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向脂肪与成骨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研究报道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方法及效率、培养条件各不相同,并且尚未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因此建立高效、经济的培养体系十分必要.目的:建立从人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进行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分离纯化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细胞,分析其细胞形态、增随方式和某些免疫表型,并在体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均能成功获得贴壁生长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扩增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29,CD44,CD59,CD105,阴性表达CD28,CD31,CD34,CD45,CD40,CD86,HLA-DR.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能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体外能连续传代40次以上,且形态和表型保持稳定.这证实了人脐带组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具有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因此将可能成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 掌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示踪方法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关键.目的: 观察用CM-Dil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在体外传代示踪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体外成脂成骨诱导鉴定该细胞.将第5代细胞用CM-Dil标记,并将细胞传代,荧光显微镜观察体外标记情况.结果与结论: 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44,CD29,低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40;有80%以上的细胞处在G0/G1期,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分别阳性.CM-Dil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标记率达90%以上,体外传代后荧光强度逐渐减退,传8代后,荧光基本消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强,CM-Dil标记细胞示踪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丰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阈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疫表型与分化潜能.方法:种植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用FasGrow培养基培养,光镜观察获得的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免疫表型:Gomori钙钴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钙结节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鉴定其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及油红O染色鉴定其向成脂肪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种植法容易从人脐带沃顿胶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16 d达70%~80%融合,传代后可维持未分化状态并稳定增殖;细胞倍增时间为2 d左右,体外增殖达20代以上:表面标记分析显示:CD44、CD105、CD133、MHC-1呈阳性,CD34、CD45呈阴性;体外诱导实验表明:该细胞具有体外成脂肪、成骨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茂  黄文 《中国临床康复》2014,(19):3012-3016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无创,不受伦理学限制,比一般干细胞原始,免疫原性小,其应用前景广阔,是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 目的:分离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 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纯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型CD90、CD105、CD34和CD45的表达情况,并在体外检测能否将其诱导分化为成脂细胞及成骨细胞。 结果与结论:用组织块法成功分离培养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学鉴定显示细胞强表达 CD90和CD105,不表达 CD34和 CD45;能在体外将其成功诱导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结果显示组织块贴壁法能够从人脐带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可向成脂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人脐带静脉灌注液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静脉灌注液中是否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离和扩增方法。从正常产妇分娩后的脐带静脉灌注液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在体外分别诱导其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脐带静脉灌注液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高表达CD29、HLA-ABC、CD166、CD105、CD73、CD44;不表达造血和内皮标志(CD34、CD45、CD144和CD14)。它们可向骨、脂肪和软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功能特征。结论:人脐带静脉灌注液存在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培养和扩增,可作为今后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体系下生长状态差异显著,因此选取一种更适合的培养基相当必要。目的:对比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贴块法收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T75培养瓶培养传代后,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种入到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 PRO RSTM培养基中,培养第1,3,5,7天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并检测其成骨及成脂肪诱导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培养出的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CD29、CD31、CD34、HLA-DR。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中有大量红色小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后镜下可见成骨样细胞团,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形态均匀,而其他2种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程度和形态都不如前者好。在培养传代细胞时,可优先选择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及其免疫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背景:目前关于脐带源性干细胞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多向分化、组织修复方面,而对脐带干细胞的同种异体之间移植免疫学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成骨分化潜能及移植免疫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8-11在吉林大学药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脐带来源于健康产妇足月剖腹产的胎儿,靠近胎儿侧5cm,均征得孕妇同意.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传代.取传至第5代细胞,加入含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的α-MEM完全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另取传至第5代细胞,分别进行正常培养及应用γ-干扰素刺激48 h.主要观察指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分析、免疫表型分析.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成骨分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γ-干扰素刺激后细胞免疫表型变化.结果:培养7 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组织块边缘出现呈长梭形、多角形或三角形的贴壁细胞,且随时间延长组织块周围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第2,5,9代细胞之间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变化,培养20代内未见细胞衰老及增殖速度减慢等现象发生.第2代贴壁细胞CD44,CD105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均呈阴性表达.成骨诱导14 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胞核染成均一的淡蓝色.第5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LA-ABC呈弱阳性(40.50%),HLA-DR,CD80,CD86呈阴性表达;γ-干扰素刺激48 h后,HLA-ABC阳性率增加至87.44%,HLA-DR,CD80,CD86仍呈阴性表达.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能力确切,具有类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且具有同种异体移植的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 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璧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植块法培养6~10 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 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擘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 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调节能力,并可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扩增,但其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活性变化特点及其限制性仍不十分清晰。目的:观察体外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变化特点及其限制性。方法:无菌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经胶原酶Ⅱ消化后,用黏附生长选择法获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分析,脂肪和成骨诱导鉴定;收集不同代的细胞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和爬片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凋亡率及黏附能力。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表型CD105+/CD29+/CD44+/CD31-/CD34-/CD45-/HLADR-,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传代培养第3~23代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第28代后细胞增长缓慢;流式分析发现第33代细胞较第3代G0/G1减少17.9%、S+G2/M增加103.4%、细胞凋亡率增加316.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3~18代细胞间G0/G1、S+G2/M、细胞凋亡率和黏附细胞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体外长期培养环境中,随着传代次数的递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黏附能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总的生物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最佳生物活性期出现在培养第3~18代之间。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卵母细胞分化的潜能,但是其免疫排斥和来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应用.研究表明,脐带间质干细胞也具有分化为卵母样细胞的潜能.目的: 建立分离培养人脐带间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在体外向生殖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分娩新生儿的脐带,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单个核细胞,DMEM培养,获得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采用不同条件培养基诱导细胞向成脂、成骨、成软骨方向分化.通过RT-PCR检测脐带间质干细胞中生殖系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采用卵泡液作为条件培养基,体外诱导脐带间质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 ①分离的脐带单核细胞培养后呈纺锤体样,体外增殖达10代以上,其分子免疫表型为:CD29、CD44、CD73(SH3)、CD90、CD105(SH2)阳性;SSEA-4弱阳性:CD31、CD34、CD45、HLA-DR阴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相似.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脐带间质干细胞可形成脂滴、骨结节、软骨结节等结构,并表达脂肪、骨及软骨细胞相关的特异性基因.②脐带间质干细胞表达OCT4、Stella、Ifitm3等生殖系标记物,在含5%,10%,20%等不同浓度卵泡液的诱导条件下细胞可聚集分化形成卵母细胞样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方法:采集新鲜人脐带血和脐带,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和MSCs。将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单个核细胞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低糖必需培养基(L-DMEM)培养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后1—4周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情况和迁移情况,使用BBB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L-DMEM培养液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评分无明显差异,而细胞移植组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过程,与L-DMEM培养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对损伤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较MSCs移植组显著,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MSCs相比较,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更适合作为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很多,尚没有确定一种为最有效的方法。目的:寻找一种最为可靠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方法:应用Percoll分离液法和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对脐血进行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在含体积分数15%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传代。观察不同分离方法脐血单核细胞的回收率,每次传代的时间和细胞增值速度,培养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3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Percoll分离液法相比羟乙基淀粉沉降法获得的单核细胞多,单核细胞回收率高(P<0.01),第1次传代时间短(P<0.01)。然而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经培养在形态的变化和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34的表达上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以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的分离效率较高,培养时间短,但是并不能获得质量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source of stem cells in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therapeutic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undergo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bone marrow-derived MSCs has prompted researcher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sources of MSCs.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is one such source; it is easily available and its collection is non-invasive. The sources of MSCs are non-controversial and thus they are not subjected to ethical constraints, as in the ca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MSCs are multipotent stem cells and has the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various cell types of the mesodermal linea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 reproducib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of MSCs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as the few methods published till date gave inconsistent results and had a mixed population of contaminating endothelial cells. In our isolation strategy, we isolated a pure population of MSCs from Wharton's jelly of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which is very rich in collagen, and we use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collagenase enzyme in the isolation of MSCs. Extensive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of these cells, using flow cytometry and antibody staining methods, have shown that we were able to isolate a pure population of the mesenchymal lineage cells that is devoid of haematopoietic and endothelial cell contaminants. When these MSCs were subjected to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we observed a change i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myotube structures and spontaneous beating after 21 days.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和多种分化潜能的较原始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机体内的多种功能细胞。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治疗相应系统的疾病,但是目前有关这两类干细胞的培养仍有困难。目的:探讨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方法,并观察在培养过程中两类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干细胞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4/2005-01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完成。选用鼠龄1~3d新生SD大鼠10~15只进行胰岛干细胞培养,采集年龄24~35岁的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经过产妇知情同意)新鲜脐带血进行脐血间充质细胞的培养。方法:取新生SD大鼠,无菌条件下剖腹取胰,眼科剪反复剪切后V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胰岛。连续转瓶法纯化胰岛。取新鲜采集脐带血,用1.077g/cm3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胰岛细胞和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37℃,体积分数0.05CO2培养箱内培养。于不同时间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以及在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①培养中可见梭形胰岛祖细胞贴壁呈极性生长,并且不断增殖,约12~14d长满瓶底,可连续多次传代。撤去生长因子和血清后有圆形细胞团开始形成。②从脐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培养中先出现大量的造血细胞集落,瑞士染色显示这些细胞大多数为粒系的集落,7d后出现贴壁的扁平状的上皮样细胞和长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同时有大量的破骨样细胞混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结论: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和培养,用于进一步相关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年龄的增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受到影响,并对供体损伤较大,寻找替代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成为研究热点,而脐带血中是否含有间充质干细胞仍存在争议.目的:拟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方法:无菌条件下,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标本,收获中间层细胞,加入含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索、L-谷氨酰胺的DMEM基础培养液,再经反复贴壁纯化,除去悬浮生长细胞,得到较多呈融合状态的贴擘细胞,待细胞达60%~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分别取第1,5,9代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分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匀,呈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第1,5,9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105和CD166,低表达CD34和CD45:接种后5 d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9 d后数量减少,群体倍增时间为(53.5±8.32)h;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在细胞活力方面1~7代摹本相似(P>0.05),至第9代细胞增殖活力稍下降,但仍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证实可在体外成功从脐血中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第1~9代细胞均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分离培养后的成功率比较低,需要寻求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培养方法。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由作者检索CNK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对CD34表达阴性,是区别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物。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细胞生长因子法、化学诱导剂法、生长因子与诱导剂联合法,通过各种神经诱导剂的作用,使培养出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有所增加,国内外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可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报道,人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实验动物研究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所以考虑使用大鼠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动物实验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尚未发现大鼠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报道。目的:建立从大鼠胎盘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从大鼠胎盘分离并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用MTT法测定其生长动力学并绘制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及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组化法证实其成脂及成骨分化的潜能。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培养8h后细胞贴壁,24h内细胞形成集落,第4代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一致,以梭形为主。细胞周期检测提示G0/G1期、S期、G2期的比例分别为83.76%,8.01%,8.23%。免疫表型分析其表达CD29和CD90,不表达CD45。体外诱导实验证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已有较多的研究证明脐血细胞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成功的运用脐血治疗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有报道,能否应用脐血干细胞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尚未可知.目的探讨应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18只,清洁级,体质量220~260 g.脐血标本取自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每个标本60~120 mL.干预制备6-羟多巴胺帕金森病偏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6).②PBS组(n=6)在每只大鼠右侧纹状体移植10 μL的PBS.③间充质干细胞组(n=6)将3×106个用BrdU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大鼠右侧纹状体,4周后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及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各组大鼠旋转圈数.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存活,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每30钟大鼠旋转圈数为212±60比340±30]显著改善(P<0.05),但右侧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能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缺陷,可作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19.
邱云  郑青  萧树东  汪铮 《中国临床康复》2012,(10):1756-1760
背景:建立稳健的扩增体系,在体外扩增时最大限度地获得治疗剂量的干细胞数,同时保存干细胞的特性是临床实验室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建立体外模拟干细胞微环境细胞外基质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与传统的2-D培养体系比较。方法:建立体外模拟干细胞微环境细胞外基质,体外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分别接种到细胞外基质及传统的2-D塑料培养体系,分别从细胞计数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变化,评估两种扩增体系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优劣。结果与结论:使用骨髓源性的细胞外基质培养体系单位时间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产量是2-D体系的4~6倍,并且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外基质体系能更好地保持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因此,3-D较2-D培养系更接近生理环境,已建立的骨髓源性细胞外基质培养体系能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为短时间内快速获取更大数目同质、高活性的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