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部肿瘤患者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提高治疗重复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另一组采用低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分别在模拟定位机和电子直线加速器下拍摄模拟定位片和射野验证片,以模拟定位片上射野中心为坐标,测量并计算出两射野中心点在X轴、Y轴、Z轴上的重复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射野中心点在X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7±1.31)mm和(1.35±1.29)mm(P>0.05)、Y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3±1.14)mm和(1.26±1.12)mm(P>0.05)、Z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2.17±1.54)mm和(1.47±1.32)mm(P<0.01)。结论:胸部肿瘤放射治疗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体位的固定,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患者治疗摆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咽癌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拍摄的验证片与计划系统所形成的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进行比较。结果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15±0.4)mm,Y轴(头脚方向)(1.35±0.6)mm和Z轴(前后方向)(0.34±0.2)mm,摆位偏差主要发生在X、Y方向。所发生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且治疗期间的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结论鼻咽癌精确放疗时采用头颈肩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可提高摆位精度,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适形放疗的鼻咽癌患者30例,每拍一次电子射野影像片(EPI),拍摄正位片(机架角为0°)和侧位片(机架角为90°)共计2张。拍摄正、侧位片时射野面积一般取10 cm×10 cm,机器跳数为3~4 MU。将射野片和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DRR)图像片进行误差比较。【结果】三个方向的偏差和国内的文献相比,没有很大的差别。表明医用直线加速器的质量保证都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热塑面膜固定技术产生的偏差大约是2~3 mm。【结论】建议每次鼻咽部肿瘤放射治疗前,于EPID下进行实时摆位纠正误差。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摆位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摆位精度,减小CTV到计划靶区的外扩边界,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  相似文献   

4.
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个体化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乳腺癌患者40例,A组(20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B组(20例)采用真空袋、直肠癌体架和热塑体膜联合固定法固定。利用EPID拍摄患者治疗前位置验证片,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结果 B组摆位误差明显优于A组,患者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和旋转(R)误差分别为,A组:X(2.90±1.77)mm、Y(3.85±1.98)mm、Z(3.25±1.94)mm,R(1.67±1.27)°;B组:X(1.80±0.70)mm、Y(2.30±1.17)mm、Z(1.75±1.02)mm,R(0.55±0.42)°。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Y、Z三方向摆位误差>5 mm的比例分别为A组15.0%、35%、25%,B组为0、5%、0。B组PTV外放边界由A组的7.04 mm、9.09 mm、7.86 mm缩小至4.09 mm、5.42 mm和4.21 mm。结论新方法整体摆位准确性明显提高,特别是摆位误差≥5 mm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TV的外放边界进一步缩小,减少肺和心脏等正常组织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两种不同体表标记方式对患者颈椎摆位误差和危及器官剂量影响的三维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32例患者,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分为A组和B组,每组16例,B组患者固定面膜采用常规3点标记方式,A组在B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左右锁骨头中间增加1个定位点,用于引导患者的颈部摆位。每个患者每周进行一次锥形束CT(CBCT)扫描,共获取6套CBCT图像,通过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的配准,分析患者的6个颈椎(C_(1)~C_(6))在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在ECLIPSE 15.5计划系统中,根据摆位误差的大小,调整靶区中心的移床参数来模拟摆位误差,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得出危及器官颈髓的受量。【结果】两组患者的C_(1)、C_(2)、C_(3)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_(4)、C_(5)、C_(6)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可减少1.4~3.3 mm、0.7~3.3 mm和1.5~3.1 mm,颈髓受量的增加明显减少。【结论】4点标记方式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颈椎摆位精度,减少了颈髓的照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放疗体膜固定装置的使用和改良,评价其提高摆位精度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放疗体膜的使用。方法自行研制了头手固定辅助装置,对比利时的ORFIT体膜固定装置进行改良,并通过拍摄模拟定位片和射野验证片,对64例使用常规体膜固定和改良体膜固定的患者进行摆位精度比较。结果拍摄验证片共178张,改良体膜组的摆位误差(2.5±1.1)mm,低于常规体膜组摆位误差(4.1±2.0)mm,差异显著(P=0.001)。结论放疗体膜可以提高摆位精度,改良体膜的特点明显,提高摆位精度的效果显著,同时对放疗体膜的引进和使用需规范。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低熔点铅适形挡块制作后各种不同质控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选择较理想的质控验证方法,提高低熔点铅适形挡块在鼻咽癌放疗计划实施前能达到医生设计的要求。方法 在西门子模拟机及匹配的加速器进行定位与验证,从2000年1月~2002年3月,采用不同质控方法:(1)挡块验证(直接照片法,灯箱投影法);(2)放疗实施体位γ片验证;收集到107例病人226块挡块的照片进行比较。结果 直接照片法中160块返工约19%,灯箱投影法 放疗实施体位γ片射野验证66块只有1块因有机玻璃板松需更换。结论 鼻咽癌低熔点铅适形挡块制作后最好选择灯箱投影验证与病人放疗体位γ片射野验证结合,既可减少返工,又可了解到治疗状态下,各种影响因素(如:面膜过松,头部仰伸过度,机械误差等),综合误差是否超出设计范围,指导日常工作需要注意的方面,保障整个治疗过程各项误差规定范围内,放疗质量达到QA(QC)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测量分析颈、胸上段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以制定合适的适形调强放疗计划。方法25例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制作头颈肩热塑膜,通过应用EPID比较计划射野参考图像(DRR)和实际射野验证图像(EPI)相关骨性标记的位置偏移,计算出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并由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不考虑与考虑靶区内扩边的具体MPTV值。结果25例患者在X、Y、Z轴上的摆位系统误差标准差(Σ)分别为0.85mm、1.37mm、0.94mm,摆位随机误差标准差(σ)分别为0.95mm、0.74mm、0.89mm。不考虑靶区内扩边的MPTV值分别为3.84mm、3.94mm、2.97mm,考虑靶区内扩边的MPTV值的为7.1mm、7.67mm、7.19mm。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25例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适形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实测MPTV的大小,从而使制定适形调强放疗计划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王文保  周霞  邵洁  闫婧 《浙江临床医学》2014,(12):1894-189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盆腔肿瘤体外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进一步提高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方法将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64例盆腔肿瘤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俯卧位定位板;B组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各例病例分别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下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定位图像重建的DRR图像进行比对,得出摆位位移数据。将A、B组摆位位移数据整理,分析出各组的摆位误差。结果 A、B组各方向摆位误差如下:左右(X轴):(1.269±1.292)和(1.281±0.016)(P<0.05);头脚(Y轴):(1.926±1.816)和(1.936±1.830)(P>0.05);腹背(Z轴):(1.956±2.239)和(1.962±2.163)(P>0.05)。结论在定期的EPID验证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单纯应用俯卧位定位板的固定技术在左右(X轴)方向上优于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而头脚(Y轴)方向、腹背(Z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位真空袋在胸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部放疗的患者60例,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行常规固定技术放疗;B组行体位真空袋固定技术放疗;C组在真空袋固定技术基础上,在患者胸部两侧标记水平参考线。各组均拍摄正、侧位验证片,并每周拍摄验证片与初始验证片相比较。结果各组在X、Y、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A组X=(5.3±2.8)mm,Y=(3.8±2.3)mm,Z=(6.7±3.3)mm;B组X=(3.6±1.7)mm,Y=(3.2±1.8)mm,Z=(6.2±2.6)mm;C组Z=(3.1±1.6)mm。其中A和B组的X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Y、Z轴则无统计学意义;B和C组的Z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放疗中,应用体位真空袋固定放疗技术能使X轴误差减少,Y、Z轴无改善。在应用真空袋基础上,在患者胸部皮肤上标记水平参考线能提高精确度,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中应用面罩固定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00例接受放射治疗同时需要制作二维适形挡块进行保护正常组织的鼻咽癌患者,其中实验组使用面罩固定体位技术的158例,对照组使用非面罩固定体位技术的142例,在放射治疗摆位照射前、后用游标卡尺测量照射野中心的移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使用面罩固定体位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组的患者照射野中心偏移范围为(1.07±0.41)mm,非面罩固定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组的患者偏移范围为(2.98±0.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面罩固定体位技术制作二维适形挡块偏移范围明显小于非面罩固定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 V-CBCT)获取不同区段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第一周的摆位误差,分析不同部位食管癌摆位误差的区别。方法将43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原发病灶的位置分为A组(颈段及胸上段)和B组(胸中段及胸下段),对A组病例放射治疗时利用颈肩膜固定,对B组病例利用体膜固定。应用直线加速器机载k V-CBCT在放射治疗第一周进行每天1次扫描,采集的容积图像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轴)、前后(Y轴)、头足(Z轴)三个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结果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39±0.20)cm、(0.27±0.14)cm、(0.34±0.19)cm;B组(0.44±0.25)cm、(0.31±0.25)cm、(0.49±0.17)cm。三个方向上的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分别为:A组5.11 mm、4.36 mm、5.72 mm;B组6.79 mm、5.76 mm、7.38 mm。A组患者在X轴、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B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Y轴方向上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载k V-CBCT可用于评估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值,利用该摆位误差值可估算PTV的外扩边界。颈肩膜固定的准确性要优于体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癌胸壁电子线射野摆位和体位固定方法,探讨不同固定方法的摆位质量差异.方法 根据不同的体位固定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常规组无固定装置,使用普通的海绵枕头或棉枕;改进组用真空垫成型固定技术对患者进行固定摆位放射治疗,两组各15例、30个野次,对30个野次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放射治疗前后体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常规组胸壁野上界移动距离4~8 mm[(5.867±1.246)mm],胸壁野前界移动距离8~13 mm[(9.867±1.257)mm],改进组胸壁野上界移动距离3~6 mm[(4.133±0.915)mm],胸壁野前界移动距离2~6 mm[(4.333±1.175)mm],常规组体位移动值均大于改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常规组中体位移动≥5 mm的28野次(93.33%),高于改进组的13野次(43.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胸壁射野垂直度分析,常规组比改进组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真空垫成型固定摆位较常规摆位方法稳定性、重复性更好,误差更小,更符合放射治疗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放疗三种布野方案之间的差异,为鼻咽癌调强计划选择布野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鼻咽癌病例选用A、B、C三种布野方案,应用相同的物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利用直接子野优化进行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的设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适形度指数(CI),危及器官剂量分布,机器跳数,子野数目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2次摆位作为计划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IA,B,C三种方案中,脊髓,脑干,垂体,晶体,口腔的体积量没有明显的区别,A,B两种7野方案,靶区覆盖度(D95,V100),靶区均匀性(Dmax/Dmin),适形度指数(C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A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要2次摆位。9野方案即C方案的靶区覆盖度,靶区均匀性比A,B方案稍好,但包括靶区适形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机器跳数和子野数目均比A,B方案低5%,治疗过程中也需要2次摆位。[结论]利用直接子野优化进行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的设计,7野方案就足以满足临床的要求,考虑到治疗过程中摆位的重复性以及放射生物效应,B方案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将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系统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中所产生的靶区位置误差,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其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f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未行手术治疗的II~III期NSCLC患者8例,真空体模固定体位,模拟定位及放射治疗过程中全程应用ABC系统,3D-CRT治疗肺癌原发病灶。首次摆位时,在应用ABC系统状态下,每隔3min以治疗体位在模拟机上拍摄定位片,连续拍摄5次,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内误差。治疗期间首周每天1次其后每周1次应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拍摄验证片,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间误差。应用iviewGT系统分析分次治疗内及分次治疗间的误差。结果:8例患者分次治疗内误差:X轴(1.02±1.00)mm,Y轴(0.65±0.95)mm;分次治疗间误差:X轴(1.31±1.36)mm,Y轴(1.51±1.33)mm。结论:应用ABC系统后,3D-CRT的分次治疗间及分次治疗的内误差较常规适形放射治疗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多重阻滞与单一或双重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5例DCM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常规治疗+依那普利)24例,依那普利从起始2.5mg,2次/d,渐增至10 mg,2次/d;B组(依那普利+倍他乐克)31例,倍他乐克从起始每日6.25 mg,1次/d,渐增至25 mg,2次/d;C组(依那普利+厄贝沙坦)30例,厄贝沙坦从起始每日37.5 mg,1次/d,渐增至150mg,1次/d;D组(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厄贝沙坦)30例,药物剂量和方法 同前.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心脏腔室内径和心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A组:(59.0±2.5)mm与(56.6±2.5)mm、B组:(58.3±3.0)mm与(54.4±3.8)mm、C组(58.9±2.3)mm与(53.9±3.5)mm、D组(59.3±2.5)mm与(52.1±3.5)mm;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A组(40.1±3.7)mm与(37.5±3.6)mm、B组(39.9±4.3)mm与(34.7±3.8)mm、C组(41.2±4.1)mm与(34.9±3.1)mm、D组(39.7±3.7)mm与(32.2±6.1)mm;左心房内径(LAD)A组:(47.9±6.6)mm与(45.9±6.9)mm、B组:(47.8±6.9)mm与(42.3±6.1)mm、C组:(47.6±6.5)mm与(41.9±6.4)mm、D组:(47.2±7.6)mm与(38.8±5.3)mm;心胸比例(CTR)A组:(67.5±5.6)%与(63.1±5.6)%、B组:(66.4±6.2)%与(60.0±4.7)%、C组:(65.5±6.3)%与(60.2±4.9)%、D组:(64.8±7.2)%与(57.1±3.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组:(37.5±5.1)%与(42.2±5.1)%、B组:(36.9±4.4)%与(45.0±3.6)%、C组:(35.9±4.3)%与(44.6±3.6)%、D组:(37.0±4.1)%与(47.1±3.3)%;心脏指教(CI)A组:(2.1±0.3)L/(min·m2)与(2.3±0.4)L/(min·m2)、B组:(2.2±0.4)L/(min·m2)与(2.5±0.3)L/(min·m2)、C组:(2.2±0.3)L/(min·m2)与(2.5±0.4)L/(min·m2)、D组:(2.1±0.3)L/(min·m2)与(2.9±0.3)L/(min·m2);6 min步行试验A组:(198.4±48.7)m与(237.3±40.2)m、B组:(210.9±58.2)m与(265.7±50.7)m、C组:(215.8±51.0)m与(275.8±46.0)m、D组:(207.2±48.3)m与(305.4±57.1)m.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两两比较,D组均较A、B、C组及B、C组较A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厄贝沙坦三者共同产生的的多重阻滞对DCM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优于依那普利单独或与倍他乐克、厄贝沙坦任何一种合用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鼻咽癌病例中分析临床靶区外放的锥形束CT图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8年9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14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锥形束CT图像配准验证,分析鼻咽癌临床靶区外放的锥形束CT图像。结果:140例鼻咽癌患者共随机选择获取CBCT扫描690次,治疗前CBCT扫描489次,占70.87%。治疗后CBCT扫描107次,占15.51%。VMAT治疗平均时间(4.14±1.26)min。通过计算个体化的误差可得出X轴、Y轴、Z轴矢量群体化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是1.4mm、1.5mm、1.6mm和1.8mm、1.9mm、2.2mm。放疗左右、前后、头脚等方向最大误差可设定3mm,可有效满足最大偏移值。结论:采用三维适形或者调强治疗时需要确定鼻咽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在线配准锥形束CT图像,获得配准差值,指导摆位,可减少摆位误差的发生,并有助于调整临床靶区外放边界大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牛利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1):1571-1573,1578
目的 探讨摆位误差对宫颈癌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8月到2020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在放疗期间记录摆位误差,并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误差校正,记录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的分布情况.结果 摆位误差纠正后在X、Y、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1±0.02)mm、(0.77±0.03)mm、(0.35±0.03)mm,与摆位误差纠正前[2.27±0.21)mm、(4.18±0.28)mm、(2.59±0.11)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纠正后V100、直肠V40、膀胱V40均低于摆位误差纠正前(P<0.05),小肠V40、结肠V40纠正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纠正后PTV1、PTV2、PTV3照射剂量均低于摆位误差纠正前(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放疗时在X、Y、Z轴方向均存在一定的摆位误差,纠正摆位误差有助于降低危及器官剂量分布与减少PTV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和五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择我院82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三维适形(A组)和五射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设计(B组),比较受照射剂量及体积。结果两组可较好覆盖PTV体积。B组患者的CI值显著高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的HI指数均接近于1,B组患者的小肠V30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的膀胱V30、V40高于A组,V50低于A组。B组患者的左股骨头、右股骨头V30、V40值低于A组。结论直肠癌术后五射野调强放射治疗的靶区剂量更准确,危及的器官受照射剂量较小、剂量分布均匀,可较好保护体内脏器。  相似文献   

20.
颈胸上段食管癌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摆位误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颈、胸上段食管癌使用颈肩膜、体膜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时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治疗更优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6例拟行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定位时采用热塑颈肩膜固定,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利用CBCT对每位患者首次治疗前摆位误差进行测量,然后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测量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14)、(0.15±0.15)、(0.23±0.15)cm,而B组为(0.16±0.13)、(0.24±0.16)、(0.18±0.12)cm,A组误差数据优于B组,特别在头脚(Y)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肩膜固定技术可以减少颈、胸上端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