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与早期喂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学龄前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与婴儿早期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40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及按性别、年龄1∶1配对的4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血浆瘦素水平检测,并通过查询儿保门诊记录及询问母亲或主要扶养人确定婴儿6个月内喂养方式及断奶月龄。【结果】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2 2.2 6±2.3 0)μg/L]显著高于正常儿童[(3.3 6±0.2 3)μg/L](P<0.001);肥胖组儿童在婴儿早期的母乳及混合喂养率(30.0%)明显低于正常组(80.0%)(P<0.001)。喂养方式与血浆瘦素的关系显示,母乳及混合喂养组血浆瘦素水平[(10.22±1.56)μg/L和(11.30±1.28)μg/L]均较人工喂养组[(15.19±1.15)μg/L]降低(P<0.05),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血浆瘦素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婴儿期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期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预防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肥胖发生及转归的影响,为临床有效预防提供策略。 【方法】 回顾调查522名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2岁儿童,按其0~4个月喂养方式不同分成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两组儿童在不同月龄(3、6、9、12、18及24个月)时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并纵向观察3月龄组超重及肥胖儿童随月龄增长超重及肥胖的转归情况。 【结果】 人工喂养组儿童各月龄肥胖发生率、超重加肥胖发生率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母乳喂养组则呈现随月龄增加递减趋势。其中18月龄母乳喂养组儿童肥胖发生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12、24月龄母乳喂养组儿童超重加肥胖发生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P<0.05);两组中3月龄发生超重及肥胖的儿童在后期各月龄肥胖发生率逐渐下降,以母乳喂养组下降更明显(P<0.05)。 【结论】 早期母乳喂养对2岁以内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发生有保护作用;母乳喂养对早期超重及肥胖儿童后期超重及肥胖的发生亦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母乳及配方乳中瘦素含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新生儿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足月新生儿血清、母乳及配方乳中的瘦素水平。结果:①66例健康足月儿生后第3、7、28天其母乳中的瘦素水平分别为(1.31±0.67)μg/L、(1.33±0.14)μg/L、(1.26±0.98)μg/L,产后不同日龄母乳中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P>0.05)。配方乳中瘦素水平为0。②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第3、7、28天血清中瘦素水平分别为(2.45±1.04)μg/L、(3.38±1.54)μg/L、(4.98±2.16)μg/L;人工喂养组新生儿生后第3、7、28天血清中瘦素水平分别为(1.23±0.67)μg/L、(1.91±0.31)μg/L、(2.63±1.19)μg/L;两组间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显著(t=1.113,t=3.176,t=2.152,P<0.05)。结论:①母乳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瘦素,初乳与成熟乳之间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配方乳中未检测到瘦素。②母乳喂养儿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母乳喂养有利于维持新生儿期血中较高的瘦素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肥胖儿童的甲状腺素、瘦素含量和骨龄的特点,探讨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为儿童少年卫生保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9~15岁单纯性肥胖儿童4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1∶1配对的原则选择体重正常儿童41例作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甲状腺素、瘦素的含量,同时进行骨龄评定,比较2组间骨龄差异,并进行骨龄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相关性分析。结果肥胖儿童的血清瘦素为(31.30±2.32)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1.23)μg/mL(P<0.01);肥胖组儿童FT3为(19.88±1.07)pmol/L,高于对照组的(16.83±1.13)pmol/L(P<0.05);2组间F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儿童的骨龄为(14.82±0.23)岁,高于对照组的(14.24±0.16)岁(P<0.01),且FT3与骨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29,P<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骨龄大于同龄正常儿童,并且存在内分泌代谢紊乱(瘦素及FT3水平较高);FT3水平较高可能是导致肥胖儿童骨龄较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母乳喂养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方法】调查6所幼儿园2~7岁儿童2 251名,被检儿童按序分为4组:非母乳喂养组(对照组)、母乳喂养≤2个月龄组(Ⅰ组)、母乳喂养4~6个月龄组(Ⅱ组)、母乳喂养≥7月龄组(Ⅲ组),比较每组儿童肥胖率、肥胖程度。【结果】4组儿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对照组13.32%、Ⅰ组10.73%、Ⅱ组8.82%、Ⅲ组8.70%;对照组儿童肥胖检出率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岁后各组儿童肥胖检出率逐渐增加。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男童58.2%,女童41.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后4个月的母乳喂养对儿童期肥胖的发生有保护作用,儿童肥胖与后天的饮食相关。  相似文献   

6.
双标记水法测量54例4和6月龄婴儿体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钟  王筱桂 《卫生研究》2003,32(5):487-489
为了解 4和 6个月婴儿的体成分组成情况 ,使用双标记水稀释法测量 5 4名健康婴儿总体水(TBW)、瘦体重 (LBM)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 ,4个月婴儿的TBW、LBM和脂肪的重量分别为 (4 2 7± 0 4 7)、(5 11± 0 6 6 )和 (2 13± 0 5 7)kg。 6个月婴儿的TBW、LBM和脂肪的重量分别为 (4 5 9± 0 5 8)、(5 77± 0 73) ,和 (2 0 1± 0 6 6 )kg。而且 4和 6个月婴儿体成分中各组成成分占体重的百分含量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在两个月龄婴儿组中分别按照不同喂养方式分组进行分析时 ,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体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喂养方式对2岁以下婴幼儿肥胖的影响,总结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接受体检的2岁以下婴幼儿240例,按照0~4个月喂养方式的差异分为A组(母乳喂养)131例和B组(人工喂养)109例,观察比较两组婴幼儿在不同月龄的肥胖、超重+肥胖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月龄为18个月时肥胖率与12、24个月时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期尤其是婴儿早期实行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预防2岁以下婴幼儿肥胖发生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母亲孕期增重及婴儿喂养方式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2个社区的4所二级幼儿园共计儿童949名。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儿童的身高、体重、家庭基本状况、母亲孕期、喂养早期状况等。使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及喂养早期状况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调查到的949名儿童中,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和10.1%; 在控制儿童年龄、性别、户口属性、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后,孕期增重≥15 kg、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2个因素与儿童肥胖有关。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显著可能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而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则可能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肥胖儿童血中瘦素、食欲素及胰岛素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发生中食欲素(Orexins)、瘦素(Leptin)及胰岛素(Insulin)浓度水平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方法:以12~14岁的肥胖和正常对照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的食欲素,瘦素,胰岛素,C-肽(C-peptide)浓度。对肥胖和正常儿童血中食欲素,瘦素及胰岛素浓度水平及相互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肥胖儿童血中食欲素A浓度(男3.23±1.86;女3.38±1.80)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浓度(男4.52±1.52;女4.71±1.53)pg/mlP<0.05;肥胖儿童血中瘦素(男26.00±14.66;女33.59±14.63)ng/ml、胰岛素浓度(男36.05±15.65;女36.38±15.23)mIU/l显著高于对照组浓度瘦素(男6.65±4.49;女10.48±5.52)ng/ml、胰岛素浓度(男20.15±14.66;女22.04±11.79)mIU/l P<0.01;男女儿童两组瘦素与胰岛素,C-肽呈正相关关系,与食欲素A之间无相关关系,但在肥胖组瘦素与食欲素B呈正相关。结论:肥胖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血中瘦素和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食欲素A含量明显降低,瘦素、食欲素、胰岛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三门县婴儿喂养状况,为更好地指导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固定的保健门诊日由儿保医师对保健体检的4~12个月龄婴儿母亲或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个月内全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率分别为53.9%、32.7%和13.4%,人工喂养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不足或产后无母乳(45.5%);6个月龄婴儿谷类、果/蔬类、蛋类、肉类、鱼虾类和豆制品的添加率分别为95.7%、83.6%、80.5%、29.6%、32.0%和31.5%;各类辅食首次添加时间集中在4~6月龄。结论4个月龄婴儿的母乳喂养率较低,辅食添加不平衡,提高母乳喂养率、改善辅食添加仍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