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CT能发现的70例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表现,术前常规CT检查,平扫、增强扫描,观察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1042个淋巴结,转移为367个(35.22%),>8mm淋巴结419个阳性246个(58.71%)。CT检出淋巴结数758个,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346个(45.64%)。其短径、长径、平扫CT值等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不同大小淋巴结、不同CT强度阳性率不同,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结论:胃癌术前进行CT检查,具有无创、准确率高等特点,为胃癌根治术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5 4岁。以阵发性腹痛 1天并呕血 2次(约 70 0 ml)伴恶心、头晕乏力来我院诊治。查体 :R2 7次 /分、 BP 12 / 9k Pa,神志尚清 ,面色苍白 ,四肢湿冷 ,心率 112次 /分 ,腹部平坦稍胀 ,上腹部剑突下压痛 ,肠鸣音增强。试验室检查 :血 WBC 12 .7× 10 9/ L,N 87%,L 13%,Hb 90 g/ L ,RBC 3.0× 10 12 / L ,大便隐血试验 ( +)。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收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 :左上腹于胃底后上壁可见一约 5 4 mm× 4 7mm× 4 mm大小低回声实性肿块 ,边界尚清 ,轮廓欠规整 ,内部回声不均匀 ,CDFI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丰…  相似文献   

3.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CT在观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了病理与术前CT对比观察。结果:各组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40%~81%,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多伴有1~2组浅、深淋巴结转移。结论:(1)根据部位的不同,受累淋巴结的检出率有较大差异,较易显示的为距肿瘤较远周围脂肪丰富的淋巴结。(2)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有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规律性,以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3)与原发肿瘤融合的转移性淋巴结及大小趋于正常的转移怀淋巴结为CT漏诊的主要原因。(4)CT对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虽不十分令人满意,但仍具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清扫术的适应症。方法:对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a2,16b1组淋巴结转移率17%,均为进展期胃癌,均有N1-N2淋巴结转移,胃癌浸润深度达T3,T4者淋巴结转移率21.5%,低分化型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癌灶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25.8%,弥漫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达42.8%,结论:胃癌浸润深度,癌肿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等病理因素是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根据,对高度怀疑或证实有N1-N2淋巴结转移,浸润浓度T3,T4,进展期低分化型癌,癌灶直径≥5cm,以及弥漫型胃癌,但无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尽可能行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  相似文献   

5.
胃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本文通过胃癌淋巴结病理与CT对照 ,讨论根据淋巴结大小 (以 >10mm为标准 )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性。方法  2 4例胃癌切除和D1或D2 淋巴结清除以及术前CT检查 ,分别记录淋巴结直径大小、数量和转移阳性率。结果  2 4例胃癌手术摘取淋巴结 3 95个 ,病理证实 12 3个 (3 1% )淋巴结转移阳性。10mm以下的淋巴结占 76% ,其中 5 6%的淋巴结转移阳性 ,1~ 5mm和 6~ 9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8%和 46% ;10mm或以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 5 4%和 68%。CT检出淋巴结 174个 ,病理证实 71个 (4 1% )淋巴结转移阳性。小于 10mm淋巴结占 3 8% ,1~ 5mm和 6~ 9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7%和 3 1% ;10mm以上淋巴结转移阳性 5 0 %~ 76%。结论 胃癌小淋巴结转移率也较高 ,CT影像单纯依据淋巴结大小判断淋巴结转移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淋巴转移是诸多人类恶性肿瘤扩散的重要途径,包括胃癌、结肠直肠癌及乳腺癌等。淋巴转移主要包括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系统性播散3个部分。肿瘤细胞一旦穿透上皮基底膜及其下方的结蹄组织层,即可通过主动运动进入淋巴管或微淋巴管,并经由其内部的淋巴液流向和压力差到达各级淋巴结中,进而增殖直至破坏整个淋巴结。淋巴结对于肿瘤细胞而言,既是转移必经场所,也是一道微弱的自身屏障。胃癌是以淋巴转移为主要扩散途径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王晖  赵亚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625-626,629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胃镜、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淋巴结活检是否存在第2站及以上淋巴结转移分为未转移组(13例)、转移A组(7例,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和转移B组(10例,发生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水平,分析Runx3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未转移组、转移A组、转移B组患者胃癌组织中Runx3表达水平分别为0.787±0.227、0.583±0.135、0.362±0.0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unx3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距离呈明显负相关(r=-0.993,P<0.05)。结论Runx3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指标,且其表达水平随着转移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72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B超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1987年3月~1995年12月间应用B超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取得良好效果,现将72例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B超诊断结果作一分析,以探讨B超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72例胃癌包括胃窦癌58例,胃体部癌9例,贲门癌5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大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44例胃癌患者术前施行超声检查,术后收集患者的病理结果,对胃癌肿瘤大直径组及小直径组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直径大小≥4 cm的胃癌患者和肿瘤大小4 cm的胃癌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肿瘤分期、远处转移情况上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区域内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上,不同N分期的肿瘤直径大小上存在差异(P0.05)。结论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率越高;N分期越大,肿瘤直径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方法 分析35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淋巴结379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73个(阳性率45.6%).阴性淋巴结有206个。以长径≥10mm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阳性率达62.7%,淋巴结不规则的阳性率96.3%,淋巴结强化不均匀者阳性率89.4%,以平扫CT值/〉25HU、动脉期CT值≥70HU、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的阳性率达55.7%、56.3%及67.8%。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为10mm,结合淋巴结形态,密度差有助于提高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2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6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甲状腺腺瘤30例)和9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50例,淋巴结转移者42例)组织中p27、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p27在甲状腺良性病变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62.0%,而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3%、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27在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0%、45.2%,而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7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27和cyclin 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27低表达、cyclin D1高表达,且二者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并对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yndecan-1分子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增生症进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15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SH)、15例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CH)、15例非典型增生(AH)、24例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Syndecan-1分子的表达,与8例正常子宫内膜(NE)组织中的Syndecan-1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yndecan-1在NE、SH、CH、AH、EC中的表达平均分值分别为0.50,0.53,1.27,1.67,1.88。Syndecan-1在CH和AH中的表达显著高于SH(P〈0.001),CH、AH、EC中Syndecan-1的表达明显强于NE(P=0.041,P=0.006,P=0.02),而NE中Syndecan-1的表达与SH的比较无差异(P〉0.50)。结论Syndecan-1分子表达增高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化,检测Syndecan.1分子表达水平可帮助评估子宫内膜增生症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六跨膜上皮抗原(STEAP)基因 mRNA 表达在胃癌发病过程的意义。方法收集28例新鲜胃癌组织,21例胃癌旁组织以及16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常规 Trizol 方法提取组织总 RNA,将这些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EAP 基因表达。统计分析STEAP基因表达变化与胃癌发病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与癌旁胃组织相比,STEAP 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相比,STEAP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则相应降低。结论 STEAP基因在胃癌中表达上调,并促进了胃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何涛  罗婷  张明鸣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8,23(2):297-29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术中收集35例发生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的正常黏膜、原发灶、淋巴转移灶标本,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其IGFBP-2 mRNA表达,同时行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IGFBP-2在原发灶中表达与正常黏膜、淋巴转移灶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IGFBP-2表达在正常粘膜与淋巴转移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GFBP-2在胃癌的增生、淋巴转移中可能发挥着一定作用,可为临床预测与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胃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伴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EGC 的检出率也日趋增高。但超声内镜检查对胃癌切除术前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仅为66.7%[1]。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 EGC 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 EGC 患者来说,无淋巴结转移是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剥离术(ESD)的首要条件。内镜治疗术后,局部切除标本的分析及淋巴结转移标志物的检测可为是否进一步手术提供依据。目前已发现多种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 nm23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但这些因子的特异性不强,临床应用受限。本文对最新发现的 EGC 淋巴结转移分子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手术标本45例(研究组,淋巴结转移23例,未转移22例)和同期良性结肠黏膜息肉标本20例(对照组)。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良性结肠黏膜息肉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水平,分析VEGF-C、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研究组VEGF-C阳性率及VEGFR-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阳性率及VEGFR-3阳性表达(LVD)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91.3%比40.9%),(21.07±5.14比10.56±5.01),均P<0.01]。结论结肠癌存在VEGF-C及VEGFR-3的高表达,可能与促进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2 (IGFBP - 2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对 35例外科切除胃癌标本的正常粘膜、肿瘤原发灶和淋巴转移灶进行IGFBP - 2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 ,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软件测定其积分光密度。结果 :肿瘤原发灶中IGFBP - 2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粘膜明显增高 (P <0 0 1) ,淋巴转移灶中IGFBP - 2蛋白表达较原发灶显著下调 (P <0 0 1) ) ;正常粘膜与淋巴转移灶中IGFBP - 2蛋白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IGFBP - 2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侵袭生长呈正相关 ,而与淋巴转移程度呈负相关 ,在胃癌的侵袭生长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13例。组织类型、肿瘤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绝经状态、有无附件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肿瘤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外耳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31例外耳癌。耳廓癌17例,外耳道癌14例。病理:鳞癌14例,基底细胞癌7例,腺样囊腺癌6例,汗腺癌、毛囊癌、耵聍腺癌和乳头状瘤癌变各1例。10例行颈和/或耳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除外7例基底细胞癌后,24例中,淋巴结转移6例(25%),鳞癌4例,囊腺癌1例,汗腺癌1例。转移分布:11区、耳前腮腺区及耳后乳突区。6例淋巴结转移者均为术后局部复发的较晚期外耳癌。结论 较晚期或复发外耳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位于上颈部和耳周(乳突和耳前腮腺区)。这些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时,除了颈部外,还应包括耳前腮腺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根据术中探查发现及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将215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6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直径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病有关(OR=3.103,95%CI:1.495~6.609).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