)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主治病症方面,以内科的脾胃系、肝胆系、气血津液病症居多,1949年10月前在外科的瘰疬、耳鼻喉科的喉痦上具有独特优势,自1949年10月后对带状疱疹、肥胖症疗效突出;优势配伍腧穴方面,1949年10月前多配伍五输穴、原穴,自1949年10月...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多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脾胃、肝、肾等脏密切相关,其中以脾胃最为重要。文章从中医基础理论与古代文献入手,以气机升降为纽带,深入阐释了脾胃、肺、肝、肾各脏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探讨渍结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建立中医师辨证论治核心方药的数据挖掘方法。方法以中医师辨证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诊疗数据为例,基于方剂相似度对目标人群进行模块划分,构建核心方药及其有效人群特征的复杂网络,采用子网筛选、分级核心子网挖掘算法,挖掘中医师辨证治疗失眠症有效人群的核心方药及其适应症。结果共采集101例失眠症患者245诊次诊疗数据,其中有78例就诊1次以上,主要疗效结局显示有效患者68例(87.2%),部分有效患者2例,无效患者8例。78例(144诊次)患者诊疗数据进行复杂网络挖掘,根据各诊次方剂相似度可划分为2个模块,模块度为0.184。其中,模块一核心方由枳实、半夏、青礞石、竹茹、茯苓、黄连、橘红、大黄、龙齿、珍珠母组成,其有效人群以舌红、苔黄腻、入睡困难、早醒、多梦为主要表现,兼见大便干、口干口苦、情志不宁、头晕、脉弦实等。结论基于方剂相似度的复杂网络挖掘方法,能够初步揭示中医师辨证论治用药特点,为辅助名老中医经验挖掘和传承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阳谷主治优势病症与腧穴配伍规律。方法:1949年10月前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民国期刊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为主要检索源,1949年10月后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为主要检索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阳谷穴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探析阳谷主治优势病症及腧穴配伍规律。结果:1949年10月前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症分别为11、13种,均以内科病症为主;配伍腧穴136个,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阳谷与腕骨、合谷、阳溪、液门等穴联系紧密,聚类分析筛选出5类高频配伍腧穴组合。1949年10月后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症分别为4、6种,见于内科、骨伤科等;配伍腧穴111个,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其与阳溪、阳池、合谷、外关等穴联系紧密,聚类分析选出3类高频配伍腧穴组合。结论:阳谷主治病症以内科病症为主,且在骨伤科、耳鼻喉科具有独特优势;配穴方面,多配伍原穴、五输穴;配穴归经以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类型、病情分期、严重程度、病变部位、主要症状等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纳入男性290例,女性235例,男女比例为1.2:1;发病高峰年龄为20~60岁;饮食因素是最常见诱因,其次为劳累、环境、药物及情志因素。病情分期显示,缓解期28 例(5.33%),活动期497 例(94.67%)。活动期患者中,初发型78例(15.69%),慢性复发型419例(84.31%);直肠型92例(18.51%),左半结肠型156 例(31.39%),广泛结肠型249 例(50.10%);严重程度统计显示,轻度275 例(55.33%),中度149 例(29.98%),重度73例(14.69%)。主要症状为脓血便、腹泻、腹痛。脓血便者375例(71.43%),治疗后消失率为89.07%;腹泻者335例(63.81%),治疗后消失率为71.64%;腹痛者319例(60.76%),治疗后消失率为85.89%。共有3例(0.57%)患者出现并发症。药物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86.29%),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口服453例(87.45%),中药灌肠401 例(77.41%),中药泡脚10 例(1.93%);西医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口服392 例(75.68%),氨基水杨酸制剂塞肛100例(19.31%),激素88例(16.99%),免疫抑制剂18例(3.47%)和微生态制剂441例(85.14%)。结论: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以慢性复发型、活动期、轻中度、广泛结肠型为主,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主要症状脓血便、腹泻、腹痛改善明显,99.61%患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