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张载、程颢、程颐、朱熹、薛碹等宋明理学家为代表,从分析他们的格物论入手,指出其格物穷理思想对法象药理学构建所起的重要影响。宋明理学与法象药理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最终使中医药发展没有走上科学实证的道路。应当正确、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医药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史的研究表明科技活动有中心现象;哲学史的研究也证明哲学发展的高潮有兴衰,且历史上哲学高潮和科学中心的出现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哲学对科技有一个超前期,即“哲学超前期”,这说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考察中国哲学史和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哲学思潮的兴旺和高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诱发作用,最典型的表现有两次: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上的空前繁荣,使秦汉医家在总结医疗经验时,体现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在对一些哲学概念如阴阳、五行等的成功移植后,奠定…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宋明理学的学风和思潮,开启了当时医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对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视,强化了辨证论治的发展道路,理学的有关内容如太极,气化、体用,先天后天等也被吸收为医学理论的要素,但理学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对命门学说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学 ,在其发生、发展与演化的进程当中 ,无时无刻不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启迪 ,因之而产生的独特辨治体系与宏观思维方法 ,使中医学本身蕴育了强大的生命力 ,虽历经数千年而经久不衰。命门学说 ,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衍变及发展也同样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中又以宋明理学的影响为最著。如周敦颐关于宇宙发生论的认识 ,王安石道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张载“动非自外”的内因论 ,王廷相“气有偏盛”的气化说以及方以智火气一元论的物质运动观等 ,均从不同的角度渗透到命门学…  相似文献   

5.
中药毒性观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新马禁用黄连事件 ,日本柴胡剂事件、巫丹事件 ,比利时中药减肥事件 [1]的发生 ,从一个侧面提示研究中药毒性反应的必要性。本文从中药毒性观的历史演变 ,看中药应用的发展。1 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性”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 ,即中药的偏性。认为凡药均有偏性 ,“毒性”即药物的效用 ,“毒药”即为治病中药的总称。《周礼·天官》有“医师掌握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注 :“辟邪安正 ,惟毒乃能。以其能然 ,故谓其毒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推…  相似文献   

6.
中药煎法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煎法对疗效的影响陈利平1杨维杰2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祖国医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83.1中药的煎法,历来十分讲究。一首方剂在临床应用上疗效的好坏,固然主要取决于辩证、立法是否准确,以及组方配伍的法度是否严谨,但是与汤药的煎服法是否得当,亦...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在治学方法上对儒医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产生了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和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等影响,并促使儒医从"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等编写体例,以及诗歌、律赋、笔记实体录、札记、表格、图表、歌诀等文学形式来研究撰写伤寒金匮类著作,推动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及不同学...  相似文献   

8.
中药对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为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对谷氨酸(Glu)递质释放的抑制效应,从而证实其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本实验采用30只大白鼠脑分区片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中药有效成分豆腐果甙、黄芩甙、α-细辛醚、金丝桃甙、熊果酸,青风藤碱等,观察其对由去极化试剂K^ 引起Glu递质释放的抑制效应,并对这种抑制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豆腐果甙、黄芩甙、α-细辛醚、金丝桃甙、熊果酸,对Glu递质释放均有抑制效应,而青风藤则反之。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以儒学为基,参道、援释,无论是其治学之风,亦或是其具体的思想都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清代医家章楠的医著《医门棒喝》出发来论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延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廷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仍处于充实阶段,从晋唐时期对病的研究逐渐转为对证的研究,六经辨证得以进一步深化,脏腑辨证理论初步形成,辨证论治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促进了学术争鸣及学术流派的形成,开创了中医内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激烈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影响都要大于以前。本文在回溯明清两代中医教育状况及特点的同时,认真探析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儒学思想对中医教育的影响,并对当前中医教育进行了自己的思索,希望能为当今中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医学承袭宋金元的基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名医辈出,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进一步丰富和成熟,进入了全面、系统和规范化的总结阶段。其中对于脾胃学说有精辟论述,又各有发挥,促使脾胃学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明清脾胃学的理论及诊治特色论述该时代所具脾胃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对传统中药理论构建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阐述。认为在社会背景方面,药学实践活动已经跃上新台阶,需要有全新理论在更高层次上认知、归纳和解释药学实践及其科学规律;在思想背景方面,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及理论的形成和完善为中药理论的构建形成提供了认知和说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中药研究及其资源开发应注意医药结合疗效优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指导,离开中医临床需要的依托,搞“纯中药”的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中药研究,应当始终注意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并与中医临床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服务于临床的实际需要,提高疗效和水平。从中药研究及其资源开发来看,应当医药结合,找准中药研究的立足点,搞好中药新药研发;将医药结合作为搞好濒危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出发点与归宿。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确保疗效优先,以确保和提高疗效为根本前提,以药效学的有效度作为中药复方研发的基本要求,分离提取及剂型选择应以确保和提高疗效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明至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医外科学的重大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科实践,外科理论,外科学派3个方面阐述明清时期中知外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时期,我国中医外科强调实践,不断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并产生了外科学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学说的理论做了初步探析,论述了伏邪学说萌芽于先泰,初创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的发展过程.并对伏邪学说的现代临床研究做了浅析.结果:伏邪学说可以应用于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肝系疾病、肾系疾病等多个系统的病因病机研究,灵活变通,可以更好指导临床.结论:中医的伏邪学说源于古代而在当代富于强烈的启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