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 以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和有效成分的量为指标,考察大黄适宜的干燥方式。方法 供试用大黄品种为掌叶大黄,外观色泽考察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HPLC法测定蒽醌、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结果 低于65 ℃烘干、阴干、晒干和熏干的大黄色泽良好,断面呈黄棕色,而高于65 ℃烘干的大黄药材断面深棕色;在大黄有效成分方面,浸出物和蒽醌的量以晒干大黄为最高,分别为34.32%和1.90%,次之为45 ℃烘干大黄,分别为33.53%和1.68%;干燥温度过高,蒽醌的量显著降低;不同温度的恒温烘干处理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 大黄适宜的干燥方法是45 ℃恒温烘干或晒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道地产区、产地加工、炮制、饮片对大黄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的差别.方法 通过查阅大黄的相关文献,归纳整理以上因素对大黄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大黄在产地、加工、饮片、炮制过程其有效含量都会发生显著改变,这将对大黄质量标准制定带来巨大挑战.结论 该文通过归纳总结以上因素对大黄有效成分的影响,可为后续大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分离纯化大黄有效成分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黄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1105、1106、1107进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结果:大黄饮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需氧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检测,霉菌和酵母菌计数、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使用常规法进行检测,沙门菌检测中使用3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于大黄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5.
大黄的炮制方法繁多,功效和临床应用也因此不同。文章就大黄的炮制方法、功效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黄不同制品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大黄各种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区别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有效成分发生的不同变化,对其药效和不良反应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邵宏伟  孟淑环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4):1127-1128
<正>补骨脂为常用中药,具有温肾助阳、纳气、止泻功效,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补骨脂含有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等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为补骨脂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抗过敏、抗癌、解痉及止血等作用。目前补骨脂药材、饮片及其中成药制剂的质量评价,均以该2种成分的含量为依据。为考察常温下贮藏补骨脂饮片外观性状等是否会有变化,选择纸袋、塑料袋、塑料桶、  相似文献   

9.
几种提取方法对大黄蒽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选取生产中常用的以水为溶媒的温浸法和夹层蒸汽煎煮法,以乙醇为溶媒的热回流法和渗漉法,探讨了不同溶媒、方法、时间对大黄蒽醌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 ,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 ,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 ,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现将三黄炮制方法归纳如下 :1 大黄传统炮制方法有四种 :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1.1 大黄取原药材 ,分开大小 ,除去杂质 ,洗净、闷润至软后 ,切厚片或块、干燥。1.2 酒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 ,用黄酒喷淋拌匀 ,稍闷 ,用文火微炒 ,至色泽加深时 ,取出放凉。每 10 0公斤大黄用黄酒 10公斤。1.3 熟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 ,用黄酒拌匀 ,置适宜容器内密闭 ,隔水炖…  相似文献   

11.
曹强  郭亚菲  叶蕾蕾  张成园  寇仁博  郭玫 《中草药》2022,53(22):7285-7294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黄及其活性成分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等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热镇痛、抗肿瘤等活性。对大黄及其活性成分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脓毒症、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防治炎症疾病中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使用中药和阐释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因其药性和缓,是中医方剂中发挥调和作用的首选药物;而素有"将军"之称的大黄,其药性峻烈,虽为泻下良药,使用不当却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大黄-甘草临床配伍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甘草以其"调和"之性缓大黄峻烈之力,不...  相似文献   

13.
赵艳敏  刘素香  张晨曦  刘岱琳  张铁军 《中草药》2016,47(12):2061-2068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Q TOF-MS)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50%甲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Diamonsil II C18(250 mm×4.6 mm,5μm)反相HPLC梯度洗脱法分离各主要成分;电喷雾电离源经正、负离子模式对色谱流出物进行检测,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对各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选择甲酸钠溶液为内标矫正。结果 通过二级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对照品数据及相关文献,从甘草50%甲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0个化学成分,包括28个黄酮类、11个三萜皂苷类和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结论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甘草中的化合物并提供结构信息,为快速分析甘草药材的物质基础提供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梦琦  谷云霞  田静  席武霞  谢晖  刘小莉 《中草药》2023,54(18):5916-5922
目的 探究蜘蛛香Valerianae Jatamansi Rhizoma et Radix生品和不同炒制品的主要成分变化,并建立颜色值与主要成分的变化关系,确立蜘蛛香炒焦节点。方法 对5个产地的蜘蛛香生品以及炒制2、4、6、8、10、12、14、16 min的样品,利用色差仪对其颜色值进行测量,通过HPLC法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缬草三酯、乙酰缬草三酯、缬草醛、橙皮素、绿原酸)的含量,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蜘蛛香生品中未检测出缬草醛,随着炮制时间增加,缬草醛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6~8 min达到最高。乙酰缬草三酯和缬草三酯含量与炮制时间呈负相关,在8 min后未检测到。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粉末的ΔEab*值总体呈减小趋势,L*值在2 min后下降;a*值在0~6 min时增加,6 min后下降;b*值在0~2 min时小幅度上升,4 min后下降。结合炮制时间、颜色值和成分含量来看,在0~6 min时间段内乙酰缬草三酯含量与a*值呈负相关;缬草三酯含...  相似文献   

16.
陈艳琰  唐于平  陈嘉倩  曹玉洁  段金廒 《中草药》2018,49(21):5170-5178
大黄是我国重要的大宗中药材之一,也是多功效、多品种、多道地产区中药材的典型代表。系统归纳了大黄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并基于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组织器官分析了大黄资源化学研究进展,据此提出了关注地域变化与把握采收时节,不同品种的"功效偏向性"应用、非药用部位利用、资源性成分的高值化发展等大黄资源化学利用途径与策略,为大黄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细辛中马兜铃酸A与黄樟醚炮制减毒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对细辛生品及各个炮制品中黄樟醚、马兜铃酸A的量进行检测,以其量变化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黄樟醚进样量在169.2~846.0μg(r=0.999 6)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1.67%;马兜铃酸A进样量在11.6~58.0 ng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43%,RSD为1.25%。黄樟醚的炮制去除效果的大小顺序为盐制炒焦米泔水制碱制甘草制醋制姜制酒制碱醋制蜜制,其中盐制与炒焦对细辛中黄樟醚的去除率达到55%以上;马兜铃酸A的炮制去除效果的大小顺序为炒焦碱醋制盐制碱制醋制米泔水制甘草制酒制蜜制姜制,其中炒焦对细辛中马兜铃酸A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结论细辛炮制后,黄樟醚和马兜铃酸A的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炒焦炮制最优。  相似文献   

18.
兰志琼  艾青青  杨吉玉  何芳  刘晓芬  卢先明 《中草药》2020,51(12):3165-3172
目的通过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大黄在相对湿度20%~85%,温度分别为5、15、25、35℃条件下的吸湿规律进行研究,为大黄安全贮藏水分的控制及合理贮藏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黄药材分别贮藏于温度为5、15、25、35℃,湿度为45%、60%、75%条件下,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以粉末颜色及霉变为指标,确定其安全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_w);并通过静态称量法,得到大黄药材在5、15、25、35℃及水分活度为0.2~0.8的等温吸附数据,采用GAB、Oswin、Smith、Halsey、Henderso、Peleg 6种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和评价。结果大黄的绝对安全A_w为0.5,相对安全A_w为0.6,在5、15、25、35℃下的大黄吸附等温线的类型为"S"型,属于Ⅱ型等温线,Oswin模型为最佳吸湿等温线拟合模型,模型表达式为:M_(eq)=A[A_w/(1-A_w)~B,并由该模型计算得到: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9.00%、9.59%、8.00%、6.71%和相对安全水分为10.17%、10.89%、9.20%、8.07%;1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8.24%、8.83%、7.24%、5.86%和相对安全水分为9.57%、10.17%、8.59%、7.20%;2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7.17%、7.75%、5.73%、4.70%和相对安全水分为8.72%、9.26%、7.26%、6.25%;3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8.00%、8.45%、6.53%、5.21%和相对安全水分为9.74%、9.85%、8.40%、7.27%。结论 Oswin模型可作为大黄药材贮藏中平衡含水率的预测模型,为大黄贮藏安全水分的控制及科学的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菲  艾国  盛柳青  王建美  黄正明 《中草药》2014,45(23):3397-3401
目的 考察浙贝母、天麻和红景天最细粉的质量稳定性.方法 采用常温留样实验考察,连续追踪12个月,比较不同时间的3种中药最细粉的形貌结构、粒径、比表面积、堆密度、休止角等粉体学特征以及有效成分的量和体外溶出曲线.结果 经过12个月的常温留样实验,浙贝母、天麻和红景天最细粉的粉体学特征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3种中药最细粉的有效成分的量基本保持不变,体外溶出率曲线的差异性很小,具有等价性.结论 浙贝母、天麻和红景天最细粉,在12个月的常温留样实验考察期内,质量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