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以偏身舞蹈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的脑CT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全部由头颅CT证实,脑梗死病灶部位的在舞动对侧顶叶交界区^[1],前后长条状低密度影。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常规治疗丁酰苯类制剂,疗效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并不全是表现偏瘫,表现为偏身舞动者,有待影像学进一步证实其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大多出现肢体瘫痪等症状,而出现半侧舞蹈症者较少。现将我院2000-01~2007-10收治的12例以半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脑梗死患者,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3例以偏身舞蹈-投掷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11例以偏身舞蹈样症状为主要表现,2例以偏身投掷样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出现在脑血管病发病后1~3 d。头颅CT或MRI示尾状核腔隙性梗死(腔梗)4例,壳核腔梗3例,放射冠、尾状核头及内囊前肢腔梗、额叶及放射冠梗死、丘脑出血及中脑出血各1例。经综合治疗6~10 d 10例患者症状消失,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结论多数急性脑血管病致偏身舞蹈-投掷症患者为基底节区腔梗,主要表现为运动过度,综合治疗预后大多数较好。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伴偏身舞蹈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伴偏身舞蹈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方法以"脑卒中"或"偏身舞蹈症"为关键词,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库,对2003年至2008年15篇国内杂志发表1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部分病人以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多好发于有动脉硬化基础的老年人,以基底节病变最常见,156例脑梗死患者中基底节病变占91.0%,38例脑出血患者中基底节病变占97.4%。脑部病灶小,临床表现轻,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是偏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病灶部位以基底节为主,氟哌啶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偏侧舞蹈症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后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偏侧舞蹈症,临床上较为少见,本院自2002年以来,共收治1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以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确诊的脑卒中所致偏身舞蹈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部分病人以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 ,按脑卒中常规治疗 ,并加用丁酰苯类药物和 /或增加GABA含量的药物 (如异烟肼 ) ,疗效显著。结论 以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的脑卒中 ,经药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脑梗死的临床、CT及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过去绝大多数病例只能在手术及尸检中得以确诊,随着CT的普及和MRI的应用,其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2000年1月~2001年3月我院收治了32例小脑梗死患者,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46~83岁,平均66.68岁,其中60岁以下5例,60~69岁16例,70~79岁9例,大于80岁2例。 1.2 伴发疾病 高血压病史16例,高脂血症14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10例.风心病4例,心房纤颤8例(冠心…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性,65岁,因"面部噘嘴及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个月,加重5d"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偏身舞蹈运动,面部噘嘴样活动,右侧上、下肢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舞蹈样运动及摆动,于清醒时出现、入睡后消失。5d前上述症状加重,摆动、舞蹈样频率增加,家人搀扶不可行走。查体:T 36.5℃、P 80次/分、R 20次/分、Bp 140/72mmHg,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眼球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 35例HI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以梗死后第 2周发病率最高 ,血肿型症状重 ,有占位效应 ;非血肿型症状轻 ,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 ,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及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9例外伤后颅脑CT平扫示低密度梗死灶,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 49例颅脑CT平扫2d内显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低密度梗死灶者26例,17例4d内出现,5例1周内出现,1例在第12天出现.结论 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表现与头颅CT特点。方法对5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根据头颅CT表现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头颅CT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及CT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05-03—2014-03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74例,均接受CT检查,将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T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检查提供指导性建议。结果 CT扫描后均确诊为脑梗死,经后期持续复检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0%。病灶部位多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动脉供血区以及分支供血区。血肿型20例,非血肿型54例。血肿型患者CT检查的表现特点为低密度区存在明显可见的高密度团块状影,而非血肿型患者CT表现特点为各形态低密度影中存在不均匀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且样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临床早期诊断措施可指导治疗的准确程度,进而降低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率。针对疑似患者采用CT检查与复查可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通过检查结果的不同表现特征也能够明确指出出血范围与部位,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与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 60岁, 因"右侧肢体不自主屈伸运动3个月余"于2019年11月14日收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患者入院3周前炒菜时突发头晕、恶心, 后出现右上肢轻微抖动、持物不能、行走不稳、吐字不清。即刻于当地医院就诊, 头颅CT显示腔隙性脑梗死(陈旧性), 予以抗凝、抗血小板、降糖等对症治疗。发病2 h后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快速反复的、不自主、不规则舞蹈样屈伸运动, 上肢犹如投掷沙包样, 下肢持续做蹬踏运动, 无法行走, 抖动频率和幅度呈进行性加重。以上症状在患者觉醒状态后即出现, 睡眠时消失。于当地医院行对症处理, 症状无明显改善。随即转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体检结果示右侧肢体肌张力低, 右侧上下肢肌力均约为3级, 不能行走, 血糖2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11.8%, 尿酮体阴性。头颅MRI检查显示:左侧丘脑中脑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前方存在与之长轴平行的棱状梗死灶。入院后3周内予以口服文拉法辛(75 mg/d)、氟哌啶醇(9 mg/d)、氯硝西泮(6 mg/d)、苯海索(6 mg/d)等以缓解锥体外系症状及精神症状, 并积...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合并运动性失语与头颅CT表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总结55例脑梗死合并运动性失语的特点与CT表现,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大小及波及范围进行分析。结果 运动性失语的头颅CT表现损伤区域在主侧半球Bloca区、额-顶区的皮质、皮质下广泛区域,包括带状核、外囊、豆状核、丘脑、内囊在内的部分区域。结论运动性失语与大脑皮质语言中枢即Bloca区有直接联系,Broca区不是孤立的,语言功能有赖于皮质语言中枢、皮质下灰质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广泛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19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其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其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不规则出血型改变者,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7.
18.
出血性脑梗死34例临床及头颅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病人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自CT和MRI问世以来,临床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应用,HI引起广泛关注.我院自2002-01~2006-12共收住脑梗死病人1175例,其中HI 34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和CT所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利用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变化并动态观察头颅CT表现,然后进行临床与CT分析。结果 HI发生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4.3%,且在病后1-2周发生率最高,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无变化。头颅CT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内可见散在斑点、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结论 掌握HI的临床特点,对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论其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作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0.
自CT及MRI问世以来,小脑梗死的确诊率明显提高,十年来,我们收治了小脑梗死50例,均经CT、MRI或手术证实,本文对其临床、CT及MRI的表现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对例,女19例;年龄32岁~84岁,平均57.6岁。44例由CT证实(9例同时被MRI证实),5例由MRI证实,1例由手术证实。有高血压病史28例;脑中民史对例;糖尿病与心脏病史各6例。突发起病32例,缓慢进展18例。1.2首发症状眩晕起病32例,其中伴头痛13例,呕吐11例;小脑性语言与肢体共济障碍各3例;昏迷起病3例;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