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对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影响.[方法]排除糖尿病(DM)后,将临床评价有溶栓指征的64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前有无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分两组,不合并高血糖者为A组,合并高血糖者为B组.比较两组溶栓后CK-MB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S-T段下降≥50%、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与B组相比: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2h内S-T段下降≥50%等再通指征发生率明显高;心脏事件明显减少;LVEF亦显著增加;平均住院日减少,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溶栓治疗前未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心肌能获得更有效的再灌注.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再通率低,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9例AMI并予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3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顸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冠脉再通率、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恢复优于NIP组(P〈O.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0.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NIP组(分别为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IP与冠脉再通呈正相关(b=o.962,P〈0.05),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呈负相关(b=0.656,P〈o.05)。[结论]IP对AMI患者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苑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260-3261
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否及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密切相关.故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将2003-2005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入院后进行追踪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合并2型糖尿病(T2D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155例AMI住院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42)和非糖尿病组(n=113),均在发病12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与合并症。结果:DM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非DM组(42.10%比65.66%,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T2DM的近期疗效较差,但DM组溶栓治疗较未进行溶栓组可显著降低病死率,高血压、高血脂、多部位梗死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地开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50%~70%不等,几项研究认为,即使使用目前最好的溶栓药物,54%以上的患者仍不能获得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3级血流再通率。过去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从临床标准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现将我院2002-01~2004-12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1200-1201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公认的疗效显著而安全的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法。但因老年患者的出血风险及并发症较多 ,故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国内大多数医院仍采用年龄低于 6 5岁的溶栓指征[1 ] 。为了探讨国人中不同年龄 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我们回顾总结 3a内我院溶栓治疗经验。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连续收集本院心血管监护病房 (cardiovascularcare unit,CCU) 1994~ 1999年收治的 AMI6 4 3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30 2例 ,男 2 19例 ,女 83例 ,年龄 31~ 89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前24h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组(NIP组), 观察溶栓治疗后两组心肌酶峰值,溶栓再通率, 住院并发症和近期病死率.[结果]IP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低于NIP组,溶栓再通率高于NIP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04~2006—06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尹萍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3):449-450
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是急性血栓形成使冠脉管腔完全阻塞,局部心肌血流丧失的结果,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濒临坏死时缺血心肌,限制和缩小梗死范围的急性措施。通常临床上分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溶栓,另一类为介入疗法;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虽然介入治疗可使93%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但因操作技术复杂,设备昂贵,尤其在县级医院尚未普及,目前绝大多数心梗患者再灌注治疗为药物溶栓,目的是使梗死相关血管尽快,充分的再通,作者对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沈阳急救中心从2002年开展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静脉溶栓治疗19例。其中80岁以上成功2例,现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 例1:女,84岁。家距市内15km。于2003—02~11T17:35以心前区疼痛1h、加重10min为主诉呼救。日内自觉头晕.乏力.1h前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家人给予白加黑感冒片1片服用后入睡。10min前醒来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仍星闷痛并向背部放散。  相似文献   

14.
2006—06/2008—06我科共护理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对溶栓疗法的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7例,女24例,年龄45~78(平均59)岁。梗死部位包括前壁、下壁、下壁+右室、下壁+正后壁、前间壁。本组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并符合溶栓标准。  相似文献   

15.
2007—09/2008—09我们对本科收治的64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采用了静脉输注尿激酶(UK)溶栓治疗,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0例,年龄38~66(平均54)岁;女24例,年龄49~60(平均52)岁。梗塞部位:前壁心梗37例,侧壁心梗12例,下壁心梗15例。均符合全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并肿瘤抗凝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并肿瘤抗凝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治疗组为AMI并肿瘤患者23例,AMI诊断参照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男16例,女7例,年龄40~65(平均58.4)岁.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症,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因此做好AMI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对106例患者AMI溶栓期的护理干预疗,收到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6例均为我院2009-05-2010-07住院患者,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1]。男67例,女39例,年龄35~77(平均60.9)岁。前壁53例,下壁36例,广泛前壁12例,高侧壁5例。从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最短1.19 h,最长6 h。1.2方法入院后立即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血凝系列等检查并配血备用。用药前给予心电监护,作12导  相似文献   

18.
王宏  赵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335-6336
急性心肌梗死(AM 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阻塞,血流中断,引起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的一种心血管急危重症。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积极缩小梗死范围,保护濒死心肌是抢救心肌梗死的关键。溶栓治疗可使冠脉再通,缩小梗死的范围,挽救濒死心肌,维持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而及时、准确、仔细观察和护理是溶栓成功的基本保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04~2006-11我院急诊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48~73岁,平均61岁。梗死部位包括:下壁、前壁、下壁 右室、前间壁、侧…  相似文献   

19.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科于2008—01/2009—10应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