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高脂饲料加果糖水喂养建立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观察颈动脉窦电刺激(carotid baroreceptor stimulation,CBS)对大鼠心脏脂代谢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只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即正常对照组(C-sham组)、代谢综合征对照组(MetS-sham组)、正常CBS组(C-CBS组)、代谢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LuX-Valve经导管三尖瓣置换(TTVR)系统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3例因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行TTVR患者,其中男性18例,年龄(65.8±9.6)岁,超声心动图提示TR瞬时反流量为(67.8±50.3)ml。所有患者在Lux-Valve置入前后利用6F猪尾巴导管分别测量有创右心房、右心室以及肺动脉压力。结果 Lux-Valve置入前后右心房峰压分别为(22.5±8.4)mmHg及(20.2±7.4)mmHg(P<0.001),右心房谷压分别为(12.5±5.6)mmHg及(13.8±5.4)mmHg(P<0.05),右心房压差分别为(10.0±5.8)mmHg及(6.4±3.9)mmHg(P<0.0001)。相比于置入前,置入后右心房峰压及压差均显著下降,相反,右心房谷压显著上升。置入前后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压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Lux-Valve置入后在消除TR的同时可显著改善右心房压,但对肺动脉压无明显影响,右心血流动力学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估新型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NYHA心功能III~IV级外科高危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使用LuX-Valve装置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期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均成功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无术中或术后72 h内死亡;除4例因器械位置异常行体外循环手术外,余32例(88.9%)手术成功。无住院死亡,2例病重出院。随访350(196,386)d期间,3例(8.3%)死亡。至末次随访时,66.7%(22/33)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72.7%(24/33)三尖瓣反流量少量及以下,右心房、室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分别为(115.58±67.74)ml vs.(161.08±95.50)ml,(118.76±50.45)ml vs.(136.65±55.44)ml,P均<0.05],但右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是术后不良事件的独立危... 相似文献
5.
三尖瓣反流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发病率高,治疗棘手,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为外科开胸手术禁忌或高危的三尖瓣反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相比于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经导管三尖瓣置换适用人群更广,能更有效地降低反流量,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初步显示第一代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与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手术后不良事件相关的重要术前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阜外医院收治的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重度三尖瓣反流拟接受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采集术前、出院前及随访期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 共入选36例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男5例,女31例,年龄(65.4±7.8)岁。所有患者均具有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III级23例,IV级1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重度反流,右心房、室扩大,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室面积变化分数及射血分数正常,肺动脉收缩压(36.7±10.6)mmHg。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0.3~19.9个月)。随访期间共3例(8.3%)患者死亡。术后3例患者早期出现心功能及肝肾功能不全,2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4例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免于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生存的患者共27例(7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混杂因素后,术前反映右心房、室大小的超声指标、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为手术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接受经导管三... 相似文献
7.
代谢综合征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心室重构、心功能变化和30 d心性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按NCEP-ATPⅢ标准将113例AMI患者分为MS组(53例)和非MS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左心室重构、心功能和30 d心性病死率。结果:MS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非MS组明显增加(P<0.05,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非MS组明显减少(P<0.05)。30 d心性病死率,非MS组为1.7%,MS组为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有MS的AMI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损害更明显,30 d心性死亡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AMI患者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金磊赛强),300~6μg/d皮下注射,连用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57毫升,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IRA)通道,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并将分离的PBSC经PBSC经over the 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术前、术后6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动能及局部心肌节段运动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病例13例显示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D)分别为0.44、0.60,(P=0.008);移植前后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ISM)分别为1.23、1.11,(P=0.100);移植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分别为52.42、52.00,(P=0.591)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能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心脏在体心功能和离体心肌储备功能测定,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I组和G-CSF组(每组12只),MI组和G-CSF组采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作MI模型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G-CSF连续5 d。给药后第7天,球后静脉采血,测定EPCs的数目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第4周时,进行在体心功能和离体心肌储备功能的测定,对MI大鼠的心功能进行全面评价。结果 G-CSF可增加外周血中EPCs的数目,提高血浆中VEGF的浓度。同时在体心功能和离体心肌储备功能测定的结果显示,MI大鼠的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G-CSF能够促进心梗大鼠EPCs的动员,增强VEGF的释放,改善MI大鼠的心功能。因此,G-CSF用于EPCs动员治疗AMI在临床上是有应用前景的。 相似文献
10.
张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21,19(11)
目的 分析单中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临床效果,总结相关经验,以提高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治疗的信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在本中心行TAVR治疗的6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超声心动图、手术成功率、死亡率等,并观察随访期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全组患者均使用自膨胀式瓣膜,均经股动脉途径。患者平均年龄(76.1±2.7)岁,其中男性38例,胸外科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平均分数(9.7±5.6)。60例患者应用一个瓣膜,1例患者采用“瓣中瓣”技术应用第2个瓣膜。术中无患者死亡,无中转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ery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术中预扩张球囊平均大小(19.5±2.2) mm,瓣膜植入平均深度为瓣环下(4.2±3.1)mm;术后轻中度瓣周漏2例,中度瓣膜返流1例,脑卒中发生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2例,术后早期因脑卒中死亡1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前、术后平均跨主动脉瓣压(mean pressure gradient,MPG)分别为(68.7±20.3)mmHg和(8.1±3.6)mmHg(P<0.05),术前、术后瓣口流速分别为(4.8±0.4)m/s和(1.2±0.3)m/s (P<0.05)。随访3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无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TAVR对我国重度AS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操作流程的优化,对危险因素的干预,TAVR将会是中高风险AS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Mitsunobu Kitamura MD Neil P. Fam MD Daniel Braun MD Tobias Ruf MD Atsushi Sugiura MD Akhil Narang MD Kim A. Connelly MD Edwin Ho MD Michael Nabauer MD Jörg Hausleiter MD Marcel Weber MD Georg Nickenig MD Charles J. Davidson MD Holger Thiele MD Ralph Stephan von Bardeleben MD Philipp Lurz MD PhD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21,97(6):1281-1289
13.
14.
目的: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动物实验方法,确定适合于TAVR的实验动物模型及主动脉根部造影的最佳投照体位。方法:选用健康绵羊15只(体质量40~45 kg),于颈中、下1/3处到胸骨上窝区间,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血管超声分别测量绵羊主动脉瓣环直径和颈总动脉直径。分离绵羊颈总动脉,于直视下测量其直径。穿刺颈总动脉,送入猪尾巴导管,行左心室造影,确定主动脉根部最佳投照体位并进行影像学分析。行颈总动脉横切口,依次置入20F和24F介入式大动脉支架(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鞘,观察能否顺利通过。分别在置入前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EOA)、返流百分比、心率,经心导管测量主动脉收缩压(aortic systolic pressure,ASP)、主动脉舒张压(diastolic aorticpressure,DAP)、平均主动脉压(mean aortic pressure,MAP)、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结果:用超声心动图测得收缩期主动脉瓣环直径为(24.98±2.41)mm,舒张期主动脉瓣环直径为(19.82±2.14)mm。用血管超声测得颈中、下1/3处颈总动脉直径为(5.61±0.50)mm,颈总动脉胸廓入口处直径为(9.16±0.84)mm。解剖直视下测得的颈中、下1/3处颈总动脉直径为(5.90±0.64)mm。15只绵羊均可经颈总动脉成功置入20F输送鞘,13只绵羊可成功置入24F输送鞘。造影结果显示,右前斜位2.5°±3°、头足位7.1°±6°,可清楚显示绵羊左、右冠脉的开口及主动脉根部的解剖形态。术后存活绵羊(14只)主动脉瓣的EOA、返流百分比、心率、ASP、DAP、MAP、LVSP、LVEDP与术前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绵羊颈总动脉可建立逆行TAVR实验模型,右前斜位2.5°±3°、头足位7.1°±6°,可获得良好的主动脉根部影像,满足应用介入瓣膜输送系统进行TAVR动物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16.
Yoav Granot MD Ilan Merdler MD Ariel Finkelstein MD Yaron Arbel MD Shmuel Banai MD Yan Topilsky MD Lorin Arie Scwartz MD Amit Segev MD Israel Barbash MD Paul Fefer MD Haim Danenberg MD Mony Shuvy MD Gidon Perlman MD Ran Kornowski MD Yaron Shapira MD Katia Orvin MD Arie Steinvil MD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21,98(5):E758-E767
17.
Francisco José Romeo MD Juan Guido Chiabrando MD Ignacio Miguel Seropian MD Juan Valle Raleigh MD Horacio Medina de Chazal MD Cristian Maximiliano Garmendia MD Maximiliano Smietniansky MD Mariela Cal MD Carla Romina Agatiello MD Daniel Horacio Berrocal MD PhD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21,98(6):E889-E896
18.
19.
Gursoy M Hatemi AC 《Heart (British Cardiac Society)》2012,98(15):1181; author reply 1181-1181; author reply 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