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增高对原发高血压患者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有无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门诊健康体检中首次查出血压增高者138例,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血压正常者120例作对比。按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水平将两组对象再分为3组,即甲组为RHR〈70次·min-1,乙组为70次·min-1≤RHR〈80次·min-1,丙组为RHR≥80次·min-1。对门诊初次查出血压增高的138例患者,继续跟踪检查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结果:(1)初筛血压增高组RHR为(78.24±9.13)次·min-1,较正常对照组RHR的(70.56±10.05)次·min-1显著增高,而且RHR≥80次·min-1的患者在初筛血压增高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动态血压结果:初筛血压增高组除12例患者总平均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外,其余患者平均血压均增高;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比例越来越低,即血压曲线呈杓型的比例在减少,非杓型和反杓型的比例在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高可作为预测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因子,且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静息心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45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46例):〈65次/min;RHR2组(50例):65次/min≤RHR〈80次/min;2RHR3组(49例):≥80次/min。对入选患者测定静息心率、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比较:RHR3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均高于RHR1、RHR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RHR增高与收缩压、脉压增高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陈晓婕  张琴  唐文红  张雅莉 《广西医学》2011,33(12):1588-1589,159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患者按RHR值分为3组,RHR1组34例(RHR≥80次/min),RHR2组35例(RHR70-79次/min),RHR3组33例(RHR〈70次/min),检测3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径(CA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3组患者CIMT、CA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RHR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CAD逐渐增宽(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RHR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静息心率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帅 《当代医学》2009,15(2):45-46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男121例,女97例,平均年龄(46.89±10.92)岁,测定其RHR,并进行分组观察研究。结果高血压组RHR(80.98±9.97)次/m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RHR(70.85±6.91)次/min(P〈0.05);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组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结论RHR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老年CHD患者(CHD组)进行RHR测定,以7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观察RHR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结果 CHD组RHR[(80.1±7.8)次/min]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70.6±7.2)次/min](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7.1±6.9)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1.2±9.2)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9±7.8)次/min](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CHD组中RHR≥80次/min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RHR 74~79次/min及RHR〈74次/min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RHR≥80次/min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不同RHR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后,RHR控制在50~60次/min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RHR与冠心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β-受体阻滞剂干预RHR可控制症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静息心率和主要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动态心电图(HOLTER),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取HOLTER记录的早晨6∶ 00的心率为静息心率(RHR).结果 晨峰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晨峰组的LVMI、RHR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压晨峰有显著静息心率加快和靶器官损害加重等表现,因此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减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静息心率(RHR)增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RHR〉80bpm的患者82例,随机单盲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42例,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d,根据血压逐渐增至95mg/d,常规组应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d,根据血压逐渐增至5mg/d。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测量诊室血压及RHR1次,4周后观察诊室血压及RHR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5.2%,常规组显效3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2.5%,两组的降压效果相似,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观察组的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的RHR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常规组的RHR治疗后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缓释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伴RHR〉80bpm的血压和RHR。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96-997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疾病5期(CDD5)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钙化之间关系。方法:将118例慢性肾脏疾病5期患者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3组,RHR1组:RHR<70bpm,RHR2组:70bpm≤RHR<80bpm,RHR3组:RHR≥80bpm。分别检测3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结果:3组患者的血脂、血尿酸、血压、空腹血糖、颈动脉内径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RHR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逐渐增加,并且RHR与C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RHR可作为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血管钙化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根据RHR分为心率正常组RHR1(RHR〈80次/分)19例和心率增快组RHR2(RHR≥80次/分)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结果入院时未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RHR1组的心功能好于RHR2组(P〈0.05);应用倍他乐克后,RHR1组的19例患者及RHR2组的41例患者的心功能均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降低静息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80例脑梗死患者按RHR值分为三组,A组(n=59)RHR≥80次/min,B组(n=61)80次/min>RHR≥70次/min,C组(n=60)RHR<70次/min,分别检测三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结果:三组患者的血脂、血尿酸、血压、颈动脉内径(CAD)及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RHR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厚(P<0.01),空腹血糖升高(P<0.05),RHR与CIMT呈正相关(r=0.495,P<0.01)。结论:RHR可作为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赵沈蓉 《疑难病杂志》2008,7(3):134-13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左心室室壁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20例,按RHR水平分为3个亚组,RHR1亚组:<70次/min(34例);RHR2亚组:70~80次/min(92例),RHR3亚组:≥80次/min(94例)。健康对照组120例为健康体检者,心脏功能正常。测量各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D)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D)。结果(1)高血压组RHR(80±12)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RHR(70±8)次/min(P<0.05)。(2)RHR3亚组的IVSD、LVPWD显著高于RHR1亚组和RHR2亚组,RHR2亚组的IVSD、LVPWD显著高于RHR1亚组(P<0.05)。(3)高血压患者的RHR与IVSD、LVPWD呈正相关(P<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RHR较健康者显著增加;(2)高血压患者随着RHR的增加,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机会也增加。  相似文献   

12.
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08例人选者的静息心率及用Holter监测24h平均心率,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分为对照组及冠心病组。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为77.48±12.15次/分vs(70.26±10.27)次/分,P〈0.05;24h平均心率为80.52±10.45次/分ys71.96±7.36次/分,P〈0.05);静息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1),24h平均心率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477,P〈0.001)。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48及0.091,P值均〉0.05)。结论24h平均心率与静息心率均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正相关,但均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两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5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1月份-2011年12月份因高血压就诊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520例,检测患者的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肾功能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静息心率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RHR3组SBP为(167.8±10.7) mmHg,DBP为(97.6±12.4) mmHg,PP为(77.2±6.3) mmHg,Cr(62.5±4.8)μmol/L,MAU为(180.4±2.5)mg/L,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血压以及肾功能损害成正相关,静息心率越快,血压越高越不稳定,肾功能损害进程越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伴有正常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685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检查。按入院时静息心率分为4组,A组心率<60次/min,B组心率60~70次/min,C组心率71~90次/min,D组心率>90次/min。分析各组患者在1年内的死亡率。【结果】1年内A组全因死亡率为10%,B组为18%,C组为20%,D组为35%(P<0.0001)。【结论】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伴有正常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因此静息心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按测得RHR值将8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RHR<80次/min组(n=46)与RHR≥80次/min组(n=41),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CIMT、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HR<80次/min组相比,RHR≥80次/min组患者的CIMT明显增厚(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CIMT明显增加,RHR是一个可以反映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