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恶性肉芽肿8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肉芽肿(Malignant Granuloma)是一种进行性肉芽增殖性溃疡性病变。其命名较混乱,我国和英、法国等曾习惯谓恶性肉芽肿;而美国常用致死性中线肉芽肿(Lethal Midline Granuloma LMG);德国文献中则习惯谓坏疽性肉芽肿(Granuloma Gangraenescens);还有其他命名,如恶性网织细胞增  相似文献   

2.
李东云  梁建平 《微创医学》2000,19(4):552-554
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表明,以往称之为"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或"致死性中线肉芽肿"者,实际上只有极少数起源于网状细胞和B淋巴细胞[1],绝大多数是属于T/NK细胞,是以面部中线部位的粘膜坏死为特征,并与EB病毒(EBV)密切相关的一类淋巴瘤.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特点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简称中线恶网)是一种沿面部中线,特别是鼻腔、咽腔发生的进行性坏死性溃疡性病变,预后恶劣,不及时治疗,发展迅速,多短期内死亡。现将我院14例以诊断依据为主作如下探讨,力图说明本病诊断要点与Wegeners肉芽肿(简称WG)的关系及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经活检证实的10例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MMR)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诊断问题进行了探讨。MMR的诊断应根据:(1)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上呼吸道中线坏死或毁坏性损害;(2)局部病灶活检特殊的病理学改变,即在明显的凝固性坏死的组织下有各种不同的炎性细胞浸润,在炎性细胞间见及散在的,或虽成片但互不粘附的异形  相似文献   

5.
鼻腔T/NK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云 《医学文选》2000,19(4):552-554
近年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表明 ,以往称之为“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或“致死性中线肉芽肿”者 ,实际上只有极少数起源于网状细胞和 B淋巴细胞 [1 ] ,绝大多数是属于 T/ NK细胞 ,是以面部中线部位的粘膜坏死为特征 ,并与 EB病毒 (EBV)密切相关的一类淋巴瘤。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 ,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特点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1 病因  近年来应用核酸分子技术研究 EBV与恶性淋巴瘤关系的报道越来越多 ,日本的押味和夫报道 [2 ] 鼻腔的淋巴瘤是一种病毒相关的淋巴…  相似文献   

6.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网状细胞肿瘤性增生疾患,它不同于网状细胞肉瘤及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本病过去曾有多种命名,恶性网状细胞病是1964年3月全国第一次血液学学术会议所命名的,以后国内也有人主张称之为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国外,首先报告本病为Robb—Smith(1938)及Scott(1939),国内,郁知非报告18例(1959),均称之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1972年Liao等则称之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glignant Histiocytosis)。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6例孕5个月的正常人胎胸腺上皮网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可区分出以下各种类型的上皮网状细胞:(1)被膜下上皮网状细胞,(2)皮质上皮网状细胞,(3)皮髓交界区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4)髓质内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从超微结构上的差异表明它们在胸腺的不同部位构成了不同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8.
恶性网状细胞病(Malignant Reticulosis)又名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也称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国内早期报告称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Histiocytic Mydullary Reticulosis)。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已得到确认。国外自1938年首次报道本病以后,至1975年累计报道约为100例。大组报告不多,  相似文献   

9.
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网状内皮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在细胞形态学诊断上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国内郁知非氏和1964年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五类,即(1)异常网状细胞,(2)淋巴样网状细胞,(3)单核样网状细胞,(4)多核巨细胞和(5)吞噬性网状细胞。其他如王棠海氏,曹再英氏对恶网病的辨别和诊断,均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本文将我院7例儿童恶网病的细胞形态特点并探索与临床病程的关系,小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52岁,自诉3个月前下唇正中部长有一疮疹状肿物,无痛.曾自行咬破多次,但结痴后仍复原状.遂于1992年12月10日来我院就诊.查体: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线部长有一肿物,大小约0.scmX0.3cm,暗红色.菜花状,质地中等,无压病,无分泌物及渗液。1诊断:后病2处置:于1992年12月15日行:“下后癌切除术”.术后病理切片诊断为:中线性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3镜检:除坏死性改变之外,在坏死深部有散在或成片的间变的淋巴母细胞,网状细胞浸润,分裂象易见,此外可见多种炎住细胞成份。4讨论:中线性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又称中…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对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简称MMR)的早期诊断尚十分困难,病理形态鉴别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来作出诊断,由此常失去治疗良机。国内曾有杨光华、梅治家等人报告110余例,均系临床病理和放射治疗分析。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一例经尸检证实(A-82013)MMR,其放疗前后局部原发、继发病灶八次病检,行光学、荧光镜并结合临床动态观察分析,认为病灶分级对本病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男,18岁鼻咽部中线恶网,其放疗前后原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我们观察了118例急性白血病(简称急白)骨髓中网状细胞数量及在各类型急性白血病中的差异,探讨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上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18例骨髓涂片均采自我院初诊未经治疗成年急白患者。经瑞氏染色的骨髓片作细胞形态学观察,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按全国白血病分类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并进行网状细胞数观察,在涂片体尾交界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计数1000个有核细胞,且同时计数网状细胞数作为网状细胞检出率(‰)。结果 118例急白骨髓中网状细胞数结果见附表。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80年以来诊治的坏死性肉芽肿和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26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和已行免疫标确诊为中线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6例进行回顾性分批结果32例均表现为中线部位的进行性坏死,溃汤,免疫组化标记显示UCHU1阳性占93.75%。结论及多部位深外活检及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查可明显提高该病早期准确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29例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着重对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进行探讨.病理诊断依据是:1、有显著的坏死.2、炎性浸润及异形淋巴细胞(ALC)浸润,并浸润粘膜上皮及缸管壁.3、ALC 的形态分大、中、小3型,数量随临床分期而变化.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病变组织中 ALC 呈 UCHL_1,LCA 膜阳性反应,而 K、λ、Mac_(387)、Lysozymc 均呈阴性反应,提示是 T 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网状内皮系统肿瘤性疾病。最初被认为是不典型的何杰金氏病。1938年Scott及Robb-Smith根据淋巴结的标本材料,把它从何杰金氏病中分离出来,并提出用网状细胞增殖症(Reticulosis)这个名词来描述所有进行性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的疾病。他们从组织学的观点出发,将网状细胞增殖症分为14型,其中一型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织细胞增殖症(Histi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即恶性网状细胞病。许多学者对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疾病的定名、归类、临床病型及异型细胞的形  相似文献   

16.
1913年Aschoff和Kiyono最早描述了恶性组织细胞病,认为这是一种侵袭性组织细胞病,以恶性组织细胞的系统性增生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1924年最先由Aschoff提出网状内皮系统的概念.1939年Robbsmith等称之为组织细胞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i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HMR),以后又相继称为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iocytic reticulosis),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malignant reticulosis)、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1eukemicreticuloen-dotheliosis)等.  相似文献   

17.
Shangzhong (Ren 17) and Qihai (Ren6) are important acupoints located on theRen Channel (the Front Midline Channel),the former being on the chest and the latterbelow the umbilicus. Since both acupointsregulate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vitalenergy) and replenish primordial qi,Shanzhong (Ren 17) is known as the " upper  相似文献   

18.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又称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网)。1939年 Scott 和Robb-Smith 从“非典型何杰金氏病”中分出本病4例,并收集了文献中的6例,指出本病的特点是“发热、消瘦,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常有黄疸,紫癜”,命各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此后有人以不同的名称报告了一些病例,如自血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恶性白血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前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网状细胞白血病,组织细胞白血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恶性淋巴瘤细胞学的研讨问题可概括为:(1)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是网状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去所讲的淋巴瘤组织细胞型是什么?(2)淋巴细胞转化的特征(以免疫母细胞为其代表)。真正的网状细胞(组织细胞)和转化的淋巴细胞的区别。(3)良性免疫母细胞和恶性免疫母细胞(包括其他淋巴转化细胞)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是网状内皮系统中异常网状细胞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1939年 Scott 等首先叙述本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在国内1957年田鸿生等报道1例关于“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继之郁知非等报告了18例。近年来报道越来越多,其中以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