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全大补汤是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制剂,临床上常作为癌化疗及放疗的辅助药物。动物实验发现,十全大补汤能促进补体 C_2活化及生成肿瘤坏死因子。作者观察 Ehrlich 癌移植鼠摄入十全大补汤后对其生存率影响,并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观察十全大补汤对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的影响。Ehrlich 将腹水癌细胞5×10~6细胞/小鼠移植于DDY 小鼠腹腔内,同时十全大补汤500mg/kg/日加0.3ml 生理盐水经胃管投与1次/日,共20天,观察生存期。收集健康者外周血按 Ficoll-Conray 柱状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应用放免法测定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IL-2。  相似文献   

2.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一个人体内有数十兆个细胞,其中约1/3的细胞有变成癌细胞的可能性。癌细胞由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机理是正常体细胞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化。一个细胞中有数以万计的基因,其中可能有数十个是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这些基因大多数结构和产生蛋白质的结构机能都已搞清,包括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参与信息传递的因子,蛋白磷酸化酶、DNA 信息翻译、参与复制 DNA 的蛋白质,甚至细胞分裂的调整等。由于这些基因的变化,使致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灭活。这些基因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放大、基因缺损等。大多数人类的癌中,这样的基因变化合并发生。在结肠癌、肺癌等,正常细胞中有十个左右的基因发生变化,最早转变成恶性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3.
中药制剂可减轻许多抗癌剂的副作用,增强抗肿瘤活性。目前日本已开展对一部分抗癌剂和中药制剂并用的疗法。对接种P—338白血病细胞的荷癌动物,用自力霉素C(MMC)与中药并用,结果发现116个处方中十全大补汤对增强抗肿瘤活性和减轻副作用效果最佳。首先在一组BDF_1小鼠的腹腔内移植P—338白血  相似文献   

4.
关于恶性肿瘤细胞的本质现在在认识上未见得达到一定的深度。作者等认为,正常细胞在异常环境下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多数正常细胞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细胞(deviated cell),从中就可发生癌细胞。亦即可把癌细胞看作是一种正常细胞的变异株。同时,这种癌细胞在反复增殖过程中和正常细胞一样它本身也发生种种变异。作为癌细胞特征的细胞多形性(polymorphism)被认为是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变异结果所产生的。作者等将如此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十全大补汤对抗癌剂的骨髓抑制的疗效1.对象及方法研究以川崎医科大学呼吸内科住院的10名肺癌患者为对象,男性9名,女性1名,平均年龄59.l岁。组织学:腺癌4名,小细胞癌3名,大细胞癌3名。临床分期:Ⅲb期3名,Ⅳ期7名。应用抗癌剂的方法为第1天给予C...  相似文献   

6.
正常胃组织为无雌激素标记的器官,当发生胃癌时,进行雌激素受体(ER)细胞组织化学研究对了解胃癌组织发生增殖、进展与激素环境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研究了胃切除术后的原发性胃癌140例病理标本。按PAP 法进行ER 染色。ER 染色标准为在癌细胞总数中ER 阳性癌细胞占50%以上为ER(+),50~10%为ER(±),10%以下为ER(-)。结果显示:(1)胃癌细胞ER 染色性与乳癌细胞比较,胃癌细胞胞核较少,因此,核受体数目亦较  相似文献   

7.
理化研究所生命科学筑波研究中心,从人体细胞发现了能抑制癌变的肿瘤抑制基因,通过实验确认了该基因正常工作,从高等细胞(人体细胞)发现抑癌基因,并确认其功能在世界上还是首次。该中心的井川洋二主任研究员认为这个基因虽不能直接用来治疗癌证,但对于了解正常细胞如何癌变之谜,是一个重要因素。此次发现抑癌的基因,是利用了肿瘤细胞同正常细胞融合后肿瘤细胞转为正常细胞这一现象。方法是:首先在即将致癌的小鼠成纤维母细胞中加入致癌基因之一的ras基因,使之癌变,再在这个细胞中用磷酸钙法加入从人的正常细胞(人成纤维  相似文献   

8.
癌变过程中有生长因子参与。癌细胞自身产生生长因子,并存在受体应答的自体分泌(autocrine)机构。目前发现,人类肿瘤细胞存在以上皮生长因子(EGF)和变异生长因子(TGF)为主的各种物质。但这些物质并非癌细胞所特有。1.上皮生长因子(EGF) EGF 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6045。有促进上皮细胞、间叶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人体 EGF(β-尿抑胃素)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胃肠粘膜上皮增殖。人体分泌 EGF 的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EGF 主要存在于血(血小板)、尿、唾液、胰腺、脊髓液和母乳中。  相似文献   

9.
由于应用了遗传工程技术,关于癌的发病机制正在分子水平,特别是在癌的基因上取得惊人的进展。所谓癌遗传因子是指“某种基因形成固有蛋白,由于这种蛋白的作用,使细胞癌变并维持癌的性质者”(根据57年癌学会总会专题讨论会上东大医科研、丰岛久真男提出的定义)。就是说致癌基因不但能引起细胞癌变,而且与其后维持癌细胞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常妊娠分娩后大部分绒毛滋养细胞排出体外,仅有一小部分残留于体内,这些未恶变的残留细胞通过免疫排斥或其他原因,不久即在体内完全消失,而葡萄胎与正常妊娠的滋养细胞不同,常由于免疫选择的机制,滋养细胞免受排斥,容易残留于宿主体内。因此葡萄胎后发生癌变的机会较正常产后多。如果能使葡萄胎后易发生癌变的母细胞(即滋养细胞)不遗留于体内,则可预防绒癌的发生。葡萄胎后绒癌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为3~5%,如Bagshawe等报道280例中有2例(0.7%),Brewer报道161例中13例(8.1%),其后该氏对502例应用放射免疫测定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     
一、癌细胞的寿命与癌变 目前为止的多数癌症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细胞分裂不停止的细胞周期方面。但在癌细胞分裂不止的细胞周期基础上,细胞不死亡的步骤是必须的,近年来其机制正逐渐阐明。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泌尿科折笠精一教授和工学部化工科铃木睦教授等人的研究小组利用癌细胞比正常细胞不耐热这一特点,研究成功消灭癌细胞的新的“温热疗法”,即用电磁铁及金属针在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只将癌细胞加热达到杀灭的新疗法。迄今的“温热疗法”,是以温水或超短波,加热于癌组织,但其作用不是达不到体内深部的病灶,就是对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有副作用,这一新疗法克服了这些缺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人的正常细胞比较,癌细胞极不耐热,这  相似文献   

13.
据朝日新闻7月1日报道:京大外科教室肿瘤免疫组将癌患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提高其抗癌能力后,再注入到癌患者癌灶中治疗癌症,取得良好效果。大垣和久、菅典道小组从癌患者血液中取出T细胞,用癌细胞抽出液(可溶性抗原)及T细胞增殖因子(TCGF)加以培养,既提高了抗癌力,又可以大量增殖。把这些T细胞注入10名复发癌、晚期癌患者病灶中,一个63岁女性甲状腺癌患者,一个月注射5次,肿瘤由5cm缩小到3cm;6例腹水减少,细胞学检查癌细胞减少;10例局部进行性癌患者,并用手术疗法,一年后没有复发的。用小白鼠试验,局部注入39天后,9只中有5只癌肿消失。大垣医师认为:“对癌细胞多,有多处转移者,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此时本法同手术并用可能对预防癌症复发有相当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最近,日本京都府立医大第一外科的高桥俊雄教授、北村和也医师等人研究出一种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这就是通过制造仅与大肠癌编胞选择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并使该抗体连接抗癌剂用来治疗癌症。他们首先将大肠癌发病后转移到肝脏的一位56岁男性患者的转移癌细胞植入鼠体内,使之产生分泌相应抗体的淋巴细胞;然后让增殖良好的骨髓细胞与此淋巴细胞融合,制成仅与癌细胞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A7”。“A7”对大肠癌细胞有很强的结合力,但几乎不与正常细胞结合。利用这一位质,将抗癌剂与此抗体连接研制出抗癌新药。接着,他们将此药投放于(?)  相似文献   

15.
人体癌组织的基质分解酶癌组织是由癌细胞和机体对癌细胞产生的种种反应而组成。已明确基质分解酶、因子都是在机体反应中逐渐产生的。其生物学意义,不仅只用于阐明癌细胞实验,而对肿瘤生物学也是重要课题。在癌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基质分解酶群起着重要作用。其代表...  相似文献   

16.
动态与消息     
血液中连结细胞的新型蛋白质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农学部藤本大三郎教授从血液中发现了具有连结细胞,起“粘合剂”作用的新型蛋白质。新物质多存于动脉中,很可能成为动脉硬化的诱因。已知迄今被发现的具有“粘合剂”作用的蛋白质对癌的转移有重要作用。根据这一事实,藤本教授说:“新物质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癌细胞转移机制的说明和开发防止癌细胞转移的药物”。新发现的蛋白质具有将细胞间物质的弹性硬蛋白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改变饮食中的必需氨基酸量可以调节细胞生长率,因此在50~60年代,Elvehjem和Harper等提出用氨基酸不平衡(amino acid imbalance,AAI)疗法控制癌症。饮食中氨基酸的量和组成改变,确实对很多恶性肿瘤细胞的发生、增殖、转移和复发有很大影响,但是,AAI不仅对癌细胞而且对正常细胞的代谢有严重影响,因而难以用于临床。作者企图研究一种对宿主影响轻微,而对肿癌有选择性作用的AAI疗法。  相似文献   

18.
筑波大学医学伦理特别委员会肯定了在癌变部位注入叶绿素(chlorophyll)可以得知癌转移的情况,并根据这种划时代的癌转移识别法进行手术治疗。这种方法是在术前把叶绿素注入癌变病灶粘膜处,从通过淋巴液叶绿素的扩散来识别癌转移的状态。因为  相似文献   

19.
最尖端的科研成果,在癌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即将取得成果。1987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第46届日本癌症学会总会上,相继介绍了运用分子、细胞水平的免疫学新疗法;为了克服以往化学疗法的副作用,应用了生物工程学;NMR(核磁共振)、激光等诊断技术也将用于临床。一、新免疫疗法的出现一位74岁女患1983年做了乳腺癌手术后再次复发,并转移到肺和肝,伴有晚期癌症所特有的腹膜炎症状。使用新疗法,癌症的阴影消失而痊愈。这是高知医大藤本重义教授开发的CTL(癌细胞障碍性淋巴细胞)疗法的结果。即每隔10天给患者静脉注射50万个杀伤T 细胞,但机体内还有一种抑制性T 细胞,干扰杀伤T 细胞过分增殖。CTL 疗法是把具有选择性地杀伤抑制性T 细胞的抗癌剂注射给患者后再注射杀伤T 细胞的一种治癌方法。CTL 疗法是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淋巴细胞与患者的癌细胞相混合后于体外培养。其特点是选择性地增  相似文献   

20.
金泽大癌研究所的小组研制出高准确率预测胃癌手术后向肝脏等处转移、复发的新的早期诊断法。他们用癌细胞衍巴的特殊蛋白质于复发时增加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