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12月间45例行根治性手术的高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实施。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和是否为感染并发症进行分类,以分析影响高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性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45例高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无在院死亡病例,术后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10例(22%),出现感染相关并发症和胆漏分别为25例(56%)、13例(29%)。经多因素分析证实,术后第一天总胆汁酸水平是影响高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70,95%CI=1.028~1.331,P=0.02);以所有患者为对象,诊断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术后第一天血清TBA最佳阳性参考值为6.6μmol/L,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0、0.83。术前胆汁外引流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91,95%CI=1.319~19.649,P=0.02)。结论术后第一天血清TBA水平是高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根治性手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诊断的最佳参考值为6.6μmol/L。而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引流减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治体会。方法对近10年来我科收治的16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6例均行根治性切除术,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对其中的12例进行1~5年的随访,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6%(11/12),75%(9/12),33.3%(4/12)。其中2例分别于手术后第2年、第3年吻合口处肿瘤复发并肠梗阻,第二次行肠切除术。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又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容易延误诊断,导致预后较差。早期确诊和及时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胆囊腺鳞癌患者与胆囊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35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入组122例患者,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67例, 年龄(68.0±9.8)岁。122例患者依据肿瘤病理类型不同, 分为胆囊腺鳞癌组(n=14)和胆囊腺癌组(n=108)。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胆囊腺鳞癌组肿瘤最大径、肝脏侵犯比例、肿瘤低分化比例以及TNM分期Ⅲ~Ⅳ期比例高于胆囊腺癌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肝切除范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 P=0.016)。胆囊腺鳞癌组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8.6%、9.5%, 低于胆囊腺癌组的78.7%、6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8, P<0.001)。胆囊腺鳞癌组中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n=...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LRRC)患者采用再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5年4月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收治的43例LRRC患者采用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并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35例行根治性切除,8例行姑息性切除或单纯造口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6%(11/43),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43),术后5年生存率为9%(4/43).单因素分析显示,再手术方式选用根治性切除、原发肿瘤为TNM Ⅱ期、复发时间<24个月、CEA水平在正常范围的患者能获得较好的预后(χ~2=21.30,14.17,5.93,5.53,P<0.05).多因素分析中仅显示再次手术方式和原发肿瘤TNM分期是影响LRR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χ~2=8.89,6.96,P<0.05).结论 对于TNM分期较早的LRR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胃癌的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复发性胃癌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58例复发性胃癌再次手术病例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多为术后定期胃镜检查发现复发,其中41例发生于2年之内。全组再次手术切除40例,再次手术后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7%、29.2%和10.3%;其中相对根治性切除者23例(根治性切除组),平均生存39个月,术后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6.5%和26.1%;姑息性切除者17例(姑息性切除组),平均生存23个月,术后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17.6%和0。而未能切除者18例(未切除组)均于1年内死亡。3组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术后定期纤维胃镜检查有助于复发性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提高手术切除率。选择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复发癌肿较局限的患者采取积极的再次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当前残胃癌外科治疗进行再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经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残胃癌并行外科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疾病为良性的残胃癌(RGCB)者14例,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RGCC)者12例,对其临床发病、HP感染、手术方式、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RGCB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15~44年(中位时间为26.3年),RGCC距第1次胃切除术后的发病时间为1~10.5年(中位时间为4.0年),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测残胃癌的HP感染率为73.1%(19/26),其中RGCB的HP感染率为71.4%(10/14),RGCC的HP感染率为75.0%(9/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均再次进行了手术治疗,其残胃癌手术根治率为46.2%(12/26),其中RGCB根治切除率为57.1%(8/14),RGCC根治切除率为33.3%(4/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根治性切除的12例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以小弯淋巴结转移率最高(83.3%,10/12),其次为空肠系膜淋巴结(33.3%,4/12)和脾门淋巴结(33.3%,4/12)。26例残胃癌术后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14例,Ⅳ期7例。18例手术切除者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有13例(72.2%)发生淋巴结转移;明确肿瘤侵犯胰腺或横结肠或脾脏者13例(50.0%);8例有腹膜转移(30.8%),其中RGCB的腹膜转移率为14.3%(2/14),明显低于RGCC的腹膜转移率(50.0%,6/12),P<0.05。全组病例累积1年总体生存率为54.5%,3年生存率为38.5%,生存时间为2~6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病理分期与是否接受根治性手术为残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1),而患者年龄、性别、第1次疾病、病理分化程度以及HP感染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是否接受根治性手术为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根治手术是改善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腹腔镜探查可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创伤。胃癌术后残胃癌与良性疾病后残胃癌在临床特点上不同,临床处理仍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背景:软组织肉瘤是一组包含50余种亚型的恶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无转移肢体软组织肉瘤的主要手段。如果初次进行了非计划性手术,后期治疗更加困难。目的:评价无转移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接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时需要进行软组织修复重建的比例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手术治疗的28例无转移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11例接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17例行计划性手术组。记录两组的软组织修复重建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无瘤生存率等指标。观察终点为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非肿瘤引起的死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组软组织重建率为27.3%,高于计划性手术组的1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16.3±9.3)个月。随访期间再次手术组肿瘤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8.2%、9.1%、72.7%,计划性手术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9%、11.8%、82.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方式为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风险因子(P<0.05)。结论:无转移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接受非计划性手术后再次手术,短期内患者的预后不会受到初次手术的影响,但再次手术时需要进行软组织修复重建的可能性会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平滑肌肉瘤外科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自1974年1月至2000年1月对43例直肠平滑肌肉瘤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切除组与根治性切除组比较,复发率分别为50%和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56,P=0.016)。局部切除组和根治性切除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0%和2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09,P=0.065)。局部切除组和根治性切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51%,年龄小于50岁者预后差。结论根治性切除在预防复发而不是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局部切除,年龄小于50岁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收集中国13个省市的26家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345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分析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地区、性别、年龄分布;基于病人的诊疗记录与检查结果对手术病人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分析可切除性肿瘤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参照术前检查、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估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否达到根治标准,分析行根治性手术胆囊癌病人的病理学特征。结果 4345例胆囊癌病人中,男性1664例(38.23%),女性2681例(61.77%)。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3129例(71.01%),其中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66.28%)。在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病人中,仅1133例(54.63%)在术前即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1002例(48.31%)行根治性切除,1072例(51.69%)未达根治标准。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病人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中,736例(73.45%)为腺癌,348例(34.73%)为低分化癌,376例(37.52%)伴肝侵犯,152例(15.17%)伴神经浸润,96例(9.58%)伴血管内癌栓,78例(7.78%)伴周围脂肪组织浸润,89例(8.88%)伴周围器官受累,328例(32.73%)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阳性。获得生存随访资料的2357例手术治疗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6.17个月,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1)、肝脏侵犯(P<0.001)、R0切除(P=0.003)均为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中国胆囊癌术前诊断率有待提高;胆囊癌外科治疗模式亟待规范;病理学检查报告中反映的多个因素与胆囊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其描述的规范化对指导胆囊癌病人的精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术前诊断率及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外科治疗的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方式。结果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时,癌肿均发生于含结石胰管处。术前影像学诊断确诊率不高,B超、CT、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I/MPCP)对本病的确诊率分别为31.2%(5/16)、68.8%(11/16)、66.7%(4/6)及60.0%(3/5)。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术后均获得随访3个月至6.5年,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10/16)、18.8%(3/16)及6.2%(1/16)。手术切除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重要因素。结论长期胰管结石反复发作是引起胰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多种影像学联合检查及术中探查有助于提高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确诊率;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治Ⅹ本病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5 月至2017 年5 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收治的意外胆囊癌患者58 例临床资料。结果 LC术中发现24 例,术后发现34例;TNM分期T1b 12例,T2 34例,T3 6例,T4 6例。24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其中22例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34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4例行二次开腹手术。非根治组:12例,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0%、42.5%、18.0%。根治组:46例,行胆囊癌根治术,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62.5%、45.7%,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癌患者预后与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多为早期胆囊癌,应重视术中检查及病理检查,T1b~T3 期宜行根治手术,晚期患者应根据病情行姑息手术。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囊癌98例疗效及预后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其预后的影响,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我院1992年1月至2000年7月收治的98例胆囊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胆囊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6.67%,胆囊癌根治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9%、34.37%、21.48%,与姑息手术组、剖腹探查组、非手术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治疗方法与胆囊癌的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根治切除有助于提高胆囊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对胆囊癌的总体预后价值有限;早期诊治及综合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高危患者可适当放宽胆囊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胆囊癌根治术的133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80例完成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腹腔镜组), 男性23例, 女性57例, 年龄[M(IQR)]66.0(12.8)岁(范围:28.0~82.0岁);53例完成开腹胆囊癌根治术(开腹组), 男性8例, 女性45例, 年龄63.0(6.0)岁(范围:45.0~80.0岁)。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N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及肿瘤分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而术前CA19-9(Z=-2.955, P=0.003)、术前ALT水平(Z=-2.801, P=0.031)、T分期分布(χ2=19.110, 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 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胆囊破裂, 术后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发生率, 术后30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胆囊癌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8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15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0.1(5.0~100.4)个月,术后1、2、3年总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1.1%、60.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100 μmol/L、肿瘤大小>5 cm、胆囊颈部肿瘤、非腺癌、肿瘤低分化、侵犯肝脏、侵犯神经、切缘阳性、浸润深度达T4期、N分期为N2期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达T4期、N分期为N2期为影响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浸润深度达T4期、N分期为N2期是导致胆囊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晚期胆囊癌术前需充分评估,谨慎手术;扩大淋巴结清扫可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N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3-2003年收治的96例胆囊癌临床资料并进行预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胆囊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6.32%,胆囊癌根治切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6%、48.54%和23.87%,与姑息手术组、剖腹探查组、非手术组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和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胆囊癌的预后显著相关,其中手术方式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并予根治是胆囊癌病人长期生存的保证,适宜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胆囊癌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提高胆囊癌疗效的途径。方法 对1985-1996年间收治的8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男31例,女58例。男:女之比为1:1.87。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者占40%,术前B超论断符合率为79%(62/78)。CT诊断符合率为92%(43/47),术中及术后病理确诊占18%(16/77)。本组7例漏诊,77例行探查手术,50例切除胆囊。切除率65%,其中根治 切除28例,根治率36%。本组行根治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4%和275;行姑息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12%和6%(与根治切除相比P均<0.05)。仅行探查术者中位生存期3个月,且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早期发现和根治性手术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避免术中漏诊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对晚期胆囊癌应行扩大根治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23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证实为胆囊癌,其中13例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8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7例行二次开腹手术。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78.3%,患者预后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意外胆囊癌多为早期胆囊癌,高危病例应重视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及标本检查;T1b-T2期宜扩大根治,晚期患者视情况行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胆囊癌的预后与病理和手术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81年1月-1995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66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2%的病例合并有胆囊结石,右上腹疼痛,黄疸及右上腹包块是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B超和CT有助于术前诊断。病理检查显示腺癌占79%,早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对较好,晚期肿瘤占69%。52%的病例病灶已无法切除,根治性手术仅占16%,少数晚期患者经根治性手术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分期、肿瘤细胞分级、手术方式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重视胆囊癌的诊断,适当扩大早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对晚期胆囊癌尽可能行根治性切除术,可望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Gallbladder cancer: the role of laparoscopy and radical resection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OBJECTIVES: We assess how laparoscopy has altered the presentation of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cancer and determine whether radical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cancer is beneficial. SUMMARY BACKGROUND DATA: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has led to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incidentally discovered gallbladder carcinoma. Little data exist to guide surgeons in the optimum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cancer,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radical resection. METHODS: Records of 107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cancer admitted to a tertiary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between 1995 and 2004 were reviewed. Gallbladder cancer was found incidentally in 53 patients (50%). Fifty-two of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a routin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were found to have gallbladder cancer intraoperatively or following the operation by subsequent path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specimen. Gallbladder cancer had been diagnosed preoperatively by radiology in the other 54 patients (50%). These patients did not undergo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were explored electively. RESULTS: The median age at presentation was 67 years and 66% were female. Patients who were found to have gallbladder carcinoma incidentally a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rvival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were admitted electively with a known diagnosis (P < 0.001). All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a known diagnosis had stage II or greater disease, and 36% of these were stage IV carcinomas. However, 82% of those patients who were found incidentally were stage I or II. The overall 5-year survival for all patients was 15%; those discovered incidentally a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had a 5-year survival of 33%. Thi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among patients with stage II carcinomas.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urvival between the patients who were immediately converted to an open resection when identified to have gallbladder cancer intraoperatively (n = 6) and those who had a complete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were re-explored at a later point when found to have gallbladder cancer by subsequent pathology (n = 3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in 50 patients (47%) who underwent some form of radical resection (P < 0.001). Stage for stag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is was significant in stage II diseas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patic resection along with lymphadenectomy and extra hepatic biliary resection had similar survival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had hepatic resection and lymphadenectomy alone. CONCLUSION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ppears to have resulted in the earlier discovery of gallbladder cancer in some patient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Patients discovered with gallbladder carcinoma during a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do not have to be converted immediately to an open resection and should be referred to a tertiary care center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djunctive radical surgical resection, either at the time of cholecystectomy or subsequently, increases survival significantly in early stage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