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及评定改良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痛性足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评定15例痛性副舟骨患者用改良单纯副舟骨切除术治疗并随访3~18个月的优良率。结果:优14足,良3足,可1足,优良率94.4%。结论:改良单纯副舟骨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恢复胫后肌腱对足纵弓的维持作用上更具优势,是治疗痛性足副舟骨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联合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30例,均接受跟骨截骨联合kidner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30例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在术前的T1M1角(16.5±1.9)°、TCA角(20.7±2.4)°、Meary’s角(10.6±1.6)°、Pitch角(13.2±0.9)°、Kite角(42.6±1.6)°、VAS(5.2±1.0)分和Maryland足功能评分(46.9±4.3)分,患者末次随访的T1M1角(8.6±1.6)°、TCA角(11.1±1.6)°、Meary’s角(4.6±0.9)°、Pitch角(22.7±2.1)°、Kite角(37.7±0.9)°、VAS评分(2.1±0.7)分和Maryland足功能评分(92.0±1.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种方法的临床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所有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的切口位置均为Ⅰ期愈合。结论:采用跟骨截骨联合kidner手术方法,可以...  相似文献   

3.
刘浩宗 《中外医疗》2014,33(7):100-101
目的探讨副舟骨切除+趾(母)长屈肌腱转移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20例,进行副舟骨切除+趾f母)长屈肌腱转移术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后足与踝关节进行相关评估。结果术后20例病人均获随访12~36个月,病人在缓解足和踝部疲劳感、疼痛及政策穿鞋上有显著的改善。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对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术前总评为(46.24±2.16)分,术后为(84.46±1.64)分。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x线检查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有显著改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舟骨切除+趾(母)长屈肌腱转移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4.
<正>足跗舟骨软骨病又称Kohler病,是一种继发性关节骨软骨病。本组20例病人都是由于足舟骨结节处,有一与舟骨分离的小骨块,与舟骨为一纤维性连接,胫后肌腱就止于此骨块上。因胫后肌腱的强有力收缩、剧烈运动、或鞋的压迫形成滑囊炎、胫后肌腱鞘炎而出现肿胀、疼痛、甚至跛行、继发平足。我院近10年来收治这类病人20例,经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贺金国 《医学综述》2014,20(18):3362-3364
平足症是以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足部疾患。先天性平足包括先天性过度可屈性平足、副舟骨继发性平足、先天垂直距骨平足、跗骨联合等类型;青少年平足症部分患者多是由先天性因素造成的。先天性平足多数为僵硬性平足,若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应手术治疗。对手术时机应选择在骨与关节出现不可逆性代偿性改变之前的23年。青少年平足后期的并发症多而难治,故仍强调预防为主,保守无效有症状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4例足副舟骨切除。骨膜下切除副舟骨后行胫后肌腱短缩缝合。经10个月~12年的随访观察疗效满意。这种方法同样具有kidner氏手术骨性固定胫后肌腱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肌腱三角重建与单纯带线锚钉缝合修复患者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2例,随机分成重建组和缝合组,每组16例。重建组患者采取同种异体肌腱三角重建的方式,缝合组患者采取单纯锚钉缝合内侧副韧带。手术后1年应用改良Lysholm-Scale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手术后1年,两组患者手术后改良Lysholm-Scale标准评分分别为(91.2±3.5)和(82.3±2.3),两组患者手术后优良率分别为93.8%(15/16)和65.5%(9/16),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三角重建内侧副韧带的方式较单纯带线锚钉缝合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转移结合带线锚钉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整理自2017年10月—2018年07月我院收治的腓骨肌腱滑脱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其中左踝关节3例,右踝关节10例。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6个月,平均12个月,13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肌腱再次滑脱等情况,术后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运动功能恢复,踝关节功能应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好2例,平均分91.75±3.46分。结论 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转移结合带线锚钉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的手术方法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伸指肌腱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给予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2年,分析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肌腱再次断裂,手指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根据Dargen功能评定标准,50例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患者预后的优良率达96.0%.结论 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临床操作简便,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患者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副舟骨和髂骨在Cotton截骨术中植骨对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副舟骨痛及前足内翻的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otton截骨术。根据Cotton截骨植骨来源不同, 将患者分为髂骨植骨组和副舟骨植骨组。其中髂骨组共12例(19足), 其中男9例, 女3例, 年龄M(Q1, Q3)为11(11, 12)岁, 随访36(6, 48)个月;副舟骨组共9例(16足), 其中男6例, 女3例, 年龄11(11, 11)岁, 随访12(6, 17)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 包括足正位X线片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舟覆盖角(TNCA), 距骨跟骨角(TCA), 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 距骨跟骨角(Kite角), 内侧楔骨关节面夹角(CAA)及跟骨长轴位的后足力线角(HAA)。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rylan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足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1.
肖帆  瞿兴崇  方祖怡 《西部医学》2014,(8):1038-1040
目的 探讨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合并扁平足痛性副舟骨患者,行改良Kidner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好转.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由术前平均(45.8士6.4)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5.7±5.7)分(P<0.05).结论 改良Kidner手术在治疗痛性副舟骨中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49例A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8股胭绳肌腱双束双隧道重建ACL。取半腱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取股薄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柬,做胫骨、股骨双隧道,股骨端采用缝合钢板悬吊固定,胫骨端采用缝合纽扣固定肌腱;或者取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另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束,股骨端用微创钢板(Endbutton)固定,胫骨端用界面螺钉固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接受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取腱处感染外,其余48例功能康复满意。49例患者中轴移试验I度阳性3例,Lachman试验I度阳性3例,屈膝90。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2例,证实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从术前平均(50±7)分提高到术后(9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临床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3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8个月,平均17.5个月,术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Tegner功能评分标准,术后平均(91.8±3.7)分和(7.6±1.5)级。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石展英  韦盛旺 《广西医学》2014,(10):1401-1403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患者18例,对比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IKDC评分及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结果 18例患者术后伸膝无受限,4周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10°,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120°-140°,平均124°。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12.5±5.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IKDC、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屈膝30°位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is a progressive deformity that can resul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pathologic flatfoot deformity. Numerous publications hav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s at specific stages of progression of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but there is still uncertainty regarding the clin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dition. It is clear that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etiology, progression,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is required. Clear evidence exists that suggests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urthermor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arly conservative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regarding disability, function, and pain. This would suggest that significant cost burden reductions could be made by improving awareness of the condition, which would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Early conservative intervention may help redu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requiring surger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tiologic factors, epidemiologic features, and pathogenesis of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It aims to analyze, discuss, and debate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dition using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ere is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base surrounding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t clinical stages of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横穿钉固定(Transfix)+界面螺钉+门型钉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56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取自体腘绳肌腱作移植物,关节镜下应用股骨端横穿钉固定(Transfix),胫骨端界面螺钉+门型钉固定行ACL单束重建,通过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单腿跳跃试验、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动度仪KT1000对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3~24个月(平均15.6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57.71±7.4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34±3.84)分(P〈0.001);IKDC 2000评分由术前(69.86±8.9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23±5.14)分(P〈0.001);膝关节动度仪KT1000由术前的(6.38±2.31)mm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2.72±1.12)mm(P〈0.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Transfix系统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的疗效及操作方法.方法 对16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后侧入路国产PDLLA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6~12个月随访结果:16例骨折均愈合,抽屉试验阴性,Lysholm评分平均92分.结论 对有移位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行后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不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23例ACL损伤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1-53岁,平均3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为5-40周,平均13周。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取自体半腱肌腱和或股薄肌腱重建ACL。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21例患者(91.3%)Lachmen实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主观评分明显改善,轴移实验检查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肌腱重建ACL,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目前关节镜下取自体材料交叉韧带重建,大多数采用游离肌腱或韧带进行重建。肌腱或韧带再血管化及本体感觉建立相对慢。文中探讨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肌腱联合应用并保留胫骨止点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引起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46例46个膝关节,其中男40例,女6例;左前交叉韧带断裂19例,左后交叉韧带断裂5例,右前交叉韧带断裂13例,右后交叉韧带断裂9例;年龄16~66岁,平均34岁,均有外伤史。患者术前患膝均行MRI检查,提示有交叉韧带撕裂39例,未提示有7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保留胫骨止点半腱肌股薄肌肌腱联合应用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结果术后随访8~54个月,平均随访29个月。患者术后3周可下地负重及进行功能训练,1.5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行走。45例患者术后3~6个月恢复至伤前的运动状态,优良率达98.7%。Lysholm评分为(92.35±0.61)分。结论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止点半腱肌股薄肌肌腱联合应用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膝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汉中  唐成林 《吉林医学》2007,28(17):1837-1838
目的:探讨软组织松解胫前和胫后肌腱外移两种肌力平衡术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3年6月~2006年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52例(67足),胫前肌腱外移术27足,胫后肌腱外移术40足。结果:随访27月~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胫前肌腱外移术优良率为59.2%(16/27),其中有2足恢复差,均为IV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胫后肌腱外移术优良率90.0%(36/40)。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著差异(χ02.05,1=8.77,P(0.005)。结论:胫后肌腱前外移术明显优于胫前肌腱外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