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向民  谭艳娇 《安徽医学》2013,34(12):1827-18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测定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24 h ABPM).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水平及血压晨峰(MBPS)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腔隙性脑梗塞(L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EH患者、40例EH合并LI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平均收缩压(ASBP)、平均舒张压(A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同时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 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塞组的SBPV及DB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屈阳阳  薛萌  张坤 《华夏医学》2022,35(2):45-49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12例TI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脂水平、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原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8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查舒张末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治疗方案采用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依那普利10mg/d,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75mg/d,肝素100mg静滴,或可用肝素50mg静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3~5d;疏血通6m1+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结果:临床分型颈动脉系统40例,椎基动脉系统48例;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152.8±12.2mmHg,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81.8±8.0mmHg;舒张末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18±0.20mm;患者治疗后血压显著缓解,血脂和凝血指标均显著改善。随访6个月,总有效率93.2%。结论:高血压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降压、稳定血压,降低血小板的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阻止纤维蛋白形成,抗凝,稳定粥样斑块,改变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胶囊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培哚普利片口服治疗,每次4 mg,每日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松龄血脉康胶囊,每次1.5 g(3粒),每日3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BPV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血脂、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升高(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昼收缩压变异性(SBPV)、夜间SBPV、24 h S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BPV)、夜间DBPV以及24 h DBPV均降低(P<0.05),研究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不仅能更稳地控制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而且能够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敏  黄泳贤 《当代医学》2010,16(32):90-91
目的观察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方法门诊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36例,全面收集相关病史。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IMT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0.88mmvs0.64mm,P〈0.05);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22.5%vs16.7%,P〈0.05);血压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危险因素组、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组间的颈动脉IMT呈递增趋势(0.64vs0.76vs1.10,P〈0.05)。高血压病程、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男性初诊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进行分析,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36例男性初诊高血压并OSAS患者为研究组,60例男性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血压变异性(BPV)及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的差异及二者联系。结果 (1)OSAS组的24h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收缩压变异系数(SCV)、舒张压变异系数(DCV)均高于对照组(P<0.05)。(2)OSAS组的LVIDd、LVISd、IVST及LVPWT均高于对照组(P<0.05)。(3)OSAS组患者IVST与24hSPB、24hDBP、DBPV、SBPV及DCV呈正相关(r=0.596、0.654、0.631、0.627、0.405,P均<0.05)。结论男性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原发性高血压增加,心室重构较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1-12月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可以有效改善IMT和斑块面积,甚至消除颈动脉斑块,但瑞舒伐他汀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2例,根据MRI的结果分为LA组75例及非LA组27例,并对LA组按照Fazekas量表对脑白质病变程度评估分为轻度LA组23例,中度LA组27例和重度LA组25例。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病人24 h血压变化,比较2组病人血脂指标、高血压病程、24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血压变异性(BPV)。结果:2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清 TC、TG、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病人 24 h SBP 和 DBP、日间SBP 和 DBP、夜间 SBP 和 DBP 均高于非LA组 (P<0.05~P<0.01)。LA组病人24 h SBPV和DBPV、日间SBPV和DBPV、夜间SBPV和DBPV均明显高于非LA组(P<0.01)。不同程度LA组间B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LA组高于轻度LA组(P<0.05~P<0.01),且重度LA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高于中度LA组(P<0.05),中度L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轻度LA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与LA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血浆Hcy水平、脉压及斑块稳定性分组。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5),高脉压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脉压组(P〈0.05)。血浆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浆Hcy与IMT及24hP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IMT与24hPP呈直线正相关(P〈0.05)。血浆Hcy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Hcy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24hPP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大。  相似文献   

12.
亚临床甲减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中外医疗》2009,32(10):1-2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减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测定确认为亚临床甲减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CEP,IMT等指标,与对照纽数据比较。结果观察组冠心病发病率(37.8%)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病率(21.0%)(P〈0.01)观察组血清CEP(5.14±0.88)mg/L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RP(2.41±0.48)mg/L(P〈0.01);观察组IMT(1.34±0.31)mm显著高于对照组IMT(0.81±0.18)mm(P〈0.05)。结论亚临床甲减导致的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可能是因为代谢失调后引起的血清CRP升高以及IMT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20例来院体检人群,测量其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并将其分为高血压组、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及对照组,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22.22%,高脂血症组发生率为24.68%,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组发生率为36.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均P<0.05);且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及单纯高脂血症组(均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组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且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及左房内径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49例,根据其此次脑梗死是否为初次发生,分为A组(初发组)78例,B组(复发组)71例,对两组患者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进行统计检验;以血压变异性、LADI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比较,B组24 h、日间SBP和24 h、日间、夜间DBP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LADI比较,B组24 h SBPV、日间SBPV、24 h DBPV、LADI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LADI、24h DBPV、日间SBPV、日间DBPV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平均血压升高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性,BMI、LADI、24h DBPV、日间SBPV、日间DBPV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日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日降压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PV和ABI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24 h SBPV、24 h DBPV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 SBPV、24 h 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ABI与治疗前比较虽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改善大动脉弹性,从而降低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2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 mm)、颈动脉IMT增厚组(0.9 mm≤IMT<1.3 mm)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IMT≥1.3 mm),对3组患者血清Hcy、脂蛋白(a)、尿酸、尿素、血肌酐、血糖、血脂等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 3组间血清Hcy、脂蛋白(a)、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cy、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作为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H型高血压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4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 μmol/L)、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斑块位置及类型,计算斑块积分并测量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病程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合并脑梗死及冠心病构成比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Hcy、空腹血糖(FBG)、HDL-C、年龄及高血压病程有相关性.结论: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颈动脉超声IMT≥0.9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动脉粥样斑块指标。测定C反应蛋白(CRP)、IL-6、TNF-α及血脂、血糖、血压等。结果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老年高血压组CRP、IL-6、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CRP(r=0.422;P<0.01)、IL-6(r=0.313;P<0.01)、TNF-α(r=0.296;P<0.0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与血压增高、血脂异常有关外,炎症因子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姜健  华建江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33-123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病患者65例,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60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含量,高分辨超声测定IMT作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指标,分析IGF-1、CRP与1MT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的血清IGF-1、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O.01),IMT显著增厚(P〈0.01)。随着高血压分级水平的增高,IMT逐步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逐渐加重,IGF-1和CRP浓度也增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GF-1、CRP与IMT呈正相关(r=0.227,0.318;P〈0.05,P〈0.05)。结论血清IGF-1、CRP水平与EH患者IMT正相关,是EH患者]MT增厚的危险因素,提示IGF-1、CRP参与了EH患者AS病理过程,且其水平的高低与AS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EH患者并发AS的早期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