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准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夜间睡眠低氧的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夜间低氧的COP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精准氧疗即根据患者夜间不同时段缺氧程度调整氧浓度为3~5L/min,对照组(60例)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 L/min),分别在氧疗前和氧疗2周内,持续每天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判断氧疗效果。结果 通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氧疗后2周内的检测数据均值,PaO2、PaCO2、p H值、R、Sp 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精准氧疗效果优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效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睡眠低氧患者的一种更有效的氧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夜间低氧血症患者夜间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与睡眠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27例夜间存在不同程度SaO2下降的COPD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无创通气治疗(12例)及持续低流量吸氧(15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生理指标.结果 夜间低氧程度在深度睡眠期(3期、4期及REM期)为甚,同时伴有心率加快及血压上升(较1期、2期睡眠,P<0.05);采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夜间低氧,持续低流量吸氧亦有改善,但对白天即有低氧血症患者疗效差(与无创通气组比较,P<0.05).结论对于存在夜间低氧血症的COPD患者,需要针对不同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进行干预,以改善夜间缺氧.  相似文献   

3.
对32例分别给予48h持续低流量吸氧及非吸氧或间歇吸氧的肺心病患进行了48hEKG连续监测,并做血气分析。结果:肺心病非吸氧或间歇吸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以夜间为甚。而持续低流量吸氧组昼夜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性差异。非吸氧组或间歇吸氧组PaCO2下降及PaCO2PH增高均明显。提示:肺心病的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密切关系,尤其夜间这种关系更为密切。说明缺氧阶段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增多。  相似文献   

4.
郭菊蓉 《包头医学》2016,40(2):108-109
目的:探讨日点评分析法在冠心病患者吸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护理单元采用日点评分析法:护士长和科内质控小组记录吸氧患者护理中的不足和缺陷或不良事件,每日点评问题、原因、责任人、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实施日点评分析法后,患者吸氧护理不良事件“零”发生。结论:日点评分析法适用于冠心病患者吸氧护理管理,是提高患者吸氧护理的有效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罗虹 《四川医学》2009,30(2):231-232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患者在高海拔地区夜间睡眠时氧疗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白天按常规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平喘,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夜间睡眠后行氧疗,即面罩吸氧2~3L/min。结果观察组夜间睡眠后SaO2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停氧30min后,PaO2,PaCO2和pH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肺心病,在高海拔地区夜间睡眠给予氧疗,可明显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循环和心肺功能,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态血氧饱和度和睡眠结构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梅  苏红  龙淑珍  黎雨 《广西医学》2007,29(6):799-800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睡眠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COPD的吸氧或无创通气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中、重度COPD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各30例,检测其血氧饱和度及睡眠结构。结果 COPD患者夜间血氧饱和度较白天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COPD及OSAS患者Ⅲ+Ⅳ期睡眠减少,快动眼睡眠期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OPD患者血氧饱和度处于持续低水平状态,夜间睡眠结构改变与OSAS患者相似,COPD患者应持续的低流量吸氧或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法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管道痰痂形成率、刺激性咳嗽率和气道黏膜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行气道湿化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湿化,减少患者气道水分的丢失,对改善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吸氧对中度海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100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实验组50例,B组为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夜间吸氧,对照组采用白天吸氧,观察患者的指脉氧饱和度和睡眠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不同时间段吸氧的COPD患者的睡眠有不同影响,指脉氧饱和度亦不相同,夜间吸氧的患者指脉氧饱和度高,有利于患者睡眠,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吸氧法用于预防肺切除患者术后转运途中低氧血症发生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6—11月麻醉恢复室收治的60例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吸氧组(C组,运送途中使用氧气枕低流量持续吸氧)和非持续吸氧组(NC组,运送前鼻导管高流量吸氧6L/min,5min,途中不吸氧),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运送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结果C组的SpO2下降幅度低于NC组(P〈0.05)。结论肺切除术后转送病房途中,氧气枕低流量持续给氧可有效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且易于医师操作和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防止西宁地区(海拔2 260m)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发生或加重.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专门护理干预,认真落实病情交接班制度,加强巡视,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并用血气分析仪或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检测干预后血氧的变化.结果:COPD患者夜间SPO2在90%以上,低氧血症明显减少,通过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夜间低氧血症进一步加重.结论:加强COPD患者夜间护理能改善缺氧的一系列症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书利 《中原医刊》2001,28(7):43-44
近年来,应用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夜间低氧血症,改善了患者睡眠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对15例患者进行了夜间睡眠时6小时连续测定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从而为纠正夜间低氧血症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病史、查体、胸X线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综合判定,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鼻导管吸氧8例,男5例、女3例,双相正压(BiPAP)面罩压力支持通气7例,男4例、女3例,年龄为50~7…  相似文献   

12.
孙勉  张幸 《医学争鸣》2009,(16):1460-1460
0 引言 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氧疗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一般即行持续低流量吸氧,但临床效果较差.我科对肺心病Ⅱ型呼衰患者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采用呼吸兴奋剂静脉滴注联合加大氧流量吸氧2h,并与控制性氧疗的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变化进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内携药供氧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胸部大手术后、严重的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需要持续吸氧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携药供氧疗法.结果 78例患者平均吸氧8h,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气管内携药供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刘慈花  黄焕容 《吉林医学》2012,33(16):3510-3511
目的:探讨在人工气道患者持续使用湿化装置吸氧系统的湿化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气管切开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46例,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对照组(B组)48例,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纱布块、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的患者明显少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湿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齐艳玲 《包头医学》2016,40(1):38-39
目的:探讨日点评分析法在心理衰竭护理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护理单元采用日点评分析法,每日点评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内容:体位、氧疗、药物、吸氧、基础护理及出院前一日指导等,对潜在或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整改、评价.结果:实施日点评分析法后,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不良事件"零"发生,满意度98.8%;同时提高了护士护理水平.结论:日点评分析法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管理,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效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观察夜间氧疗及加用持续正压通气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治疗效果,采用脉搏氧饱和度仪对58例患者进行监测描记,并作动脉血气分析。 结果表明,白天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基础脉搏氧饱和度(SpO_2)与夜间平均脉搏氧饱和度(M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患者长时间吸氧氧疗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长时吸氧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长时吸氧组每天持续吸氧大于15 h,对照组每天持续吸氧小于10 h,两组患者均给予鼻导管1-2 L/min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强心利尿等治疗。结果:长时吸氧组血氧饱和度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肺心病给予长时间持续氧疗,可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循环和心肺功能,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督促患者取右侧卧位,对不具备CPAP呼吸机治疗条件者遵医嘱宜采取夜间持续吸氧,以预防及减轻低氧血症.评估患者及家属对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此病的发病机制、症状、不良后果及有关危险因索.指导患者尽量不要从事一些需长时间集中精力的工作,如长途驾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三种吸氧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9例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以不同的吸氧方式分为A、B、C三组,每组13人。A组患者采用普通面罩进行吸氧,B组患者采用带囊面罩进行吸氧,C组患者采用双腔鼻管进行吸氧。观察三组患者的吸氧效果。结果吸氧前,三组患者PH、PaCO_2、PaO_2没有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氧15 min以及吸氧30 min后,A、B两组与C组相比,患者PH、PaCO_2、PaO_2改善明显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普通面罩、带囊面罩进行吸氧的效果比采用双腔鼻管进行吸氧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西宁地区慢性肺心病Ⅱ型呼衰25例患者进行了低流量吸氧前后血气分析初步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吸氧后PaO_2及SaO_2均较吸氧前升高(P<0.01),而PaO_2及PH值影响不明显。认为低流量吸氧是Ⅱ型呼衰病人安全可行的氧疗方法,对改善夜间低氧血症,预防或控制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