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包膜和病理分级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HCC患者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态增强扫描,并通过工作站获取血管重建图像;将全部病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信息(CT检查显示的癌灶大小及其位置和包膜、非肝动脉供血的血管情况及肿瘤病理分级等)与手术证实的非肝动脉形成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组121个癌灶中,手术证实24个癌灶有28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发生率为19.8%;CT发现27个癌灶中有30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CT检查显示肿瘤非肝动脉供血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率分别为96.0%、96.9%和96.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其位置与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密切相关(P〈0.05),肿瘤包膜完整与否和肿瘤病理分级与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无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血管重建可较准确地显示HCC的非肝动脉供血血管;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影像学信息是判断肿瘤有无非肝动脉供血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一例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治疗方法,并对该病变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研究。结果该例患者病史清楚,临床症状及体征典型,原发肿瘤及转移病变明显,经彩色超声、CT、肝穿、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骨扫描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经相关治疗后随访2年病情无进展。结论颈动脉体瘤(CBP)也称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来源于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的化学感受器,内含大量类似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细胞,女性多见,少数肿瘤为恶性,可发生远处转移。该病发病率较低,好发于30~40岁人群,恶变率为5%.10%,临床极为罕见。部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肿瘤部位及形态,彩色超声、螺旋CT、MRI及颈动脉血管造影(DSA)在检查中各有特点。DSA检查对CBP的确诊率最高达100%。CBP临床极少见,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手术切除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副神经节瘤,又名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而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则更属罕见,李树玲报告1例位于劲动脉体。本文报告1例功能性纵隔副神经节瘤,并结合文献略加讨论。病例患者男性,39岁,1980年因全身不适,乏力3月,进食梗阻感1月而入院。胸片及纵隔断层示左上纵隔实性阴影,剖胸探查见左上纵隔肿物5×6×7cm,位于主动脉旁,质软,包膜完整,血供丰富,予“完整”切除。病理报告化学感受器瘤。术  相似文献   

4.
Chen G  Xu B  Xia T  Liu XS  Liu ZG  Huang XL  Cao ZT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3):237-24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肠腔充气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对206例临床可疑大肠癌患者经肛管肠腔充气后行全腹快速容积扫描,轴位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分别行MPR、SSD、Raysum、MIP及CTVE成像.将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并与超声(US)、肠镜(CC)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大肠癌192例,MSCT检出189例.MSCT对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4%、92.8%及98.1%,对肿瘤的大体分型符合率为98.4%.MSCT对大肠癌的定性诊断能力高于US和CC.结论 MSCT肠腔充气扫描安全、快速,综合运用二维及三维成像技术对肿瘤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特征、血供来源、肠周淋巴结等细节征象,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血供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CT特点,结合CT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肿瘤血供的研究。CT扫描采用快速薄层扫描,螺距15:16,层距、层厚均1mm,原始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成像(CTA)。[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3cm,小肠及其它间质瘤平均直径约4.5cm。大多数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CT增强的强化值平均增加33Hu。CTA对肿瘤血供显示率为72.41%,胃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胃左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小肠间质瘤血供基本上来自肠系膜上及下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CTA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来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螺旋CT与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小肠间质瘤的CT扫描与MPR、STS-MIP重建表现。结果24例患者中,23例间质瘤单发于小肠,1例伴胃肠道多发;其中良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7例。肿瘤大小约2.5~12cm。主要发生部位:空肠12例,回肠10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间质瘤的主要影像特征:(1)肿块位于肠腔外15例,肠腔内或呈肠壁增厚7例,见腔内龛影形成2例。(2)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19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5例。(3)肿块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欠均匀7例,内有地图样改变5例。(4)动态增强扫描强化较均匀19例,其中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明显强化1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呈快进快出模式5例。(5)肿块边界不清,邻近结构侵袭2例。(6)MPR和STS-MIP行血管重建可见肠系膜动脉直接进入肿瘤供血20例。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定性和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5.8%(23/24)。结论螺旋CT与MPR、STS-MIP重建对小肠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方案。方法:总结2006年1月-201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26例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肝动脉三维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16层螺旋CT对26例肝癌患者进行全肝增强双期扫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肝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肝动脉的形态、肿瘤供血动脉及其变异情况。MIP对一级、二级和三级及其以下分支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2 %、84.6 %和73.1 %,VRT对一级、二级和三级及其以下分支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88.5 %、69.2 %和42.3 %。MIP对三级及其以下肝动脉分支的显示优于VRT。结论 MS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地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腺淋巴瘤的术前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CDFI影像学资料进行病理学对照研究,并评价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①MS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强化表现、腺淋巴瘤呈延迟排空表现,且二者双期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FI显示腺淋巴瘤的血供较多形性腺瘤丰富,二者的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上多形性腺瘤组织内黏液样和软骨样组织间质丰富,血管结构稀少;腺淋巴瘤组织内淋巴样间质成分丰富,淋巴间质中和被膜内外均有大量血管分布。④CT延迟强化征象对多形性腺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0.00%,延迟排空征象对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0.00%、100%;CDFI对二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80.00%和80.00%、83.33%。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及CDFI影像学表现特征均与其肿瘤病理学基础相符;MSCT双期增强扫描较CDFI对二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腺淋巴瘤的术前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CDFI影像学资料进行病理学对照研究,并评价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①MS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强化表现、腺淋巴瘤呈延迟排空表现,且二者双期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FI显示腺淋巴瘤的血供较多形性腺瘤丰富,二者的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上多形性腺瘤组织内黏液样和软骨样组织间质丰富,血管结构稀少;腺淋巴瘤组织内淋巴样间质成分丰富,淋巴间质中和被膜内外均有大量血管分布。④CT延迟强化征象对多形性腺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0.00%,延迟排空征象对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0.00%、100%;CDFI对二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80.00%和80.00%、83.33%。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及CDFI影像学表现特征均与其肿瘤病理学基础相符;MSCT双期增强扫描较CDFI对二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More than 10% of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s are malignant. Histopathological appearance is unreliable in distinguish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paragangliomas. In this study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eatures of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s we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if benign neoplasm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malignancy by their appearance at imaging. We reviewed the clinical profiles and CT scans of 27 benign and seven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s in 32 patients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any characteristic appearance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Extra-adrenal paragangliomas were more frequently malignant (50%) than adrenal neoplasms (12.5%). Benign lesions were generally smaller (average 6.1 cm) than malignant lesions (average 7.9 cm). Benign tumour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homogeneous (46.2%) and have well-defined margins (92.3%) than malignant tumours (25 and 12.5% respectively). Larger tumours were more frequently necrotic.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s infiltrated adjacent liver, pancreas, bowel, lymph nodes, blood vessels, or metastasized to bone and liver.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s are frequently extra-adrenal, large and heterogeneous, with ill-defined margin and necrosis. CT is useful for delineating the location, extent and nature of these tumours. Infiltration of surrounding tissues or organs, metastases, and resectability are accurately assessed by 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周围型肺癌TNM分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11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先行X线片检查,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并记录2种方法肺癌阳性检出率,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的诊断、检查时间及费用,以评价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TNM分期诊断的意义.结果 多层螺旋CT对肺内病灶和肺外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P<0.05).根据外科病理TrNM分期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0.9%,X线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1.8%,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P<0.05),但X线所需检查时间及费用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于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较好地进行临床TNM分期,但费用较高,检测时间较长.为降低周围型肺癌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可以将X线和多层螺旋CT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骨肿瘤患者,先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后经MRI诊断.观察并记录2种诊断方式对骨肿瘤的确诊率,对恶性骨肿瘤临床分期确诊情况,评估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为88.8%,MRI确诊率为73.8%,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明显高于MRI(P<0.05).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恶性骨肿瘤进行临床分期与病理、X线联合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诊断骨肿瘤病理性质,也能有效确诊恶性骨肿瘤的临床分期,为后续手术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检查,并经针吸组织病理学或(和)手术切除后病理得到最终诊断。观察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多层螺旋CT和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观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HRCT检查的CT征象检出率。结果:243例患者检出周围型肺癌197例,炎性假瘤19例,炎性肉芽肿15例,结核球12例,肺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4例,鳞癌47例,小细胞肺癌23例,其他类型1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178例,漏诊34例,误诊15例;HRCT诊断肺癌186例,漏诊19例,误诊8例;多层螺旋CT和HRCT阳性诊断肺癌157例,漏诊43例,误诊3例;多层螺旋CT或HRCT阳性诊断肺癌209例,漏诊6例,误诊18例。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2.74%、90.36%、78.17%和96.95%,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67.39%、82.61%、93.48%、60.87%。HRCT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分叶征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扫描(P<0.05)。197例肺癌患者CT值增加幅度18~84 HU,平均(35.82±13.74)HU,CT值增加幅度>20 HU的为189例(95.94%),增加幅度超过30 HU的为132例(67.01%),强化均匀的患者153例(77.66%),有21例处于静脉期的时候在边缘点或结节中间出现高密度条状影。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均是周围型肺癌有效诊断方法,HRCT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具有优势,依据影像学征象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AUC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但螺旋CT增强扫描后肺癌CT值增幅明显,对肺癌的确诊具有参考价值,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上消化道造影X线及螺旋CT的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24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螺旋CT及上消化道造影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 24例患者均为B细胞起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螺旋CT主要表现为多灶分布,密度均匀,均匀强化,胃壁广泛显著增厚但柔软,胃周多区淋巴结肿大。上消化道造影表现为病灶多样、复杂,多发或单发结节,多发浅表溃疡,胃壁弥漫性增厚但胃壁蠕动存在且胃腔无缩小。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螺旋CT及上消化道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平扫及重建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重建在结肠肿瘤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经手术治疗的结肠癌和结肠息肉患者152例,其中结肠癌121例,结肠多发息肉3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和纤维大肠镜检查。阅CT图像,诊断结肠癌的Borrmmann类型、T分期;判定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和恶变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依据多层螺旋CT判定结肠癌大体分型的准确率为95.9%;诊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81.0%;多层螺旋CT平扫及各种重建影像检出结肠息肉与病理所见具有同一性(P<0.05)。结论:MPR是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结肠肿瘤中最为实用的基础方法。多层螺旋CT平扫及重建在结肠肿瘤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胸部X线诊断早期肺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疑似早期肺癌患者,均行胸部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所用时间、费用、征象检出率和诊断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的检查时间比胸部X线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检查费用更高。多层螺旋CT检查的各征象检出率均较胸部X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72例疑似患者中,经病理学诊断证实60例(83.3%)为早期肺癌,其中中央型34例,周围型26例,其余12例为其他肺部疾病。胸部X线检查检出阳性49例,阴性7例,误诊漏诊16例。多层螺旋CT检查检出阳性57例,阴性10例,误诊漏诊5例。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较胸部X线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同胸部X线比较,多层螺旋CT检查早期肺癌诊断效能更高,但检查时间长、价格高,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诊为肝癌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记录造影参数,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81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肝癌67例,肝硬化14例,肝癌患者的BF值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BV、TTS与TTP值显著低于肝硬化(P<0.05)。CT三维重建图像均可清晰所有患者的肝动脉,MIP、DSA、MPR/CPR重建方法显示肝血管有高度一致性,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5.5%、81.3%和95.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可反映肝脏血流的灌注状况,可清晰肝脏血管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2016年5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内占位病变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多层螺旋CT与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鉴别诊断良恶性的效果。结果:在194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100例(良性组),诊断为恶性病变94例(恶性组),恶性组与良性组CT常规特征中的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不同重建方法显示肺部血管有高度一致性,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鉴别诊断肺内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0.5%、91.9%、91.5%和91.0%。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肺内占位病变中的应用获取图像清晰,重建区域自由,能有效鉴别诊断良恶性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转移瘤放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ECT骨扫描诊断为肋骨转移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根据三维重建图像确定肋骨转移瘤的具体部位和范围,并在模拟定位机下精确定位后实施放疗.结果 50例患者的99处经ECT骨扫描诊断的肋骨转移瘤中,有86处经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