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29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合并有冠脉损害和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冠脉损害组患儿出现皮疹的比例为40.48%,出现嘴唇皲裂的比例为46.83%,均显著低于无冠脉损害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月龄为(27.63±20.97)个月,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32.05±21.74)个月(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入院前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前的发热天数均显著多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为50.86%,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P<0.05);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年龄低于1岁的比例为23.73%,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天数超过10d的比例为40.68%,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9/L的比例(66.10%)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88.97±74.88)mg/L则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结论年龄小、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发热时间长是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小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要重视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以及时确诊并早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川崎病出现冠脉损害的患儿血脂水平的变化,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研究39例川崎病冠脉损伤患儿血脂水平变化.对血脂异常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非洛伐他汀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一月后对比血脂水平.结果 冠脉损害患儿血脂水平明显存在差异(P<0.05),洛伐他汀治疗后冠脉损害患儿血脂水平可显著改善(P<0.05).结论 川崎病冠脉损害患儿普遍存在血脂水平紊乱,洛伐他汀可改善川崎病患儿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发展中国家,川崎病所造成的冠状动脉损伤(如冠状动脉扩张、冠脉瘤、冠脉狭窄甚至闭塞)是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急性期严重的冠脉炎性反应通常会造成冠状动脉形态学的改变,发病1个月以后的持续性冠脉损伤被定义为川崎病后遗症。此外,冠状动脉的功能紊乱以及血管硬化性改变同样可以出现在急性期无冠脉损伤的川崎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监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的价值.方法对60例川崎病冠状动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49例,以内径>3mm为冠脉扩张,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川崎病患儿血脂代谢变化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害的关系,探讨是否可以将血脂作为川崎病后监测指标,尤其对冠脉病变组通过早期血脂干预达到促进冠脉修复的目的.方法 选择40例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在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分为冠脉病变组和冠脉正常组各20例,同时进行血脂6项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于恢复期的1、3、6、12个月进行血脂和心脏彩超检查,两组冠脉和血脂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川崎病患儿无论有无冠脉损害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但是与冠脉正常比较,冠脉病变组TG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OL的升高水平、HDL-C的下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A1、ApoB、LDL-C的异常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趋势比较血脂代谢紊乱恢复正常水平冠脉正常组优于病变组.结论 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损害时血脂紊乱更为严重,因此对病变组尤其应注意血脂监测,可以考虑通过指导饮食、改变生活习惯、临床早期干预来达到促进冠脉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男性患者多见,冠脉病变是儿童常见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原因。没有及时诊断和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可增加川崎病患者冠脉病变发生。因此,寻找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对川崎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目前microRNA已被广泛报道与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microRNA可作为川崎病的诊断标志物、microRNA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机制以及可为川崎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这3个角度出发,阐述近年来microRNA在川崎病诊治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马金丝  余明杰 《海南医学》2006,17(6):107-108
目的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心血管受累最著,我国近年发病人数增多,在住院患儿为风湿热的2-3倍,成为小儿主要继发性心脏病.为了探讨不同剂量IVIG(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对冠脉的影响,以便能用最佳方案用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2004年住院川崎病患儿98例,男女比例1.8: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包括3岁)占75%.予不同剂量IVIG治疗后对冠脉病变的影响,剂量为400mg/(kg.d),连用4-5天与IVIG1000mg/(kg.d),连用1-2天.结果不同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其冠脉并发症及冠脉病变恢复率、新病变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而对CAA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优于于小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婴儿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该院2012.1.1~2014.12.31收治的48例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就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及冠脉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小婴儿川崎病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男女比例2.7:1,6月以内小婴儿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较高(占75%).(2)28例典型川崎病诊断前发热时间(7±2.1)d,口唇龟裂100%,球结膜充血100%,皮疹占78.6%,颈部淋巴结肿大占89.3%,肢端肿胀占92.9%,杨梅舌100%,卡疤红肿占53.6%.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确诊前发热时间(8±2.4)d,口唇龟裂占75%,球结膜充血占60%,皮疹占50%,颈部淋巴结肿大占30%,肢端肿胀占65%,杨梅舌80%,卡疤红肿占55%.(3)28例典型川崎病确诊前中性粒细胞数增高的占100%,血小板增高占64.3%,CRP增高100%,血沉增高100%,冠脉损害发生率18%,小便常规异常占35.7%,肝功损害占28.6%.20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确诊前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占90%,血小板增高占40%,CRP增高占60%,血沉增高50%,冠脉损害发生率40%,小便常规异常占25%,肝功损害5例,占25%.(4)小婴儿川崎病对IVIG 2 g/kg治疗效果较好,单次有效率91.5%.(5)小婴儿川崎病冠脉损害发生率较高,在住院期间诊断冠脉受损15例,占31.25%.结论: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男性多余女性,不完全性者较多,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对静脉丙球2 g/kg·次治疗效果较好,发生冠脉损害几率较1岁以上儿童川崎病高.  相似文献   

9.
血栓调节蛋白在川崎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将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40例设为川崎病组,再将本组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静脉血.本院体检门诊的20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TM浓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 川崎病急性期、恢复期组患儿TM含量值升高,三组TM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TM值高于恢复期(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TM含量明显高于非冠脉损伤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川崎病组患儿TM与冠脉扩张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863,P<0.01.结论 血栓调节蛋白在川崎病组明显升高,在心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e disease,I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分析其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符合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28例I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同期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NT-proBN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按冠脉损伤与否进一步将IKD患儿分为冠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比较两组NT-proBNP值.结果 IKD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IKD组恢复期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急性期显著降低(P <0.001).冠脉病变组与无冠脉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重要指标,对IKD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薇 《黑龙江医学》2014,38(1):41-41
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不典型川崎病的病例中,口唇干红和球结膜充血为常见症状,而皮疹、淋巴结肿大和手足硬性水肿、脱皮为少见症状.实验室检查在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结论 在发热>5 d的患儿中,应根据川崎病面容和实验室检查对不典型川崎病做出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以减少冠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7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  李棠 《北京医学》2003,25(5):314-315
目的 探讨川崎病误诊的原因及后果。方法 总结79例误诊病例的特点、误诊过程及合并症的情况。结果 川崎病误诊有多方面的因素:①对川崎病的认知缺乏及对疾病诊断缺乏纵观发病全过程的意识;②对与川崎病相鉴别的疾病了解不足,片面地抓住某种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即做出疾病诊断,而不再解释相继出现的全部表现;③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细致。川崎病误诊造成的危害:①冠脉扩张、冠脉瘤及心脏扩大的比率较非误诊病例的比率明显增多;②1个月后误诊病例的冠脉回缩程度较非误诊病例明显减低;③使川崎病患儿在诊治过程中承受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所带来的痛苦。结论 加强对川崎病的认知,纵观疾病的全过程是减少该病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在诊断急性期非典型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3组:典型川崎病组34例(A组),非典型川崎病组31例(B组),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HP5500型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右冠状动脉壁背向散射积分(IBS),以心包壁的IBS作为参照,用冠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作为校正值(IBS%)。结果:A组和B组的冠脉壁IBS值、IB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的冠脉壁IBS值、IBS%值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对冠脉壁IBS进行ROC分析,得到冠脉壁IBS最佳截点为41.5,据其诊断急性期川崎病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5%,准确性为94%。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急性期川崎病的诊断,尤其对临床表现和冠脉病变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泌尿系统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川崎病患儿50例。按川崎病诊断标准,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5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2组,冠状动脉正常组28例,冠状动脉受累组2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正常儿童26例为对照组。将血胱抑素C、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尿素氮、肌酐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血胱抑素C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受累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检测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能在早期诊断川崎病泌尿系统损害中为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锦怡 《中外医疗》2010,29(5):30-30,32
目的了解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过程,探讨急性期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价值。方法以20例健康儿童的超声监测值为参照,探讨5例川崎病儿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健康组左主干及右冠脉显示率为100%,病变组共检出冠脉病变3例,其中二尖瓣返流2例,心包积液1例。冠脉病变最早发生在起病第5天,第10~20天为高峰,20~30d扩张冠脉回缩。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一过性冠脉扩张较普遍,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和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方便、迅速直观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0例和川崎病患儿28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并检测23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均在治疗前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结论:VEGF可能参与不完全川崎病发病过程,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川崎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简称传单 )的临床特点 ,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例川崎病患儿与 6 4例传单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组发病年龄小于传单组 (P <0 0 5 ) ,热程大于传单组 (P <0 0 5 ) ;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川崎病与传单二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膜充血、唇舌病变、皮疹川崎病组发生率分别为 89% ,6 9% ,85 % ,传单组发生率分别为 11% ,5 % ,17% ,川崎病组明显高于传单组 (P <0 0 5 ) ;传单组未发现手足硬肿发生 ;咽痛、咽峡见白色分泌物、肝脾肿大、肝脏损害发生率传单组明显高于川崎病组 (P <0 0 5 ) ;川崎病组血小板高于传单组 (P <0 0 5 ) ;传单组变异淋巴细胞≥ 10 %者占 86 % ;抗EBV衣壳抗原IgM阳性率为 35 % ;川崎病组冠脉扩张为 6 6 % ,冠脉壁回声增强 96 % ,传单组也可出现冠脉改变 ,但仅为冠脉壁增厚、毛糙 ,回声增强。结论 川崎病与传单临床上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特点 ,诊断需结合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鄄9)在川崎病不同时期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冠状动脉(冠脉)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患儿27例(无冠脉损伤组10例,冠脉损伤组17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以年龄相仿的10例败血症患儿、1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应用明胶酶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鄄9的活性和蛋白浓度,半定量RT鄄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MMP鄄9mRNA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MMP鄄9活性和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到亚急性期、恢复期则依次明显降低(P<0.01)。与无冠脉损伤组比较,冠脉损伤组患儿急性期MMP鄄9活性和蛋白浓度升高更明显(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MMP鄄9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血清MMP鄄9蛋白浓度与循环白细胞总数正相关(r=0.480,P<0.05)。结论:MMP鄄9在川崎病急性期尤其伴冠脉损伤时表达明显升高;MMP鄄9可能参与了川崎病血管炎尤其是冠脉扩张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7):530-533
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实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诊断,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急性期患儿20例为急性期组、川崎病恢复期患儿20例为恢复期组,呼吸道感染患儿2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NT-proBNP和CRP水平,再将川崎病患儿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和冠脉病变组,并比较其NT-proBNP、CRP水平。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NT-proBNP、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急性期组又明显高于恢复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组病变检测中发现,有病变患儿的WBC、PLT、CRP水平高于无病变患儿(P<0.05),但NT-proBNP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川崎病急性期组中的无冠脉病变组和冠脉病变组的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实施NT-proBNP、CRP检测,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病变程度,可作为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指导,两者联合检测准确性更高,对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