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幼承庭训,精研<内经>、<难经>及金元诸家学说,贯通医理,著有<寿世保元>、<济世全书>、<万病回春>、<种杏仙方>等,曾任太医院医官.临证遵古而不拘泥,治多奇中,其治疗眩晕有独到之处.龚廷贤认为,眩晕与冒眩同义,"眩者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1].临床表现为目闭眼眩,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多由风寒暑湿或气血亏虚,真阴真阳不足,痰浊上泛所致.  相似文献   

2.
江玉  王明杰 《四川中医》2008,26(6):30-31
"玄府"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而言.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借用"玄府"旧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玄府概念,对玄府理论的认识独树一帜,对玄府闭塞的治疗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血瘀治络的理论始于<内经>、<难经>,东汉张仲景时期得以发展,真正将"通络法"成功地灵活运用到临床当属清代叶天士.在其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中,针对络病的不同证候,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旨,贯以"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二者虽名称不同,而其内涵却有不少共同之处.相互的学术渊源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朱震亨(1281-1358年)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家住丹溪,故又称朱丹溪.朱丹溪在养生方面有着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或是衰老,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阳有余而阴不足".他曾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医书,其中<格致余论>一书充分地反映了他关于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学术思想.故此他提出了滋阴益寿的养生方法,以此来获得长寿.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大辞典·金元四大家>:"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子和也.<医宗必读>以张为仲景,误."笔者认为"不误".以肤见而言,<医宗必读>谈的是"四大家"而未言"金元".以实质而言,张子和不像中医而像古印度的吠陀医生.应该不能列入中医界.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痹证辨治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对痹证的论治重视治痰、治瘀,养血清热,反对燥热伤阴,创制的治痹方应用效验.朱丹溪辨治痹证的内容散见于其本人撰写的<格致余论>以及其私淑者整理编纂的<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丹溪心法>等书籍中,笔者将之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从正,字子和,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之学,宗奉<内经>、<伤寒论>,并受刘完素"火热"理论及其治病经验的影响,形成了以攻邪祛病为核心的独特的学术思想.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张从正不仅重视攻邪治病,而且对补法的认识和运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从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名从正,自号戴人,其学说的产生,远则取法于<内>、<难>、<伤寒>,并私淑刘河间,其法宗刘河间,用药多寒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一书.书中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就其学术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并有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历代医家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地理,信仰以及师承关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金元名家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其论治多以补阴为主,而开后世滋阴一派的先河.经过历代医家,特别是清·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养阴、救津、填精的发挥补注,进而在因证脉治方面,完整地形成了滋阴学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金元时期学风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理论自秦汉时期形成以后,在晋唐至北宋较长时期内,中医学的发展主要是在<内经>、<伤寒论>理论的指导下,围绕临证医学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就其医学理论自身并无明显的发展提高.而医学发展到金元时期,可以说是一次大转折,除了在学术理论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还具有转变学风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易京红  庞博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63-665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保定)人,是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一生以活人为已命,因创建脾胃内伤学说,被后世尊为"补土派"宗师.<兰室秘藏>一书,与其<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共为鼎足而三的著作,系其逝世后二十五年由弟子罗天益整理而成.书名<兰室秘藏>,是取<黄帝内经·素问>"藏诸灵兰之室"之义.<兰室秘藏·卷上·消渴门>[1]对消渴的论治独具特色.笔者就此试加评析,谬误之处,望专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乃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以"脾胃"立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其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着重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现据笔者领悟,兹将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点滴发挥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又称刘河间,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称号.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约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一一一○年),卒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一二○○年).他出身贫苦,早年因母亲病不治而死,便立志学医.他大半生云游四方,谋食于江湖,医术精湛,成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他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目前,临床上仍在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络病证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体系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增多及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络脉理论和络病诊治进行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治疗五官科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金元时期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所创,有补脾胃、益气升阳、举陷及"甘温除大热"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与下陷之病变.笔者用该方治疗五官科病症,异病同治,疗效满意,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5.
自晋皇甫谧类编<内经>以来,分类研究<内经>的有10多家.故对<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内经知要>等古医籍,从内容归类、编撰体例、结构安排、校勘注释等方面分析研究,对比、归纳其分类特点,探讨其继承与发展、成就与不足,说明其对学习<内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儿推拿发展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推拿是推拿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源远而流长.伴随着整个推拿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成长壮大,尤其是明代<小儿按摩经>的问世,标志着小儿推拿开始了发展的新纪元,从此小儿推拿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本文从三个阶段概括其发展历程.即远古至金元时期的起源萌芽阶段、明清时期的形成发展阶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制炭止血理论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规划 《中医研究》2004,17(5):15-16,18
中药制炭用于止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独特的炭药止血理论.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止血出者,燔(烧)发安其(创伤)"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了"枳实,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成为炮制炭药的第一个质量标准,迨至金元时期,炭药品种已十分丰富,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用十灰散治疗肺病吐血,对炭药止血产生了很大影响,使金元医家开始总结炭药与止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补土派"的创始人,著有<脾胃论>.<脾胃论>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深入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对于指导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窦默的代表作之一,八脉交会穴、三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八会穴、俞穴、募穴、郄穴等特定穴在<标幽赋>中均有详细记载,临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20.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下法的发展过程:下法理论起源于<内经>;汉·张仲景的承气汤首次将下法应用于临床;金元医家刘完素、张从正等拓展了下法的内容;明清时期的吴有性、叶天士总结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这些都为现代临床用下法治疗急重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