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脑代谢激活剂可认为就是在各种原因使脑代谢障碍时,能促进脑的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的药物的总称.如ATP及与脑代谢过程相联系的各种酶、辅酶、维生素、中间代谢产物等在实验与临床中都有改善脑代谢异常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脑血管障碍时,与激活脑代谢相反的,还有脑代谢抑制剂,如低温疗法及氯丙嗪,近年来引人注目的是巴比妥类对脑缺氧有保护脑的作用.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疗法,尽管作用机制不相同,但在最终都是致使脑代谢改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脑缺血与脑代谢正常人的脑接受心输出量15%的血液,其氧耗量相当于全身的20%,葡萄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血管性抑郁症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不同药物的治疗疗效.方法 采用自变量表分别对血管性抑郁症组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组60例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诱发因素、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给予百忧解20 mg qm;30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及脑代谢剂,引用HAMD、MMSE与入院时、4周、8周进行评定,并逐一比较.结果 本研究显示血管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相对高,多数有诱因,睡眠障碍明显,焦虑躯体症状多,有较严重的阻滞及自杀倾向,合并一定认知功能障碍,对血管性抑郁症组中30例应用脑代谢剂,血管活性药物及抗抑郁剂,疗效明显优于血管性抑郁症组中单用抗抑郁药物,与非血管性抑郁症组相似.结论 血管性抑郁症采用血管性药物、脑代谢剂联合抗抑郁药物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另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M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原则,为颅内CMs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西京医院、海军总医院显微手术切除的127例颅内CM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7例,男63例、女64例,年龄5~68岁.颅内病灶共139个,其中脑内病灶133个(幕上103个,幕下30个),脑外病灶6个,均位于左侧海绵窦.癫痫是最常见临床症状(58/127),其他症状包括头痛、脑神经功能障碍等.脑内CMs的典型MRI特征为“桑葚”样团块影,而脑外CMs的MRI特征与脑内CMs不同.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5例巨大病变有少部分残留,其余病灶均全切;1例遗留有轻偏瘫,生活可自理;有癫痫症状的58例患者中,4例术后仍需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偶有癫痫发作,其余患者症状消失.结论 脑内CMs是最常见的颅内CMs类型,主要位于幕上,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是首选治疗方法.脑外CMs少见,主要位于海绵窦区,手术和放疗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奥氮平与利培酮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奥氮平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体重增加,利培酮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失眠.结论 奥氮平与利培酮均是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根据患者不同的个体需要分别选择.  相似文献   

5.
AIDS常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障碍.作者选择50例无任何CNS症状的HIV感染阳性者进行运动试验,以便观察早期脑损害及了解病情进展情况.50例均排除机会性脑感染、饮酒及药物等影响  相似文献   

6.
核基因和(或)线粒体基因异常均可导致线粒体病的发生,且具有遗传基因和临床表型的广泛异质性.线粒体病最常见的损害部位是脑、骨骼肌和心肌.此外,还可看到系统性损害如身材矮小、糖尿病、胃肠道症状和肝脏功能衰竭等.不同系统损害的症状组合构成了不同的临床综合征,有时也可见到不同临床表型的叠加.现报道mtDNA G13513A突变导致的多种表型叠加的线粒体脑肌病1例.  相似文献   

7.
自有CT、MRI等检查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以来,神经外科对颅脑外伤后患者行EEG检查较少,但近两年来由于部分轻中型颅脑外伤及伤后处于恢复期、恢复后期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经检查CT、MRI正常,而脑电图异常的病例增多,故引起对脑电图这一脑功能检查法的重视.本组对32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的EEG初步观察,发现年龄愈小,外伤后急性期EEG的异常程度愈大,说明脑皮质功能受损愈严重.损伤部位出现水肿,血肿,脑皮质坏死,囊肿,软化灶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引起脑皮质功能障碍,EEG表现为慢波增多,θ波δ波呈节律发放.外伤后恢复期行EEG检查,有无痫样放电(小尖棘波,高幅慢波),对临床医师使用预防性的抗癫痫药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精神药物与脑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多年来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象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锂盐和抗焦虑药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对减轻或消除许多精神症状已著成效,但是近年人们已愈益注意到这些药物对脑的影响,提出有些药物具有神经毒性或对脑部有着危害。对脑的危害是从不同层次提出来的。一种情况是药物干扰了正常的神经与心理功能,造成脑功能缺欠,而这些情况在既往是当作药物的副作用来考虑的。另一种情况是药物造成脑部的可逆与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9.
脑器质性精神症候群,包括急性与慢性器质性精神病两大类,简介如下:一、急性器质性精神症状急性器质性精神症状,从临床症状而言,近年来Conrad与Huber认为是与症状性精神病即急性外因性反应型相同的.但是外因  相似文献   

10.
药物依赖患者大脑皮层组织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物依赖患者大脑皮层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对24例不同的药物依赖患者中的7例在立体定向手术时取右侧脑额叶脑皮层组织,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脑皮层组织中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突触、髓鞘等出现Galgi器发达、脂褐素沉着、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变性、空泡形成等变化,呈慢性变性、缺氧、坏死等改变.结论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中毒性、缺氧性脑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和探讨血小板蛋白激酶 C(PKC)活性变化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以及扩张血管与血液稀释疗法在防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对 32例因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进行头颅 TCD、 CT、 MRA以及血小板 PKC活性检查 ,同时 ,对患者应用扩张脑血管药物及血液稀释及抗血小板凝集综合治疗。结果 :32例患者中 ,血小板 PKC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 (P<0 .0 5 ) ,2 0例经综合治疗后脑缺血症状完全消失 ,10例患者脑缺血症状不完全消失 ,2例恢复不满意。结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血管痉挛加重和血小板PKC活性异常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血管扩张药物结合血液稀释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胆红素脑病所致脑性瘫痪常见手足徐动症,伴高频失听、智能落后等症状.几年来我们应用药物位点注射的方法对胆红素脑病所致的早期脑损伤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低级别脑胶质瘤是致痫性最强的脑肿瘤类型之一。癫痫作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脑胶质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等均与癫痫发作有关,患者的年龄、癫痫类型、癫痫病程、手术切除范围及抗癫痫药物等也可能影响癫痫发作。此外,癫痫发作与患者的预后和疾病的变化密切相关,充分了解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更好地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癫痫发作、提高生命质量,在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成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癫痫发作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婴儿脑外积水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25例平均年龄8个月的脑外积水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儿行头颅MRI检查后确诊.婴幼儿脑外积水通常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表现为抽搐和头围增大等症状.9例轻症患儿行内科保守治疗后脑外积水明显吸收,另16例患儿中12例行穿刺外引流术后积水消失.4例重症患儿再行蛛网膜下腔-心房分流术后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以MRI或CT为诊断的主要工具.该病多数依靠内科药物并配合高压氧治疗可治愈,部分顽固性患者可行蛛网膜下腔-心房分流术,其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物学机制是PTSD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对深入理解PTSD、寻找客观的诊断标志物以及研发新型PTSD治疗药物十分重要。脑影像、光遗传及化学遗传学技术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进展揭示了脑结构、脑功能以及神经环路改变在PTS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PTSD临床表现复杂、症状组合不同,目前未有一致性结论。因此,本综述尝试根据PTSD诊断的症状分类,从临床影像与基础环路研究两个方面归纳、总结PTSD不同症状的神经环路异常机制,从而为阐明PTSD发病机制、寻找客观生物标志物、筛选全新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观察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背景的初期脑缺血病人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46~63岁.全组随访5~6年.除临床检查以外,进行脑血流图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除在门诊治疗以外,住疗养院治疗23例.特别注意合理地安排劳动和休息制度,给予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的饮食,消除精神紧张和活动过少,戒烟酒.药物疗法包括改善脑血液动力学的药物(氨茶硷等),改善脑代谢的药物,抗动脉硬化药.降压药(氯压定等),催眠剂,精神兴奋剂(鹿茸精等),小剂量抗抑郁剂.电离子透入血管扩张剂,碘,奴夫卡因.按摩,医疗体育,间动电流和正弦电流,电睡眠,游泳,氧浴等.系统地进行  相似文献   

17.
谵妄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谵妄指在广泛性脑功能低下的基础下,出现一过性以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病学症状群。1974年对东京在家痴呆老人182例的调查表明,除痴呆症状外,出现精神症状和问题行为者占痴呆人数的57%,而谵妄发生率最高为24.2%。青壮年人中也可发生谵妄,原因较为复杂。产生谵妄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①脑器质性病变所致,②躯体疾患所致,③药物过量的反应,④依赖性物质的戒断。谵妄的药物治疗 1.改善脑部循环药物:脑功能障碍的基础变化为脑血液循环不良,尤以老人更甚。有人指出多发性梗塞伴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使脑部处于慢性缺氧状态,成为出现谵妄的主要原因,这时使用改  相似文献   

18.
现今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如氧化亚氮、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等在吸入麻醉过程中,皆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或脑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吸入浓度和持续时间,对脑电活动抑制程度不同.吸入麻醉药与不同的静脉麻醉药联合应用,其脑功能受影响的特点也有所差异.此外,正常或疾病状态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或脑组织、脑电活动和血管功能,对各种吸入麻醉药的反应也不相互一致.详细了解临床常用的各种吸入麻醉药对脑功能影响的特点,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对颅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手术和麻醉安全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近期国外相关文献,针对吸入麻醉药对脑电生理活动、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脑组织代谢功能和颅内压影响等手术和麻醉医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症状.50例病人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病人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结果随访时间14~82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62.2%,减轻为8.1%.23例癫痫病人中9例(39.1%)癫痫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病人用药量减少且癫痫症状获完全控制,4例(17.4%)病人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44/54(81.5%).1例病人29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病变明显减小,而再次行X-刀治疗.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2例病人(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改变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一例接受过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治疗巴金森氏病术后4个月死亡的尸检病例,发现肾上腺组织存在基底节,但已经坏死.患者症状改善仅持续2周.患者男性,65岁,患巴金森氏病多年.1984年8月检查发现有震颤,运动迟缓,僵硬及齿轮状强直和后冲步态等症状.服用卡别多巴和左旋多巴及溴隐亭等联合药物治疗,症状反复,效果不佳,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