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IT     
KIT是受体型酪氨酸激酶的一种,其构造与作巨噬细胞生长因子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受体(FMS)、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受体PDGFRA和PDGFRB等结构十分相似。与KIT结合的生长因子是干细胞因子(SCF),与二聚体的SCF结合形成KIT的二聚体,发挥酪氨酸激酶活性。SCF—KIT系统的信号传递可参与各种细胞的分化及生存。  相似文献   

2.
所谓转录因子是通过与基因启动子结合,使RNA聚合酶完成转录过程的因子的总称,分为与TATA盒结合的基本转录因子和与增强子结合的DNA结合性转录因子。通过这些转录因子的作用,基因表达受到了时间、细胞特异性调节。在胰腺胰岛素阳性细胞(β细胞)中发现有许多特异性的DNA结合性转录因子,现已明确其调控的功能。1.肝细胞核因子(HNFs)由于胰腺β细胞中的转录因子的基因异常而导致的糖尿病被称为青年成熟期发病的糖尿病(maturity onsetdiabetesoftheyoung,MODY)。MODY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是年轻人好发的糖尿病,至今已有MODY1…  相似文献   

3.
脂质代谢     
近年来,临床上常见一种以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为基础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内脏脂肪蓄积对脂质代谢有很大影响,因此关于常见于脂肪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的病理生理分析和治疗目标的报道逐渐增多。同时,关于具有与PPAR并行的脂质代谢转录因子机能的肝脏X受体(LXR)等核内受体的报告也多见。另外,对胆  相似文献   

4.
所谓核受体核受体是一种脂溶性配体依赖NTG转录因子,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转录过程,在个体发育中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形态发育、细胞增殖分化、机体稳态维持及高级神经功能控制等。这些核受体与“未定配体的核内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组成结构类似的一个受体家族。  相似文献   

5.
李辉 《日本医学介绍》2005,26(8):382-382
所谓转录因子是通过与基因启动子结合,使RNA聚合酶完成转录过程的因子的总称,分为与TATA盒结合的基本转录因子和与增强子结合的DNA结合性转录因子。通过这些转录因子的作用,基因表达受到了时间、细胞特异性调节。在胰腺胰岛素阳性细胞(β细胞)中发现有许多特异性的DNA结合性转录因子。现已明确其调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天然类视黄醇(retinoid)的末端功能基有3型:醇型、醛型和碳酸型,分别称做视黄醇(retinol)、视黄醛(retinal)和视黄酸(retinoic acid)。视黄醇氧化后经过视黄醛而生成的视黄酸系活性型,在靶细胞内合成并与核内受体结合而制控转录。视黄酸侧链部有4个双键,故可分别  相似文献   

7.
脂质代谢     
近一年 ,临床上鉴定并报道有两种高脂血症致病基因。一是谷甾醇血症 ,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高胆固醇血症。在治疗领域 ,他汀类药物显示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短期预后的改善作用 ,其多方面作用的分子机制也逐渐被阐明。在基础研究中 ,核内转录因子引起的脂质代谢调控机制、胆固醇逆转运系统中AB CA1的作用、CD3 6的功能 ,以及它们与巨噬细胞等的关系 ,都是研究的热点。一、谷甾醇血症致病基因的发现谷甾醇 (sitosterol)血症是于 1 974年由Bhat tacharyya和Connor报告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脂质…  相似文献   

8.
一、胆道病1 .胆结石(1 )形成机制 一般认为 ,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酸池减少和胆汁酸肠肝循环亢进。胆汁酸系在肝内由胆固醇经胆石醇 7α-水解酶(Cyp7a)作用而生成 ,再与甘氨酸或牛磺酸聚合而分泌于胆汁之中 ,并于回肠末端结合为胆汁酸结合蛋白 (IBABP)而行再吸收。最近的重要研究进展是完成了胆汁酸受体鉴定。 Parks等阐明了胆汁酸受体乃属类固醇 -无环类视黄素 -甲状腺激素受体家族的类法尼醇 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胆汁酸与 FXR结合一旦被激活 ,便抑制Cyp7a之转录 ,促进 IBABP之转录而抑制胆汁酸生成并从而促进胆…  相似文献   

9.
1.组织病理像及其分类本病特征性病理组织所见是能看到极少数的2个核、多核或单核的巨细胞(RS细胞或H细胞)伴有反应性浸润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坏死。组织病理分类是基于Rye分类法,但其组织病理分类也在不断完善。Kiel研究组提倡根据生物学特征性将不同的几个病型分为三个亚型,其中最具特征的亚型是肉芽肿亚型,小结节状淋巴细胞优势型。他们认为这种细胞起源于滤泡中心细胞。目前认为这一组织亚型是低度恶性B细胞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在HD病程经过中,见到的NHL的发生。被认  相似文献   

10.
1959年,Taylor、Sehwartz等在恶性贫血者体内发现了内因子抗体(IFA)以来,推断萎缩性胃炎在自体也有自家免疫机制,1962年Irvine、Taylor 等都发现了胃壁细胞抗体(PC-A-parietal cell antibody)之后,胃粘膜萎缩和本抗体之间的关系逐渐得以明瞭。1.内因子抗体(IFA)IFA 既在血清中也在胃液中被证实。IFA有两种,一种是VitB_(12)和内因子结合时阻碍和内因子相结合的抗体是Ⅰ型抗体,另一种是对抗内因子和B_(12)的复合体的抗体是Ⅱ型抗体。前者一般能检出,后者仅在前者浓度高的时候才被检出。其阳性率随方法而异,但在恶性贫  相似文献   

11.
脂质代谢异常症,是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浆脂质成分的异常高值或低值,以及在组织中各种脂质的贮留,如黄色瘤等。调节脂质代谢的脱辅基蛋白、脂蛋白受体和酶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对于由它们的缺陷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脂质代谢异常的病态也有了深入的认识。本文仅就脂质代谢异常的最新进展加以叙述。一胆固醇代谢异常1.脂蛋白代谢与胆固醇关于与来源于饮食的外源性胆固醇和体内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调节有关的重要因子脱辅基蛋白B(ApoB)的多样性以及脂蛋白受  相似文献   

12.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种类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中 ,有肽性拮抗剂 (saralasin等 )和非肽类拮抗剂两种。另外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至少有AT1和AT2两种亚型 ,分别对应着亲和性不同的拮抗剂。临床上使用选择性拮抗AT1的非肽类受体拮抗剂 ,这些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ⅡA)或称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 (ARB)。下文中将非肽类AT1受体拮抗剂都统称为AⅡA。2 AⅡA的构造和药理特性   在日本临床上可以使用的AⅡA有losartan(洛沙坦 ) ,candesartan(坎地沙坦 ) ,valsartan(缬沙坦 )。洛沙坦的血管紧张素拮抗作用主要是由其…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肝炎病人血清肝细胞增殖因子(hHGF)水平同病情轻重相关,即同其他肝病比较,在患病初期就明显升高,死亡病例更甚,疾病康复时可迅速地恢复至正常。急性肝炎病人的急性期也一过性增高。而且有肝功障碍病例肝内HGF 活性增加,HGF 的mRNA 转录也增强。这些事实说明HGF 可能是生理性肝再生因子。HGF 临床应用的适应证一般认为有,肝移植时供体、受体的肝再生,慢性肝炎以及血中hHGF 在1~2ng/ml 的重症肝炎。但是,HGF 血中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1994年克隆得到的具有很强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造血因子。随后的研究表明TPO具有非常多样化的功能。针对基因重组型TPO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之中。1·结构和生物活性TPO是由3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糖蛋白。由活性结构域位于N-末端侧区和非活性结构域C-末端侧区组成;在N-末端一侧有与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与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具有高度同源性(homolog)。基因重组型PEG-rHuMGDF是在N-末端侧163个氨基酸上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得到的。TPO主要作用于巨核细胞系前体细胞,具有促…  相似文献   

15.
在重症肝炎病人血清中发现的人肝细胞增殖因子(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HGF)就是当初提纯的人肝细胞增殖因子(HGF)。从大白鼠血小板或家兔血清中也提纯出有类似生化学性状的 HGF,经 cDNA 克隆或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证实这些因子均属于同一 HGF 族。一、hHGF 的性质和构造从重症肝炎病人血清提纯 hHGF 用 SDS-PAGE分析,证实其分子量约为9万,是由分子量6万的重链和分子量3万的轻链,经双硫键结合而形成的异二聚体。因为对原代培养的大白鼠肝细胞的 DNA 合成,它同适当浓度的胰岛素或上皮生长因子(EGF)有相加或相乘的促进活性,所以认为它们是通过不同受体起作用的。迄今为止,有关 HGF 的受体研究甚少,最近有二个重要的报告,①c-met 癌基因表达产物可能就是 HGF 的受体;②肝素结合性 HGF 能促进细胞膜上的145kd 蛋白质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16.
一、NK4之结构作者研究组于近年内完成了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的表达、分离和克隆研究。HGF是由 69k Da之 α链和 34 k Da之 β链构成的异二聚体。α链之 N末端继发夹结构域更有 4个称做Kringle结构域之特征性结构。Kringle结构当初本系发现于同血凝和纤溶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HGF与具 5个 Kringle结构域之纤溶酶原在一次结构上有 38%的同源性。HGF信号传导受体为 c- Met受体酪氨酸激酶 ,而其在分子内同 c- Met/ HGF受体之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为 N末端发夹结构域及邻接之 1或 2个 Kringle结构域 (即 NK1…  相似文献   

17.
萎缩性胃炎与免疫异常谷内昭等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血清壁细胞抗体的靶抗原之一为H+、K+-ATP酶,特别是α亚单位催化位点为其主要靶位,其与本病病理生理的关联性亟受瞩目。一、内因子抗体内因子抗体(IFA)本为恶性贫血的特异性诊断标志,有阻碍其与VB12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一、维甲酸类的功能表达机制 天然维甲酸类(retinoid)有视黄醇(retin01)(醇型)和视黄酸(retinoic acid)(碳酸型)等,前者为血中所输送的分子种系,而后者乃视黄醇在靶细胞内被氧化所形成的活性型。从视黄酸与核内受体结合而抑制转录看来,它被认作为相当于类固醇激素的生理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9.
一、脑内奖赏系统与依赖近年的有关脑内奖赏系统 (intracranial re-ward system,IRS)研究发现 ,发端于中脑腹侧被盖区 ,经过伏隔核投射于额前区的中脑皮质边缘系统多巴胺径路乃为 IRS中心。有关这一问题 ,已为酒精、吗啡、苯异丙胺等多数依赖性药物可使该部多巴胺浓度上升 ,或多巴胺受体拮抗药可影响药物奖赏效应之表达等大量报道所阐明。例如 ,酒精可使伏隔核的细胞外多巴胺水平提升 ,另又依多巴胺受体之对腺苷酸环化酶(AC)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分为 D1型 (D1、D5 )与D2型 (D2、D3、D4)效应 ,唯 D1、D2敲除小鼠的酒精摄量不大。吗啡也能…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细胞系肿瘤和免疫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淋巴细胞系肿瘤检测的免疫基因1.Ig 基因Ig 基因由重链(IgH)和轻链(IgL)构成。它们分别在 B 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最终形成 Ig 基因。重链基因又由编码 Ig 分子可变区 V 基因、D 基因、J 基因和编码恒定区的 C 基因(μ、δ、γ、ε、α)构成。在B 细胞分化的初期阶段,重链可变区基因开始重组,最早是 DJ 结合,接着 V-DJ 结合。轻链基因由 V、J 基因组成,在重链基因重组后不久开始重组,分化阶段稍迟。然后这些重组基因作为有效基因进行转录和翻译。从前体 B 细胞分化为成熟的 B 细胞。成熟 B 细胞阶段可发生类转换,使 Ig 重链恒定区发生变化。它是通过转录后由 RNA 剪接或恒定区(C 区)基因脱失产生的。基因脱失是丢掉 cδ基因后的各类 C 区基因与前面的转换基因间的结合(S-S 重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