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期精神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100例住院老年期精神病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期精神病多以慢性起病、性格内向;疾病早期表现以性格改变、敏感多凝、狭隘、自私、固执、不讲卫生、睡眠颠倒、生活懒散为明显;临床症状以慢性精神衰退、情感冷谈、思维贫乏、被害、罪恶妄想、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为特征.结论老年期精神病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发病例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多,针对其临床特点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疾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钟进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5):310-311
目的:了解住院女性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对首次住院的老年期精神障碍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女性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首次发病年龄较高,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更为突出,躯体疾病多,预后较差,且固执,沟通困难,住院制度难贯彻致护理干预难度大。结论:女性老年期精神障碍有其特点,护理有一定难度,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抑郁症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调查法对100例住院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抑郁症临床症状以情绪低落,心急心烦,睡眠障碍,自我评价过低,不与人交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躯体合并症多为特征.结论老年抑郁症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发病例数随年龄增大、合并躯体疾病增多而增多,针对其临床特点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疾病的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宴华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85-1985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方法,以促进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方法:通过对患者采取讲解、典型示范、观摩、督促、培养和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训练与管理。结果:通过合理的训练和管理,可使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促进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结论:加强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可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其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抗精神病药物引致吞咽困难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引致吞咽困难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对61例服抗精神病药物引致吞咽困难的住院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61例服抗精神病药物无吞咽困难的住院分裂症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为。服高效价经典抗精神病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过人、增量过快、静脉或肌注给药、年老体弱、合并躯体疾病及饮食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得出研究组的临床特点。结论:针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致吞咽困难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应采取综合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87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的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多以慢性起病,性格内向,疾病早期非特征性症状以学习成绩下降,失眠、头疼,精力、注意力下降较为明显;临床症状以情感障碍、感知障碍、行为障碍较突出,思维障碍以思维松散、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为主。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发病例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疾病早期均存有非特征性症状,针对其临床特点,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疾病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住院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评估、探讨其临床特点,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以2009年7月5日到2010年8月5日期间,对精神科封闭病房年龄>45岁,病程>5年的72例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次数、病程、症状、诊断、合并躯体疾病诊断、用药情况、生活自理程度、家属探视频度、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进行调查.结果:77.78%的患者以阴性精神症状为主.躯体疾病共患率为59.72%,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占80.56%.生活自理缺陷者占63.14%,家属对患者关心严重不足.结论:慢性精神病患者躯体、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应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措施,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真正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护理手段。方法:对116例长期住院精神病人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情感、行为、智能障碍及躯体疾病的发生频度,随住院时间的延长及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针对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期精神分裂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了解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诊治的8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和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精神病量表(BPRS)及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期精神分裂患者给予心理护理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18例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探讨护理措施及实施效果。方法:采用精神科基础护理,即加强安全管理,做好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服药护理,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结果:随着患者病情的康复,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康复,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住院期间不发生跌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强调对住院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根据生理心理特点针对性做好各项护理,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流浪救助与慢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流浪救助与一般慢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02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和70例慢性精神病患者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年龄较低,以来自外省及本省农村者居多,文化程度以小学以下为主,已婚率较高,而离婚率较低。病程短,住院时间短,入院时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低下,诊断以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与少年期精神障碍为主。治疗上主要以单用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而疗效以好转和无效者居多。伴发躯体疾病主要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传染性疾病、骨折较多,而在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则较少。结论: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与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显著差异,他们是一特殊的精神障碍群体,需要采取综合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琼  雷志豪  邱堂威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1):1464-1465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住院期死亡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3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中以躯体疾病占首位,其次是自杀、猝死。结论:在作好精神病专科护理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病患者躯体疾病的预防、观察和护理,加强护理措施,以延长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管理与护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贺楚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56-2057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及护理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将12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与128例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比较,流浪精神病患者大多病史不祥,多由警察送入院,合并躯体病多,临床表现以行为紊乱为主,生活处理能力较差,(两组比较P〈0.0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护理及管理难度较大,需要严谨、合理的护理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的慢性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住院的58例慢性老年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无重大安全事故及严重疾病发生,护理措施受到家属和患者的一致好评.结论 针对长期住院的慢性老年人精神病患者出现的不同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收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08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精神科住院的300例收容精神病患者和300例非收容精神病患者住院资料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收容组与非收容组性别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容组与非收容组外地户口、年龄18~35岁、生活自理、家属联系情况,院外肇事肇祸情况,院内冲动、伤人毁物行为,合并躯体疾病情况,了解既往史情况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收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收容精神病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重症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陈立玲老年痴呆症是常见的老年期精神病。1988~1992年我院共收治18例,现将其护理特点作一介绍。1临床资料本组18例全部为男性,年龄60~78岁,平均67岁;病程6个月~5年。疾病种类:多发性梗塞痴呆13例,阿尔采莫症痴呆5...  相似文献   

17.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杰  蔡伟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70-2871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是精神病院在临床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多因对住院环境不适应,病情好转后思家心切及在精神症状支配下而发生。精神病患者出走后不仅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干扰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整体康复。患者出走后其精神疾病系统治疗过程中断,已缓解的精神症状复发加重,加速其精神衰退;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出走期间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生活护理,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加速患者躯体衰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探讨此措施的护理临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8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78例,所以患者均给予其实施健康教育,以改正患者的不良习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并对实施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实施后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所减少,且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良好。结论:健康教育作为我国现今各医院推广的护理措施,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其远期疗效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恢复期精神病患者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观察其对生活质量(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以探讨丰富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文化生活的方法。方法:将11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兴趣小组和对照组。兴趣小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兴趣活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量表(PANS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每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兴趣小组患者于训练后其幸福感指数明显升高,阴性精神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兴趣小组活动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为重返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潘朝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72-2073
目的:了解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有利于为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2006年至2007年收治的102例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分析,总结出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特点。结果:1病史不清、病情复杂多变:患有精神病的同时,大部分伴有其他疾病如:先天智力障碍、严重躯体疾病、传染病、怀孕、冻伤、外伤等;2治疗依从性差:患者受精神症状控制难以配合检查、治疗,又无家属陪伴左右协助沟通;陌生环境也容易产生紧张、不合作等不良情绪;3生活不知料理,卫生习惯极差:蓬头垢面、衣着脏乱、不知洗漱、拣食垃圾、抓抢食品、睡觉不知上床随处而睡、随地大小便等。结论:根据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在治疗的几个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护理,能够提高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早控制精神症状及躯体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帮助她们早日康复,过上正常化生活,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