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的高发头颈肿瘤之一,其发病过程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已得到初步确认。但是NPC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的机率并不多,而p53突变或缺失与60%的人类肿瘤发病过程相关。显然,P53基因与NPC的关系并非如其他肿瘤那样简单。随着EB病毒感染与NPC相关性研究的深入,发现EB病毒瘤基因LMP1表达产物与P53蛋白的相互作用在NPC发病的始动环节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探索两者相互作用对NPC发病过程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应当有助于NPC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自1979年肿瘤抑制基因P~(53)发现以来,已在人类许多肿瘤中发现其结构异常或功能失活,推测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癌症发生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研究表明,在与激活的ras基因协同作用下,将突变的P~(53)基因在体外转染正常细胞,可使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携带有P~(53)等位基因缺失的转基因  相似文献   

3.
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需多种基因异常的积累,其中最常异常的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P~(53)。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7P,在人类许多肿瘤中其种系发育高度保守区内常发生突变。野生型p~(53)基因产物为53KD(5258.13u)的核磷酸蛋白,具有抑制肿瘤恶性表型的作用。p~(53)基因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所产生的p~(53)蛋白在转化细胞内升高,促进细胞转化特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与人类肿瘤,尤其是头颈鳞癌(HNSCC)的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倍受关注,P~(53)基因即其中之一。P~(53)基因突变率在HNSCC及其细胞系中约53~93%,且与癌肿早期复发有关。P~(53)基因突变导致非功能性P~(53)蛋白在肿瘤细胞内蓄积,因此可采用免疫组化法间接测知。野生型P~(53)蛋白具有调节细胞周期G_1/S期的功能,因此,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控制G_1/S期的基因突变必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关。但P~(53)基因异常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关系的研究较少。为分析P~(53)基因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GFL7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收集4 5例人脑胶质瘤石蜡标本,其中低度恶性(Ⅰ~Ⅱ级)2 4例,高度恶性(Ⅲ~Ⅳ级)2 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L7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八因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微血管。分析EGFL7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及MVD的关系。结果EGFL7在人脑胶质瘤中存在表达,EGFL7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其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t=4.3 9 9,P<0.0 1)及MVD(r=0.6 8 4,P<0.0 1)有明显的相关性;EGFL7在正常人脑组织中无表达。结论人脑胶质瘤存在EGFL7基因的表达,并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及MVD具有明显相关性,提示EGFL7在人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p53蛋白基因属肿瘤抑制基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许多肿瘤均存在P53基因的异常变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可准确地反应细胞的增殖状况;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S-100 DC)在抗肿瘤细胞免疫活动中极为活跃,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某些环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人体多种组织乳头状肿瘤发病密切相关,为了探索喉癌及喉、鼻部良性乳头状肿瘤病变中癌基因及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以及在此类病变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本文对喉鳞癌(LSC)、喉乳头状瘤(LP)、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蛋白及其基因片段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喉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声门上喉癌新鲜组织标本(实验组)及0.5cm外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按标本恶性度低、中、高度不同,分别制作不同恶性度的基因芯片,研究其上游基因NM_002426表达比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其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NM_002426基因在3种不同恶性度基因芯片中都为高表达比率,较同族的基因片段比率均高,在中、高度恶性芯片中的比率是相应芯片中测定结果中的最高值;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MMP12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转移者与未转移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恶性度、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NM_002426基因显著增殖,编码产生的大量MMP-12对肿瘤的转移起到了关键作用;MMP—12及其基因的高表达可作为喉癌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增殖有关,而且与细胞凋亡有关。细胞凋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一系列基因的调控。Survivin(SVV)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基因,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在已检测的几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喉鳞状细胞癌、喉不典型增生和喉息肉组织中SVV基因及bcl-2、p53蛋白进行检测,借以探讨SVV基因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bcl-2、p53基因表达的相互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多药耐药 (MDR)基因胎盘型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 π)、DNA拓朴酶Ⅱ (TopoⅡ )和MDR基因编码产物P 糖蛋白 (Pgp)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标S P法检测 2 8例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 ,分析MDR基因及MDR基因编码产物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 8例标本中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率分别为 35 .7%、5 7.1%和 4 6 .4 % ,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Clark’s分级、Breslow’s分级无明显相关 (P >0 .0 5 ) ,与AJC分级及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Pgp、GST π和TopoⅡ等多因素联合作用是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多药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与预后相关。检测MDR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在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化疗敏感性预测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BAG-1和p53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AG-1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p53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27例喉癌旁正常组织及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BAG-1与p53的表达。结果:BAG-1在喉癌中表达阳性率为72.5%,较喉癌旁组织(18.5%)、声带息肉组织(20.0%)高(P〈0.05),其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p53在喉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5.0%,而在喉癌旁组织和声带息肉组织中均无表达,与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呈负相关(P〈0.05);在喉癌组织中BAG-1与p53表达之间未见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BAG-1和p53基因的过度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BAG-1可作为早期诊断喉癌的一种生物标记,尤其是细胞核BAG-1定位可作为一种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p53表达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可单独作为喉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其缺失或突变时则成为许多肿瘤的始因之一,而肿瘤的转移能力与CD44的异常表达明显相关,研究表明,p53蛋白和CD44变异体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了解喉癌的发生、发展、分化程度及预后,对喉癌的治疗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P53基因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中都有P53基因的丢失或突变,但在正常上皮和良性病变中有关P53基因的研究极少。该研究以109例喉良性病变为研究对象。其中,喉乳头状瘤52例(16例青少年型,36例成年型),声带小结和喉息肉各1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7例和鼻息肉20例。取患者的石蜡包埋的组织块为对象,以单克隆抗体DO-1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53蛋白在细胞核中的阳性率分别是:青少年喉乳头状瘤88%(14/16);成年人喉乳头状瘤92%(33/36);声带小结40/(4/10);喉息肉80%(8/10);内翻性乳头状瘤41%(…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是恶性程度很高的内分泌系统肿瘤之一。ATC发病机制目前有来源于分化程度较高的甲状腺癌细胞和来源于甲状腺肿瘤干细胞两种学说, ATC常见基因改变包括TP53、BRAFV600E、RAS、PIK3CA、TERT启动子、NF1、NF2基因突变和RET基因重排等。ATC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是以血液中游离DNA(cell-free DNA, cfDNA)为标志物检测肿瘤分子谱。ATC的治疗方法仍以传统多模式综合治疗为主,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姑息治疗;新兴治疗方法主要有靶向和免疫治疗等。本文意在对ATC发病机制与分子改变、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Survivin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与p53基因的表达、微血管形成以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p53、CD34蛋白在40例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资料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urvivin蛋白在正常喉黏膜组织中不表达,40例喉癌组织中23例表达阳性,占57.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的喉癌组织标本中,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3.1%(19/26)和28.6%(4/14)(P=0.007)。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的病例中,平均瘤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的病例(P<0.001)。Survivin蛋白异常表达与喉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颈淋巴结病理转移有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喉癌中存在高表达,并与p53基因突变、肿瘤微血管形成关系密切,Survivin异常表达可能在喉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回顾性分析喉鳞状细胞癌(LSCC)及癌旁组织中p5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LSCC及癌旁组织中的p53表达。结果:LSCC组织中p53过表达47.4%(36/76),对应原位癌p53过表达为40.0%(4/10);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53过表达22.2%(8/36);癌旁正常组织中p53无过表达(0/56);p53在LSCC实质及相应原位癌中的表达呈现完全一致性。p53在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和对应癌实质组织中的过表达呈现高度显著正相关性(P<0.01);p53在癌组织中的过表达显著高于非典型增生组织(P<0.01);p53过表达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临床LSCC类型(LSCC位置)、肿瘤大小均无统计学意义,和病理分级(G1→G2 G3)有高度显著相关性(P<0.01)。p53在LSCC淋巴结转移组的过表达(68.8%)高于非转移组中的过表达(4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CC病理分级(G1→G2 G3)和淋巴结转移有高度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p53异常表达可出现于LSCC不同阶段及癌旁癌前病变组织中,并具有显著相关性,是LSC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有意义的早期改变,并可反映喉癌组织细胞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鼠双微体2(murinedonbleminute2,Mdm2)及p21WAF/CIP1等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取甲状腺癌、癌旁与良性病变组织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Mdm2及p21WAF/CIP1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结果p53、Mdm2及p21WAF/CIP1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0.6%(37/73),63.0%(47/73)和38.4%(28/73)。同癌旁组织相比,p53和Mdm2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p21WAF/CIP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21WAF/CIP1和p53的阳性表达均与未分化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受累程度显著相关(P<0.05);Mdm2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三者阳性表达两两之间统计学上具有关联性(P<0.05)。结论p53和Mdm2的过表达以及p21WAF/CIP1的缺失表达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癌的恶性形成和进展;三者中蛋白主要以p53-Mdm2-p21WAF/CIP1通路的方式作用于细胞的转化和肿瘤的形成;联合检测p53和Mdm2的表达可用于评定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检测p21WAF/CIP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变化可用于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梨状窝癌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术前没有接受其他治疗的96例梨状窝癌,通过随访资料分析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与哪些因素相关。判定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的条件是:①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在肿瘤对侧可病理确诊的转移淋巴结(pN2c);②术后首先发现有肿瘤对侧转移的复发病例,其中除外有原发病灶的复发。结果96例中有31例出现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总转移率为32%。与T分期的关系是:T1无肿瘤对侧转移(0/3),T2病例中肿瘤对侧转移占18%(2/11),113占37%(22/60),T4占32%(7/22)。与N分期的关系是:NO病例中肿瘤对侧转移占12%,N1占13%,N2a占17%,N2b占39%,N2c占100%,N3占75%。与肿瘤是否过中线的关系是:过中线组肿瘤对侧转移为52%,未过中线组为18%。结论梨状窝癌随着T分期和N分期的增高,肿瘤对侧淋巴颈淋巴转移率有增高趋势。肿瘤过中线后肿瘤对侧淋巴转移率明显增高,应积极选择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6种基因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5、p16、Rb、p27、p53及PCNA基因蛋白在不同分期、不同部位和不同分级的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5例LSCC进行染色,30例正常黏膜为对照组,检测p15、p16、Rb、p27、p53及PCNA基因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在正常黏膜和LSCC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p15和p27表达不仅和LSCC生长部位相关,而且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16蛋白表达与LSCC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CNA蛋白的表达与LSCC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两者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和肿瘤生长部位无关。而LSCC生长越晚期,Rb、p53蛋白的表达,前者呈下降,后者呈上升状态,且p53蛋白的表达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p15和p27基因表达的缺失是LSCC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两者的检测在LSCC的治疗和预后方面有一定意义。p16和PCNA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与肿瘤的发展过程无关。而Rb、p53基因表达多与肿瘤的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鳞癌远处转移率增加在临床和尸检中已有不同的报告。根据日本Saitalna癌肿中心1975一1990年112例因头颈部鳞癌死亡的思一者临床和尸检材料,对其远处转移率发生的影响作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初次检查和治疗均在同一医院。伴有两个恶性肿癌的患者,如死于头颈部鳞癌者亦包括在本研究内。肿瘤分期根据1987年的IUAC标准。本研究表明:肿瘤原发部位与远处转移发生率无明显关系。同样,肿瘤或颈淋巴结的分期对远处转移发生率亦不相关(P>0.05)。53例颈淋巴结受累未能控制,其中26例发生远处转移占49畅。而59例颈淋巴虽受累但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喉癌组织的抑制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 associationdomain family 1,isoform A,RASSF1A)甲基化状态,并探讨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与喉癌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技术检测52例喉癌组织,52例相应癌旁组织及24例对照组织中RASSFI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按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进行分组,分析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与各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喉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对照组织中RASSFI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例数分别65.4%、7.7%、0%。喉癌组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癌旁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旁组甲基化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与喉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及分期情况关系不明显,按上述临床病理特征分组,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喉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提示其与喉癌发生关系密切,可能喉癌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子机制。2不同肿瘤的分化及分期间甲基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提示RASSF1A基因发生甲基化可能是喉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3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有望成为早期诊断喉癌的一个分子标志。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是一种快而灵敏的基因甲基化检测方法,有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