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204-1206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60例常规液体复苏组和6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对患者手术前的红细胞压积(HCT),复苏后检测得到的血气剩余碱值(BE),平均动脉压,液体输入量,凝血酶原时间(PT),并发症发生几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机体组织的灌注、供氧、凝血功能以及使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措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胶体液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复苏开始时间、平均输液量、胶体液量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RDS发生率、ARF发生率、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可明显降低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ARDS、ARF、DIC及脓毒血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杜俊 《包头医学》2016,40(4):205-206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红细胞积压、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红细胞积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输血量和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48.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117例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56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MAP)、急诊液体复苏后手术前测得血气剩余碱(BE)、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MAP、BE、PT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可明显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和供氧,避免使血液过度稀释,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器官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复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血浆乳酸含量(blood lactic acid,BL)、剩余碱(residual alkali,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更短,BL更小,BE更大,输液量更少(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00%、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53%、24.5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可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按方便抽样原则选取6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限制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均建立深静脉导管进行液体复苏并加强过程监护,常规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限制组则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术前HCT、PT、BE、MAP值进行记录评价,同时对两组急性窘迫综合症(ARDS),急性肾损伤(AKI)等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限制组在损伤控制前的MAP、HCT、PT及BE等指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限制组在病死率及急性呼吸窘迫梂合征(ARDS)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机体组织的灌注、供氧、凝血功能等,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段伟生  吕伟  张晚生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84-185,188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及控制性升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5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85例和正压液体复苏组74例,入院后给与液体复苏,记录复苏液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统计入院2周内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上低于正压液体复苏组,所需复苏液量小、复苏时间短,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的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控制性升压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12.
[摘要] 〖HTH〗目的〖HTSS〗〖KG*2〗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ctive liquid resuscitation,AFR)与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 〖HTH〗方法〖HTSS〗〖KG*2〗 回顾性分析94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6例)和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8例),对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 2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复苏后18 h 2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24 h、48 h 2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复苏后96 h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HTH〗结果〖HTSS〗〖KG*2〗入院时2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20 min APTT、INR、PT、D-二聚体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APTT、INR、PT、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24 h DCR组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明显低于AFR组(P<0.05)。2组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24 h PLA2、PA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PLA2、PAF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48 h DCR组PLA2、PAF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96 h DC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DCR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FR组(P<0.05)。 〖HTH〗结论〖HTSS〗〖KG*2〗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明显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与AFR相比临床疗效明显;但AFR在复苏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大量液体复苏,实验组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复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复苏输液量及输红细胞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疗效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对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液体复苏1h内血检HCT、PT、APTT、BL、PH、BD值变化,比较液体复苏前后上列数值变化。结果IR组血PT、APTT均较DR组明显延长(P〈0.05);IR组在第1个小时内输液量(2000±580)ml,DR组相应为(500±250)ml,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治疗后HCT明显下降(P〈0.05);BL及BD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手术前1h内进行延迟液体复苏,可以保护机体凝血系统减少继续失血,并且能够维持组织器官最低有效灌注,保持容量及酸碱代谢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6.
赵卫龙 《甘肃医药》2014,33(1):30-31
目的:探讨传统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基本处理血压稳定后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液体复苏法.对两组患者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平均使用液体量为2020±433ml,对照组平均使用液体量为2850±481ml,经抢救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包括ARDS3例、MODS4例均较对照组11例、12例少,且死亡率2.56%较对照组20.51%低,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法较传统液体复苏法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SIR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6-2878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以及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n=9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n=90),另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A组出血未控制前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B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1h后均接受手术止血治疗。观察患者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以及IL-10等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以及SIRS的发病率。结果:四种不同的炎性因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在任何时间点均高于正常人群组,两组随着创伤时间的延长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创伤后120min及创伤后240min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A组出现SIRS62例(68.9%),B组出现SIRS38例(42.2%),B组SIRS的发病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SIR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育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3,(22):146-147,150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在临床急诊中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失血性休克急诊病例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分别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情况、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经过液体复苏治疗后复苏情况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4,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结论在针对失血性休克临床急诊治疗中,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的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均优越于常规液体复苏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