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理论上分清伤寒表证与温病卫分证的不同,阐述温病卫分阶段用辛凉解表的理论误区为理论研究、教学和临床治疗温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凉解表法是温病大师叶天士和吴鞠通介导的治疗肺卫表证的法则。主张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宜用辛凉轻透之品,不主张用苦寒药物。后世医家对此有争议。本文人为辛凉解表法应具有辛凉发散、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炎的内涵,并提出了辛凉与寒凉(苦寒)药给 用治疗外感风热表卫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上焦药用辛凉轻清,不用苦寒犯中涉下;中焦当分温热湿热,分用苦泄和苦燥;下焦温病虚多少实,慎用苦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发和评述了吴氏有关苦寒药治疗温病的宜忌问题;并以温病学派中不同流派的医家如吴又可、恽铁樵等应用苦寒药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现代研究资料为依据,探讨了苦寒药在温病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温病初期对于苦寒药物的选用从古至今众说纷纭,针对温病初期"不避苦寒"和温病早期"慎用苦寒"两种说法一直争论不休。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只是针对的疾病,该疾病的共性病机、治疗对象以及患者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皆不相同。我们应分清病势、病位、病性,不应拘泥于某种理论或者学派的偏见。  相似文献   

5.
杨栗山在其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创立了治疗温病的十五方。作者据此加以分析,认为苦寒解毒是杨氏治温病组方的基本法则;苦寒解毒被杨氏广泛运用于治疗温病诸证;热毒内郁是杨氏重用苦寒的主要病理依据。从而得出苦寒治湿病应大力提倡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历代岭南医家治疗岭南温病,一般慎用温燥之品。然临床实践中,在肺卫气郁、客寒包火、湿邪困阻、高热不退、邪陷心包和阴厥阳脱的情况下酌用温热药,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故指出在温病的临床治疗中,不可拘泥一端,而应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苦寒解毒液降低家兔营血分证体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复制的家兔温病营血分证模型采用凉血液、苦寒液腹腔灌注治疗,分别观察其改善家兔营血分证体温和症状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凉血液和苦寒液均有明显降低模型兔休体温、减轻症状的作用,而苦寒液效果尤著。认为治疗温病营血分证,在传统的清营养阴,凉血活血基础上加入苦寒之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温病气分证应注重清热养阴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气分阶段范围广泛,证情复杂。其特点是邪虽盛而正气亦强,正邪交争激烈,表现出发热、口渴欲饮、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因此,叶天士创立了“到气清气”的治则,用辛寒、苦寒等寒凉之品清解气分热毒,使其外达而解。从传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气分证...  相似文献   

9.
苦辛法,是苦寒药物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复杂疾病的一种方法,苦寒药一般首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桅子等,辛温药常用厚朴、干姜、吴萸,苦辛并称,并非苦寒辛温各半,而是昔多辛少,以能泄能降之苦寒药为主,能开通的辛温药物为配,两者结合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之热,便气机畅利,尤以恢复中焦升降机能著称,故苦辛法,并非单纯的寒热并治方法,实质上是清热法的一种变通,本法可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脏腑失调等病,尤其对肝、胆、胃肠因热郁气滞引起的机能紊乱或湿热积聚于中焦的证候最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外感疾病的一种,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临床上对温病的治疗多宗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赵绍琴教授在治疗温病方面造诣颇深,值得后人学习,其以"保存津液,调畅气机"来指导温病的临床治疗,在临证中,赵老善用甘寒、慎用苦寒,明辨病证,适时用药,去除实邪、透热转气并适当辛温宣阳。  相似文献   

11.
9味苦寒药对小鼠胃肠运动与肝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传统认为有伤胃作用的9味苦寒药对胃肠运动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9味苦寒药(黄连、山豆根、黄芩、栀子、苦参、黄柏、大黄、汉防己、龙胆草)水煎剂给小鼠连续大剂量用药8d,观察动物一般行为变化、体重、进食量情况、胃排空与胃肠推进和肝肾功能。结果 9味苦寒药用药后,动物进食量减少,精神较差,体重增长缓慢。给药之初动物均出现腹泻,但5d后缓解。各苦寒药物组动物的胃排空及胃肠推进均不同程度降低。9味苦寒药对血清CR和BUN未见明显影响。黄连、山豆根、栀子、苦参4药使血清AST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传统认为有伤胃作用的这些苦寒药在较大剂量连续用药后确实可致动物胃肠功能紊乱;黄连、山豆根、栀子、苦参4药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临床需要较长时间大剂量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苦寒解毒凉血合剂对家兔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的家兔温病营血分证动物模型,其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聚焦率明显降低。用苦寒解毒凉血合剂治疗,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皆明显回升,而无苦寒解毒的清营凉血合剂效果较差。说明苦寒解毒药物能使减少的血小板数回升,降低的聚集率升高。提示临床治疗急性热病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聚集率降低,应注重用寒苦解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辛凉宣透法、甘寒清热泻火法、苦寒清热泻火法、淡渗利湿泻火法、通腑泄热法、甘寒养津法、滋养肝肾阴液法为温病学派大家治疗温病的7种常用方法。笔者对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治法与上述7种方法的源流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从治疗学角度审视河间学派对温病学派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温病学派对河间学派的创新发展,从而促进温病学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辛温药在治疗外感病初起时其配伍应用经历了单纯使用辛温药、辛温苦寒相配、辛温与辛凉相配的3个变化过程。萌芽阶段(战国到晋唐)、成长阶段(宋金元)与形成阶段(明清)是温病学派形成过程中的3个重要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崛起,辛温药由最初的辛温峻烈之品到后来的微辛温之品,其与寒凉药的比例也不断变化。本文对三个时期温病初起时辛温与寒凉的配伍应用进行了梳理,强调根据病机临证处方用药,注重寒温并用、性味合化的组方思路,辨治温病初起时可体现为辛温与寒凉药物配伍,意在使用辛温开郁达邪,与清热凉解祛邪相结合,根据气机郁闭与热邪炽盛的程度决定选药与用量。为临床辨治温病时辛温药与辛凉药的配伍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自拟薄荷饮对家兔温病卫分证病理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探讨卫分阶段应用活血化瘀药的依据和意义.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为4组,银翘散组、薄荷饮组于攻毒前2 h及随后5 min,分别经腹腔注射银翘散煎液、薄荷饮煎液,观察各组家兔症状、体征,攻毒后0.5、1、1.5 h各测肛温1次,心脏采血测内皮素-1(ET-1)水平.处死动物,对主要脏器进行大体观察,并做病理镜检.结果 模型组体温净增值、1.5 h体温反应指数(TRI1.5)和ET-1显著增高,肺脏轻度充血.银翘散组症状改善,体温净增值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但体温反应指数、ET-1改变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肺部充血无明显改善.薄荷饮组症状、各项指标、肉眼和病理观察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而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薄荷饮治疗温病卫分证能有效降低体温,改善ET-1指数和肺部充血.温病卫分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既起到"先证而治"的作用,而且符合"微观血瘀"病理改变的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16.
赵文兰 《中国医刊》1999,34(9):49-50
赵绍琴教授从医从教 6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温病、湿温病的临床经验 ,现将其主要临床理论选介如下。1 病邪在表切忌寒凉滋腻湿病初起 ,邪在肺卫 ,病轻邪浅 ,只宜辛凉清解 ,宣郁清热 ,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 ,肺恢复其宣降功能 ,津液得以布散 ,自然微汗出而愈 ,此即“在卫汗之”之意。赵教授认为“在卫的辛凉清解” ,绝不是发汗解表 ,温病忌汗。必须区别于伤寒。并举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为例 ,即无辛凉解表之说 ,亦无解表之意。赵教授说 :“温病卫分证 ,属肺经郁热证 ,火郁当发之。”与治火热证不同 ,治疗…  相似文献   

17.
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病程中存在明显的卫气管血传变过程和持续免疫活动.清解肺卫,透热转气可以抑制免疫及炎症活动.临床运用温病卫气管血理论,着重宣透肺卫,清营凉血,可有效的提高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辛温药与苦寒药的特性,探讨了其配伍规律,介绍了其临床运用。辛温与苦寒药配伍主要有协同、相制、反佐等作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湿热蕴结、寒热夹杂和气机壅滞证。  相似文献   

19.
论温病卫分证治之宣透与清解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论述温病卫分证的形成,以及“清解”法的治疗作用,剖析古今治疗卫分证之方药,结合现代治疗卫分证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卫分证的治疗必须宣透与清解并用。可作为温病卫分证之治法纲要。  相似文献   

20.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大黄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古人为其药的性味,功能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并将大黄根据不同的临床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使其更好的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