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针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制定置管方法、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结果 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 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对导管进行正确应用及护理,可避免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
目的:探讨三联制度模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热反应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入院治疗行PICC留置的患者105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其中常规组52例采用常规临床导管维护措施,观察组53例则采用三联制度模式进行导管维护。对比两组患者发热及CRBSI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发热、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 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 05)。结论:三联制度模式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血流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恢复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的方法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护理干预,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拔除后,行相关检查并分析。结果:干预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8~14d患者,效果明显。结论: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行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别对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8~14d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导致患者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可能导致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血流性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1.578,OR=4.470)、外周血象(β=1.234,OR=3.354)、化疗次数(β=1.244,OR=1.901)、穿刺次数(β=1.214,OR=1.919)、管置时间(β=1.361,OR=2.453)、糖尿病(β=1.324,OR=2.032)是PICC血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护理中应加强以上方面的预防,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25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25例,插管成功率为94.6%,留置时间15~96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PICC的患者1 0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对患者进行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008例患者共计45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4.46%;15例发生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49%。对于不同导管留置时间的患者,其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静脉和FIB含量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长时间的PICC导管留置是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行PICC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中患者的凝血指标、穿刺静脉的选择对血栓发生影响较大,长时间留置PICC是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认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预见性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药物预防和分级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蒋丽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6,1(11):986-988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56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56例,插管成功率为94.6%,留置时间15~96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导管是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补液输血,全胃肠外营养,输入各种抢救药物的重要通路,目前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已广泛应用[1].在救治危重症患者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医院感染的隐患,所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导管长期留置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nEE)置管感染的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运用临床药学理论知识,结合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原则,对1例晚期胆管癌合并糖尿病的PICC置管感染患者进行全程药学监护,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对于PICC置管感染的肿瘤患者,临床药师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药敏实验结果及患者的具体病生理变化情况进行药学监护,使抗感染从经验治疗、目标治疗、治疗方案制订,停药时间以及规避严重不良反应方面全程药学监护,使感染得到控制,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结论临床药师参与PICC置管感染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全程实施药学监护,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治愈率,也初步总结出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药学监护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的管道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方法,对照组化疗间隙在医院肿瘤科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法。比较两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在化疗间隙到社区进行PICC管道护理,与回原肿瘤科进行管道护理效果一样安全可行,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反复置入导管的痛苦,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又可以方便患者及家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第1、2、3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25%。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个月内,两组患者静脉炎及感染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方案比常规护理方案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16.
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A组明显高于B组(χ2=5.08,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局部渗血(59.3%vs 80.4%),χ2=5.6867;导管脱落(1.7%vs 15.7%),χ2=7.1281;局部感染(1.7%vs 11.8%),χ2=4.6550;误入动脉(0 vs 9.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中,PICC置管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基于奥马哈系统延续护理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12月46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50例,实施基于奥马哈系统延续护理,分别在置入PICC当天、第一次化疗、第二次化疗、第三次化疗结束时对患者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护理结局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环境、心理社会、生理、健康相关行为领域17个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均随着评价时间变化维度得分呈增长趋势,时间效应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社区资源、社交、精神健康、疏忽、认知、疼痛、皮肤、神经肌肉、循环、传染、个人照顾、健康照顾监督、遵医行为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以及收入、卫生问题的认知和角色改变、身体活动问题的认知、行为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效应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入、卫生问题的行为、状况和角色改变、身体活动问题的状况维度得分虽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效应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能够提高肿瘤患者PICC环境、心理社会、生理、健康相关行为领域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全面改善护理结局,取得较好的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运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PICC途径进行化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通过PICC置管途径进行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2例,将纳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为干预组(n=31)与对照组(n=31)。两组患者均采用含铂类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2周后进行疗效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周期化疗结束时疗效、凝血指标变化并观察2周期化疗结束后毒副作用。结果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PICC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退出本次研究;干预组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62.07%),两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凝血指标组间无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干预组的各项凝血指标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均较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干预组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运用于非小细胞肿瘤患者通过PICC途径进行化疗的疗效显著,明显缓解机体高凝状态,减少患者化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可能降低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为临床急救的静脉输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慢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随机抽取30例为PICC组,70例为浅静脉穿刺对照组,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日均补液治疗时间(h/d)、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急救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日平均补液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PIC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1.4%,明显高于PICC组(P〈0.05);PICC组患者对静脉营养和血液制品方面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急救药物用药及时性及连续性方面比较,PICC组抢救次数为20人次,平均抢救及时用药时间为2.50±0.83min,对照组抢救次数为27人次,平均抢救及时用药时间为6.19±1.27min,PICC组用药及时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ICC置管能够有效降低穿刺次数,保证补液治疗的连续性,提高特殊药物的使用安全性,有效降低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还能够保证抢救时用药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