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研究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及DSA特点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17例经DSA检查确诊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共9例(52.9%);脑出血表现6例(35.3%);非典型血管病(头晕)2例(11.8%);DSA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病变,烟雾状血管网及侧支循环建立。结论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对于青壮年血压不高,反复出现脑梗死、脑出血,应考虑烟雾病的可能,及早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对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对其进行DSA介入检查及治疗中介入DSA术,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经过DSA检查后发现15例血管正常;41例患者血管异常,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动脉闭塞5例,脑动脉畸形6例,大脑动脉狭窄28例。对41例血管异常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患者16例,血管部分再通的患者23例,血管未通的患者2例。患者病变较治疗前改善情况显著,病区的面积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6.1±10.6)%,(12.8±5.3)%;直径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3.1±11.5)%,(12.1±4.3)%;病变长度治疗前后分别为(7.6±2.3)mm,(11.1±2.2)mm;最小直径治疗前后分别为(0.8±0.3)mm,(2.4±0.8)mm;各个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对治疗提供了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A结果分析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至2009年收治的5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全部病例的造影表现。结果5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患者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DSA检查总的阳性率为16.95%。结论脑血管造影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与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方法对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及B超观察及对比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DSA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69例(检出率86.67%),受累动脉132支,颈动脉狭窄伴斑块75支,颅内动脉狭窄32支,其他颅外动脉狭窄25支,颈动脉狭窄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不同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狭窄1级52支,2级41支,3级26支,4级13支。B超检出颈动脉狭窄(斑块)61例(检出率76.7%),CCA16例,BIF35例,ICA20例,管腔确定为管腔狭窄23例,管腔明显狭窄30例,血管完全闭塞8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利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比B超具有检查广泛性、确切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DSA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64例进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观察DSA诊断结果,分析介入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患有脑血管和头颈部大血管病变76例,病变血管84支。64例行支架成形术患者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8例出现心率变缓等不良反应。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DSA介入诊断,可为介入治疗提高评估依据。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介入治疗手段,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梗死早期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骆珉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148-215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提出护理观察要点.方法 40例脑梗死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行脑血管造影后,用尿激酶行溶栓治疗.进行溶栓前、溶栓后7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MHSS),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溶栓前评分(7.35±5.08)分,溶栓后评分(2.825±3.80)分,溶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溶栓疗法是治愈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溶栓后病情监测、并发症预防处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动脉溶栓有待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早期诊断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价值。方法8例经增强CT诊断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放置支架,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采取溶栓、取栓、扩血管及支架植入,术后常规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比较DSA治疗前后腹痛、血管再通情况。结果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放置支架后血管再通,腹痛消失,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溶栓、取栓及扩血管治疗后腹痛缓解、血管再通,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溶栓后放置支架。3例转外科手术。随访半年以上,5例DSA治疗后血管再通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强CT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首选方法, DSA是诊断和治疗部分早期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禹辉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114-1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方法搜集整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300例经TCD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参照CT、MRI、DSA检查结果,总结、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结果 300例中男性176例,女性124例;高血压患者201例,高血脂者84例,血糖升高者52例;狭窄血管共415条,116例诊断为脑梗死。结论脑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临床实践中,应重视两者间相关性,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年6月本科收治的2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发病特点是多无明显诱因在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男性多发,患者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多数患者有脑血管病易患因素。(2)临床表现多样,以意识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病情重;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显示有2处及以上病灶。(3)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发病时出现基底动脉尖血管单侧或双侧2个及以上部位损害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24h后头颅CT或MRI检查示基底动脉尖供血区出现2个及以上病灶。(4)治疗原则与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同,但患者预后差,本组治愈5例(22.7%)、有效9例(40.9%)、恶化6例(27.3%)、死亡2例(9.1%)。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病情重,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治疗原则与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同,但其致残致死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血管造影(DSA)对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差异性。方法收集10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行TCD和DSA检查。结果共检查血管1826条,以DSA为标准,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度是85.8%,特异度是96.9%,假阳性是8.0%,假阴性是3.1%。结论 TCD对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筛选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曦  陈安强 《贵州医药》2010,34(1):32-3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DSA证实约80%存在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若及早诊断颅内外血管病变,适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或脑卒中的再发。目前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05—2009—08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类型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影像分析,判定责任血管,分析侧支代偿是否存在及其代偿类型,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侧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结果所有患者病变累及血管共47支,其中锁骨下动脉14支(29.8%),颈内动脉13支(27.7%),大脑中动脉7支(14.9%),颈总动脉2支(4.3%),颈外动脉1支(2.1%),大脑前动脉2支(4.3%),大脑后动脉1支(2.1%),基底动脉4支(8.5%),椎动脉3支(6.4%)。经W illis环开放代偿14例,软脑膜动脉吻合代偿14例,颈内-颈外动脉代偿4例,颈外-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肌间支吻合代偿1例,颅底异常血管网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11例,未见明确侧支代偿1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颅内可形成多种类型的侧支循环,部分病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侧支代偿共同向缺血区供血;临床症状与侧支循环建立速度、类型、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侧支循环的存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及预后意义深远,存在双面性,应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蒋颖 《中国当代医药》2013,(15):94-94,96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35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行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探讨MR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RA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病变检出率比DSA组高.结论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率较高,尤其是对比大面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TCD与DSA对50例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TCD对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D仪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再行DS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与DSA的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通过TCD与DSA比较,极大提高了TCD对颅内缺血性病变检测的准确性,TCD检查是一种无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用于DSA检查前的筛选。  相似文献   

15.
溶栓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开创了新的局面,但溶栓不可能逆转已经梗死的病灶,其目的是挽救存在于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时间窗”定于3 h(静脉溶栓)或6 h(动脉溶栓),溶栓治疗每延迟20~30 min,疗效就会降低10%。因此及时溶栓在缺血性卒中中显得尤为重要。院内缺血性卒中是指非卒中原因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理论上可以实现快速诊断和及时溶栓治疗,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对46例院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诊疗延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时间窗内尽早实施溶栓,疗效较好,而其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较为普遍~([1])。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中风病人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溶栓前后按照卒中病人神经病学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并进行血管影像学评价。结果:15例病人中有9例缺血后完全再灌注(占60%),3例缺血后部分再灌注(占20%),治疗后病人神经病学缺损评分显著下降,总有效率80%,显效率66.7%,结论: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蒙泽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41-242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昔单抗与溶栓疗法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昔单抗和溶栓疗法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阿昔单抗和溶栓疗法联合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溶栓疗法组。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昔单抗与溶栓疗法联合应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TIA)患者的重要作用。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54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用美国飞利浦PHILIPS彩超iu22对所有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54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管内中膜增厚412例(16.0%)、低回声斑块612例(24.06%)、强回声斑块507例(19.93%)、混合回声斑块1013例(39.8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虹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17-4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CVST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15例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早期诊断,有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死亡其余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头颅CT、MR/、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地抗凝治疗,并纠正病因、控制症状等治疗,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