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感染性休克治疗的若干国内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以下称SS)作为休克综合征的一种类型,10年前在国内讨论热烈,进展迅速。1979年及1980年二次小儿SS座谈会(以下称二会)奠定了诊治小儿SS的基本方法。近年对休克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关国外进展报道颇多,而有关国内则相对较少。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脓毒性休克(SS)患儿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5 例SS 失代偿期及24 例SS 早期患儿纳入研究。检测患儿入院时、入院第3 天、入院第8 天的血清皮质醇和ACTH 水平。25 例健康体检小儿作为正常对照组。SS 失代偿期组患儿根据其转归分为死亡组(n=5)与存活组(n=20)两个亚组。结果 入院时SS 失代偿期组和SS 早期组血清皮质醇和ACTH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P P P P P 结论 SS 患儿血清皮质醇、ACTH 水平增高,其水平的增高与患儿病情有关,持续高水平的血清皮质醇提示预后差,因此,动态监测SS 患儿的血清皮质醇、ACTH 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亚甲蓝在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疗效。方法 44例小儿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休克常规治疗。实验组除按休克常规治疗外,早期应用亚甲蓝治疗,并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监测。结果 实验组患儿总治愈率、重型休克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氧代谢变化两组患儿大致相同。结论 亚甲蓝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血液动力学方面异常,提高感染性休克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休克如何扩充血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危重患儿中感染性休克并不少见。我院1996-1998年统计休克患儿共52例,占同期PICU住院患儿的6.5%。其中感染性休克(休克)20例,占38.5%。在急救时对其常规诊断,并根据原发感染估计可能的致病菌,经验性选择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选择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固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休克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附5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住院新生儿的休克发生率为5.6%,其中轻度占5.6%,中度占31.5%,重度占62.9%,总死亡率50.0%。来自农村的患儿休克发生率超过城市患儿;窒息和硬肿症所致休克发生率较高(各占33.3%(,硬肿症以农村、在家出生及早产儿发生率较镐,提示加强保温;、防止寒冷损伤是农村新生儿保健的重要任务。窒息引起的休克病死率最高(66.7%),提示防治窒息在降低新生儿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小儿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仍是危重患儿的重要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对脓毒症及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出现,关于脓毒性休克的定义、诊断及治疗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及不同病因所致休克患儿的预后。方法 27例休克患儿据病情、病因及血渗透压分组,了解休克的治疗与结局的关系。结果 心源性休克、其他病因的重度休克及有高渗血症的患儿预后极差,病死率高。结论 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因施治,减少高渗血症是降低休克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儿童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评价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虽然儿童重症抢救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休克仍然有很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欧美国家其病死率达20%~40%。我院:PICU统计,感染性休克占所有休克患儿的38.5%,居于首位,病死率高达4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总淋巴细胞、CD3+T、CD4+T、CD8+T、CD19+B、CD56+NK)计数的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 SS 重度组25例、SS轻度组24例入院时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同期健康体检小儿(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比较分析。SS 重度组、轻度组于入院后第3、8天动态监测以上指标,同时记录病情变化和预后转归,并根据 SS 重度组转归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上述指标。结果入院时 SS 重度组、轻度组的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三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入院第3天,SS 轻度组的 CD4+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有显著升高(P <0.05);SS 重度组除了 NK 细胞外,其余淋巴细胞亚群均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 <0.05)。入院第8天,SS 轻度组的 CD4+T 计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差异(P >0.05);SS 重度组的 CD4+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有显著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有所上升。SS 患儿重度组5例死亡(死亡组)均发生在入院后2~5 d,与其余生存的20例(存活组)相比,两组入院时的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死亡组入院第3天的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值明显降低,与存活组同期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SS 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值越低,病情越严重,持续低水平提示死亡风险大;经过治疗,病情有效控制者首先表现为 CD4+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尤其是 CD4+T。因此,动态监测 SS 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预后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