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目前临床上修复膝关节叉韧带断裂的材料有自体膑腱(BTB)、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以及同种异体组织移植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研制人工韧带希望能够代替自体和异体移植。 目的:探讨以猪肌腱韧带为原料经新的组织处理技术构建生物型人工韧带的可行性。 设计:新型生物材料试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 材料:肌腱韧带的来源成年猪由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拘。S-520型扫描电镜为日本日立公司产品;LWK-10B微控电子拉力试验机为广州实验设备厂产品。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6在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完成。以猪肌腱韧带为原料应用环氧化物作为交联剂加上专门的除抗原技术及蛋白修饰技术制作生物型人工韧带。将来源于6周龄山羊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后,移植于人工韧带支架中培养3周,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韧带形态结构及细胞相容性;应用力学测试分析生物型人工韧带的生物力学特点。 主要观察指标:人工韧带形态结构、细胞相容性的生物力学特点。 结果: ①人工韧带的形态结构:生物型人工韧带的外观与正常肌腱外观相似。组织学检查显示韧带为无细胞的胶原纤维。电镜检查显示韧带为走向一致的发状纤维样物紧密平行排列,表面有棉絮样物附着,未见细胞。②人工韧带细胞相容性:扫描电镜观察,异种骨髓基质细胞于支架中培养3周后,细胞呈球形黏附在韧带材料表面及孔隙侧壁,并可见细胞分泌的基质沉积于细胞周围,但基质分泌量较少。③力学测试结果:人工韧带直径约5 mm,最大拉力为927.19 N,抗拉强度47.22 N/mm,速度100 mm/min,而正常山羊的ACL直径约5 mm,最大拉力为807.50 N,抗拉强度41.13 N/mm。  结论:应用新的组织处理技术研制的生物型人工韧带有效地去除了猪肌腱异种蛋白的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生物性人工韧带的理想产品。  相似文献   

2.
背景:关节病中韧带损伤难以治愈,且传统的韧带替代物有很多不足。利用组织工程方法治疗关节病,需要选择适合的种子细胞。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大隐静脉来源细胞作为韧带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胰酶-去垢剂法制备去细胞韧带组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细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设大隐静脉间质细胞为对照,比较2种细胞形态学、增殖能力、胶原合成以及在韧带上的生长情况方面的异同。 结果与结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大隐静脉来源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梭形或多角型,两者的冻存和复苏率、合成胶原能力方面无显著差异,都能种植在韧带组织上并在其上面生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成纤维细胞与静脉来源的间质细胞之间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隐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子细胞;组织工程;诱导分化;韧带;大鼠  相似文献   

3.
摘要 背景:组织工程韧带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改建能力,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从而克服了现有人造韧带的不足,有望成为理想的韧带替代物,且已成为目前韧带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 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1998年以来采用复合培养支架移植修复损伤韧带的研究,以寻求适合组织工程韧带的新型支架材料及适用标准。 方法:分别以“韧带、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细胞外基质”,“Ligament、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 material、ECM”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及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9-12有关文章。纳入有关组织工程韧带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1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韧带和肌腱损伤的治疗已研究较多,但对其修复重建以至完全恢复到受伤前的功能水平,迄今尚未实现。组织工程韧带的出现可能给韧带和肌腱损伤提供理想的治疗途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结果报道越来越多,然而均各有利弊,绝大多数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仍在寻找一种完全合适的支架材料来治疗韧带损伤。 关键词:韧带;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细胞外基质;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4.027  相似文献   

4.
人工韧带支架材料选择与腕关节韧带运动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对腕关节韧带损伤及人工韧带支架材料的选择进行探讨。 方法:电子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腕关节,韧带,损伤,支架”或“wrist Joint, ligament, injury, Ste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腕关节韧带损伤和治疗手段、材料学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效果相关的文献,同一领域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的文献,最终纳入18篇。 结果:人工合成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可作为韧带假体代替损伤的肌腱或韧带。LARS人工韧带模仿了人体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抗疲劳强度好,不易诱发炎症。自体移植肌腱韧带治疗动力型舟月骨间分离的效果较好,治疗静力型舟月骨间分离的效果差,生物型人工韧带的成品,与正常肌腱外观相似,质地柔韧,达到了预先设想的要求。 结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疲劳强度,是选择韧带肌腱支架材料的必备条件,LARS人工韧带是一种理想的移植材料,但更适合于急性韧带损伤患者。自体移植肌腱韧带的供体选择较为困难。生物型人工韧带对腕关节韧带损伤的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基因疗法的运用,将成为腕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与康复的新方向。 关键词:腕关节;韧带;损伤;支架;康复;生物材料;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34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生物材料治疗韧带缺损中表面修饰的主要方法及其效果,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关于韧带重建生物材料表面修饰方法与应用效果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生物材料,表面修饰,人工韧带”。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2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目前为了使生物材料在治疗韧带、肌腱等缺损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要进行生物材料表面改性,通常称为表面修饰。所采用的表面修饰方法主要有固定蛋白质法、固定多肽法、辐射接枝法、离子注入法。研究表明,通过生物材料表面修饰,不仅增进了细胞的黏附,而且促进了细胞的增殖。 结论: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的需要,实现优化。理想的表面修饰应该兼顾表面拓扑结构、特异性识别、亲水/疏水平衡、蛋白质吸附等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功能化的新生组织。  相似文献   

6.
背景:京尼平苷能够促进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促进组织的修复和韧带损伤的愈合。 目的:观察京尼平苷对大鼠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二次酶消化法获得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并取第4代细胞给予0,25,50,100 mmol/L京尼平苷干预,利用MTT比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等方法检测药物干预后第4代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由原代的多角形逐渐变为长梭形;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及京尼平苷浓度的升高,软骨细胞增殖更为显著(P < 0.01)。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运动或疾病导致肌腱损伤,若未予以及时修复常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植入人工肌腱后,可形成类似生物腱的组织。 目的:分析运动导致肌腱损伤的原理,以及人工肌腱在运动导致的肌腱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人工肌腱在运动导致的肌腱损伤的应用的相关研究。 结果与结论:过度运动可导致肌腱断裂损伤,人工肌腱由细胞、生长因子及可降解生物材料构成,在植入人体后,能恢复患者肌腱原有的生物学特性,部分人工肌腱甚至可以增殖和合成胶原。随人工肌腱支架材料的降解,患者体内将逐渐形成在功能和形态上与正常肌腱相似的新生肌腱组织。且随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将出现更多应用于运动导致的肌腱损伤、断裂等疾病治疗的新型人工肌腱。 关键词:运动损伤;肌腱损伤;人工肌腱;生物材料;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41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从肌组织中分离得到肌源干细胞,并应用于各类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 目的:结合改良的差速贴壁法和有限稀释技术分离小鼠来源肌源干细胞,并培养其单细胞克隆和亚克隆集落。 方法:以新生C57BL/6小鼠四肢作为肌组织取材对象,经三重酶消化和细胞筛过滤,运用改良的差速贴壁法分离出肌源干细胞,予细胞特异标记物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有限稀释技术克隆培养的方法,获得稳定的肌源干细胞单克隆和亚克隆集落。 结果与结论:差速贴壁培养过程中,肌性细胞占比逐渐增高,首次贴壁1 h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进行第6次贴壁培养;肌源干细胞需72 h左右贴壁生长,经10 d左右可以增殖为300~500细胞数量的集落,细胞形态以小圆形细胞为主,并有少量梭形细胞,肌源干细胞能够维持形态并持续增殖;应用有限稀释技术可获得肌源干细胞单克隆和亚克隆集落,肌源干细胞克隆细胞均呈现Desmin染色阳性,Sca-1染色阳性,阳性率为(92.3±4.1)%。提示应用preplate法和有限稀释技术可以分离得到小鼠来源肌源干细胞及其克隆集落。  相似文献   

9.
背景: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的核心性稳定结构,具有制导膝关节生理活动并限制非生理性活动的功能,其中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更为重要,其损伤的治疗已成为目前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生理功能、损伤机制,综述其修复过程中组织工程化材料的研究成果。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2 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组织工程研究进展、肌腱支架材料生物力学分析、生物材料在肌腱组织工程中应用及组织工程技术在修复肌腱缺损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iological materials,damage,treatment”,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生物材料,损伤,治疗”,检索文献量总计102篇。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组织工程化康复措施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材料的选择来看,单一移植材料难免会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韧带的康复,复合材料可以结合不同材料的特性对韧带组织工程化材料进行配置,可以弥补单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速度、生物力学性能、材料的韧性等不足,另外,对组织工程化材料进行功能结构加工也是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为细胞提供吸附、成长和分化的良好环境。同时,基因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前交叉韧带康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总结和分析组织工程肌腱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组织工程肌腱作为替代物对于肌腱损伤修复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方法: 以“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肌腱,损伤修复,支架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tissue engineering,seed cells,tendon,damage repair,scaffold”为英文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4-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 nih.gov/PubMed)及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有关运动性肌腱损伤与组织工程肌腱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5篇文献,重点对以下4个问题进行讨论:①运动性肌腱工程生物力学研究进展。②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分类与筛选。③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具备的特点。④组织工程肌腱面临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结果:目前,在肌腱组织工程中研究的种子细胞有肌腱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标准种子细胞的难以确立一直制约着组织工程的发展,如何获得大规模、再生性的种子细胞是当前组织工程化肌腱研究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组织工程化人工肌腱修复缺损肌腱,与其他传统方法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优点:①所形成的肌腱组织有活力和功能,可对肌腱缺损进行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②以相对少量的肌腱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修复严重的肌腱缺损。③按缺损肌腱形态任意塑形,达到形态修复。 结论:组织工程肌腱要真正应用于临床,关键是如何模拟体内环境,在体外成功构建肌腱组织,因而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进行组织工程的构建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牙颌面的发育形成过程中,第一鳃弓作为过渡结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 目的:分离培养小鼠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 方法:显微解剖E9.5胎鼠第一鳃弓,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对其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描记、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和特异性标记物检测对其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与结论: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细胞的时间7~10 d,上皮细胞成分较多,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细胞时间两三天,上皮细胞成分较少,两组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细胞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异。特异性标记物CD57/HNK1、波形丝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均一表达。提示采用酶消化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数量充足、纯度较高、满足实验要求的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组织工程需要大量的种子细胞,成骨细胞已成为骨组织工程构建的重要种子细胞之一。但成骨细胞取材困难,获得的成骨细胞的纯度不一。 目的:建立大鼠新生乳鼠颅骨来源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观察颅骨来源成骨细胞生物学特点。 方法:采用二次酶消化法对SD大鼠乳鼠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扩增。通过差速贴壁法进行成骨细胞纯化。通过形态学、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测、茜素红染色、钙结节Von kossa法染色、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增殖曲线,确定其增殖与成骨活性。 结果与结论:二次酶消化法培养颅骨来源成骨细胞可获得原代细胞增殖,传代扩增细胞具有典型成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学活性。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钙结节Von kossa法染色均呈阳性结果。超微结构显示为高分化功能活跃成骨细胞,细胞增殖曲线显示细胞生长活跃。提示,新生SD大鼠颅骨来源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成骨活性,能连续传代增殖,纯度高,细胞生物学特征稳定,适用于做体外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未足月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三维培养可使组织缺损恢复解剖学上的完整性,使得细胞培养成为更有实用价值的技术。 目的:通过观察人羊膜细胞在纤维蛋白支架上三维培养后的生物学特性变化,探讨细胞/支架复合物模拟体内羊膜组织用于未足月胎膜早破破口修复的可能性,并与普通平面二维培养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支架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08-11在重庆医科大学基础研究所完成。 材料:剖宫产孕妇的羊膜组织,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提供。纤维蛋白原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将酶消化法和反复贴壁法相结合,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质细胞。纤维蛋白原聚合后,取处于对数生长的上皮细胞,接种于纤维蛋白支架表面,模拟胶上型三维立体培养;在纤维蛋白原聚合前,将处于对数生长的间质细胞和纤维蛋白溶液混合,模拟胶内型三维立体培养。同时将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进行普通平面二维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不同培养条件下间质细胞的增殖情况,间质细胞和支架的相互作用。 结果:在纤维蛋白支架表面,上皮细胞形态较平面培养圆润,细胞间可见伪足伸出,表面微绒毛丰富;在纤维蛋白胶中,间质细胞呈梭形,沿支架伸展,可见细胞在不同平面形成网络状。三维立体培养下,间质细胞增殖活性平稳,但增长幅度较平面培养缓慢。在胶内型三维立体培养中,随时间的延长纤维蛋白胶发生收缩,凝胶厚度逐渐降低,至第5天纤维蛋白胶厚度占原厚度的40%左右,第15天收缩到原厚度的10%左右。 结论: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质细胞能够在纤维蛋白支架上立体生长,增殖活性平稳;在细胞-纤维蛋白支架复合物中,可观察到纤维蛋白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收缩的现象,提示羊膜细胞-纤维蛋白支架复合物可模拟体内组织,作为胎膜早破破口修复的生物学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关节固定常作为防止受伤组织被再次损伤的方法。 目的:膝关节固定对兔髌骨腱力学特性及超微形态的影响。 方法:将20只成年兔等分为固定组和对照组。固定组兔左后肢通过石膏和2个可调铝夹板,保持膝伸直,踝关节屈曲90°,固定6周后,取髌骨腱-骨复合物,观察两组髌骨腱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固定6周拉伸强度和切线模量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64.44%和53.08%(P < 0.01),但两组伸长率和最大负荷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材料常数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完全不同。固定组髌骨腱的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小胶原纤维占有优势。说明固定不仅会导致髌骨腱生物力学的变化,而且对髌骨腱自身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如何获取高质量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先决问题。 目的:改良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培养对象,观察性实验,于2006-12/2008-03在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新西兰家兔,体质量2 kg左右,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 方法:以胶原酶胰酶序贯消化法获得血管内皮细胞、快捷贴壁法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细胞化学法对两者进行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第2代和第6代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指数。 结果:培养的种子细胞符合各自特征,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其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第2代和第6代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0.87±2.05)%和(9.75±1.76)%。 结论:胶原酶胰酶序贯消化法和快捷贴壁法可以较稳定地获取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第2代的内皮细胞较第6代更适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血管。  相似文献   

16.
背景:许旺细胞是神经创伤修复的种子细胞,获取大量高纯度、高活性许旺细胞是研究的关键。 目的:比较乳鼠和成年鼠许旺细胞的体外培养、纯化和形态学的差别,探讨简单可行的、可以获得高纯度许旺细胞的培养方法。 方法:出生1~3 d SD大鼠20只和成年大鼠10只(体质量150~200 g),实验按细胞的来源分为新生组和成年组。双酶分步消化,二次接种差速分离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贴壁速度;细胞计数,纯度计算;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绘制两组许旺细胞的增殖曲线,判定增殖速度;S-100免疫化学法鉴定细胞。 结果与结论:乳鼠的许旺细胞贴壁速度快于成纤维细胞,成鼠的许旺细胞贴壁速度慢于成纤维细胞,两组许旺细胞纯度均达96%以上;MTT法检测两组许旺细胞增殖均活跃,由增殖曲线显示乳鼠许旺细胞增殖更快(P < 0.05);S-100免疫化学反应均呈阳性。提示双酶分步消化,二次接种差速分离纯化细胞,可以获取纯度高、活性良好的许旺细胞;乳鼠许旺细胞的增殖、贴壁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关于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移植免疫耐受及进行组织修复的研究很多,但尚无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研究。 目的:建立从大鼠脐带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性状。 方法:大鼠脐带经酶消化和组织块培养两种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于DMEM-LG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体外诱导成脂肪和成骨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地从大鼠脐带中获得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显示,胶原酶消化法比组织块培养法的效率更高,大约10 d就可以进行传代,而组织块培养法要14 d才能传代;传代扩增两者之间没有差别。免疫表型分析显示,大鼠脐带源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和基质细胞标记CD90、CD106,不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34、CD45。体外诱导实验证实,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脂肪和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胚胎骨来源成骨细胞因其低免疫原性和高增殖与成骨活性有可能成为适用于骨组织工程方法异体骨组织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冻存复苏后的生物学特点是否能进行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有待证实。 目的:建立人胚胎骨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观察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生物学特点。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实验研究,于2005-04/2006-05在天津市口腔医院细胞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细胞来源为5月龄自然流产胎儿,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无菌条件下取长骨骨膜组织。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对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液氮冻存3~6个月后,选择不同代次细胞复苏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增殖曲线,钙结节Von kossa法染色以及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定量检测与钙钴法染色确定其增殖与成骨活性。 结果:组织块法培养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第6天即可获得原代细胞增殖,传代扩增细胞具有典型成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学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密集融合的成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显示转化为脊样骨组织结构排列。经统计学分析定量检测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胞密度有线性正相关关系。液氮冷冻保存后复苏培养复层成骨细胞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在45%以上,超微结构显示为高分化功能活跃成骨细胞。 结论:胚胎骨骨膜来源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成骨活性。深低温液氮冻存成骨细胞复苏后仍能连续传代增殖并具有良好的成骨代谢活性,能够体外借助细胞外基质形成骨样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