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烧伤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和肠道内Ig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法分别测定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D 乳酸水平和肠道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结果 伤后血浆D 乳酸水平明显升高 ,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并于伤后第 3周达到最高点 ;同期肠道内IgA含量明显减少 ,于伤后的第 2周达到最低点 ;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结论 烧伤后肠道屏障的损伤涉及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多方面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保护烧伤患者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2.
烧伤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5年7月~1987年11月,对收治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尔的摩烧伤中心的68例烧伤病人,采用基质显色法鲎试验进行了407次血浆内毒素的定量检测,经多次验证,该试剂稳定可靠,但也发现两个问题:(1)目前广泛用加热+稀释的方法企图移除血浆中干扰内毒素检出的因素(我们用70℃,10min)尚无法全部移除该干扰因素。通过对204个血浆标本(包括部分正常对照的人血浆)加入已知量标准内毒素的检测,平均检出率只达54.2%。在未能全部解决这一难题前,应对各个样品另加已知量的内毒素求其检出率,再行换算,才能获得血浆内真正的内毒素值。(2)肝素可明显抑制内毒素的检出,采全血5ml,抗凝用的肝素应不超过20U,否则,内毒素检出值将相应下降。对一组39例不同烧伤面积的病人,在伤后5天内连续进行血浆内毒素的检测,血循环中总内毒素的平均量与烧伤面积相关,伤后3~4天有一峰值。另对29例烧伤面积20~75%病人,进行伤后两周内定期抽血检查、内毒素阳性者17例(占58.6%)。提示烧伤后内毒素血症比较常见。本组内毒素血症与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血症或创面脓毒症的相关率为71%。其他来源,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3.
血气分析是临床上了解肺功能和体液酸碱平衡的一项有效监护措施。为了解乌鲁木齐地区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的血气变化情况,我们随机选择15例成人大面积烧伤患者于伤后1周内每天采取血样送检。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1~49岁。烧伤面积:100%1例,90%~99%2例,80%~89%4  相似文献   

4.
电烧伤后出现的血栓形成和组织继发性坏死常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笔者检测了1996年1月~1997年12月救治的26例电烧伤患者部分血液学指标,以观察电烧伤早期可能出现的异常变化。临 床 资 料患者26例均为电烧伤,在伤后2d内入院。烧伤面积平均8.34%,Ⅲ度平均6.6%。男25例,女1例;年龄17~48岁,平均31岁。伤前均无血液系统疾病。经治疗全部生存。在伤后2,4,7d及2周提取样本,经离心取出血浆冷冻贮藏。另选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测定:试剂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提供,测定仪器为…  相似文献   

5.
血浆冷沉淀治疗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对32例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病人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ISS90评分平均为(18.21±5.63)分的多发伤以及手术创伤病人输注血浆冷沉淀共580单位(平均18.1单位);随机对12例病人在输注冷沉淀前、后行血常规、出血时间及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测定;并对其中6例多发伤患者在输冷沉淀前、后0.5、2、24小时测定血浆Fn水平。结果患者输注血浆冷沉淀后与输注前相比,出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浆Fn水平在输注后0.5小时显著提高(P<0.05),2小时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对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患者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可提高患者血浆Fn水平,缩短出血时间,防止凝血异常,加快创伤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及高压氧(HBO)的影响。方法选择烧伤总面积(TBSA)≥30%或Ⅲ度面积≥10%的患者84例,分为高压氧组(HBO组)和非高压氧组(non—HBO组),分别于伤后10个时相点抽取静脉血,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NO,ET-1含量的变化。结果non—HBO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平均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NO的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HBO组治疗后NO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但ET-1显著低于non—HBO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血浆NO的降低及ET-1的升高参与烧伤后机体变化的全过程;HBO可显著改变严重烧伤患者血浆NO,ET-1含量,故对烧伤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MODS和患者不良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106例烧伤总面积(TBSA)≥30%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试验分组:(1)按烧伤面积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41例(TBSA 30%~49%),Ⅱ组34例(TBSA 50%~69%),Ⅲ组31例(TBSA 70%~99%);(2)根据MODS诊断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MODS组(21例)和非MODS组(85例);(3)根据MODS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6例)和生存组(5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3,7,14,21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磁性分离系统对外周血CD4+CD25+Treg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表面分子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Treg孵育液上清中IL-10的分泌水平.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CD4+CD25+Treg表面分子CTLA-4表达水平及IL-10分泌水平均明显增强(P<0.01),烧伤患者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相点CTLA-4阳性表达水平及IL-10分泌水平均明显升高,MODS组CTLA-4阳性表达率及IL-10分泌水平在伤后3~21 d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1);(3)MODS患者死亡组CTLA-4阳性表达率及IL-10分泌水平在伤后3~21 d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或<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CD4+CD25+Treg表面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在不同烧伤面积、是否并发MODS及是否生存等不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CD4+CD25+Treg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参与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失衡、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甚至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随机对62例烧伤住院患者伤后1、2、4、7和14天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进行了动态测定,并同10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烧伤早期(伤后1~4天)轻组(30%BSA以下烧伤),重组和死亡组三个不同组别病人的血浆FHb平均浓度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升高程度与患者伤情密切相关。伤后4~7天多数病员随病情好转FHb浓度出现下降,7~14天轻组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0.05),但重组和死亡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轻组病人(P<0.01)。作者就烧伤后导致体内红细胞破坏溶解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检测血浆FHb对于及时了解烧伤病人伤后是否发生体内溶血和溶血的程度以及指导临床积极预防和治疗烧伤并发症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含量的影响,探讨HBO在烧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2例严重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于30%或3度烧伤面积大于10%),随机分为HBO治疗组(HBO组)和非HBO治疗组(non-HBO组),于伤后8小时和1、2、3、5、7、10、14、17、21天10个时相点抽静脉血,用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其血浆Fn含量。结果:non-HBO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血浆Fn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HBO组除伤后8小时及1天外,其余各时相点血浆Fn含量正常,与non-HBO组比,伤后10个时相点血浆Fn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HBO可明显提高严重烧伤患者血浆Fn水平,故对烧伤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郝俊刚 《人民军医》2010,(6):448-448
2006年6月-2009年5月,我们共收治小儿烧伤休克3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33例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3个月~12岁。致伤原因:热液烫伤30例,火焰烧伤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30h。烧伤面积12%~60%总体表面积(TBSA),均为浅Ⅱ度或散片状Ⅲ度烧伤。休克表现:出现四肢厥冷等末梢循环不良表现,非创面皮肤苍白或呈花斑状,以及神志异常、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显著下降等。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自制康肤酊治疗度烧伤,并与络合碘对比,前者疗效满意。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度烧伤370例随机分为两组。康肤酊组320例,男235例,女85例;年龄5~53岁,平均25.4岁;烧伤面积1%~52%,平均21.6±16.8%;烧伤深度:浅度259例,深度61例;就诊时间为伤后0.5~16h,平均6.3±2.7h。络合碘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8~56岁,平均28.6岁;烧伤面积1%~61%,平均24.5±17.3%;烧伤深度:浅度33例,深度17例;就诊时间为伤后1~14h,平均5.7±2.3h。1.2 方法 清创后以0.1%氯已定或0.2%呋喃西林液消毒创面。康肤酊组将康肤酊摇匀后涂创面,每日涂2或3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体内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IGFBP-1)含量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6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烧伤患者自入院治疗至术后治疗10d的血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IGFBP-1含量,磷酸化IGFBP-1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烧伤患者血浆IGFBP-1含量与总体表面积(TBSA)烧伤指数呈正相关,IGF-1含量随着TBSA值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在患者烧伤后72h内,IGF-1含量降低,而IGFBP-1含量[(184±26)ng/m L]升高,相比正常健康组IGFBP-1含量[(16±4)ng/m L]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浆中可检测到磷酸化的IGFBP-1。结论烧伤患者血浆IGFBP-1含量变化和IGFBP-1持续的磷酸化与烧伤严重程度相关,IGFBP-1持续的磷酸化可抑制IGF的生物活性,并可作为判断烧伤患者预后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探讨烧伤病人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伤后病程变化的影响,我们自1988年6月至1992年9月随机对62例烧伤住院患者进行了连续动态观察。结果发现;不同伤情和预后烧伤病人在不同病程阶段血液胶体渗透压(cop)和晶体渗透压在在明显不同的变化,其中A组38例烧伤面积小于30%BSA的存活病人伤后二周内血浆平均晶体渗透压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但其血浆cop降低显著(P<0.05)。与A组比较,B组17例烧伤面积大于30%BSA的存活病人不但伤后血浆cop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且血浆晶体渗透压较正常人也存在明显升高(P<0.05)但其增高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低于C组7例烧伤面积大于50%BSA的死亡病人(两组比较P<0.01)。从三组间血浆cop比较则以伤情最重,预后不良的C组降低最为显著,(较A、B两组P<0.01和0.05)且多呈持续性下降。笔者结合临床对不同伤情及预后烧伤病人在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渗透压改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为血液渗透压监测在烧伤及其并发症诊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烧伤创面大小和深度的因素。方法:通过对1294例14岁以下小儿烧伤住院患者病史资料的分析,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烧伤原因和不同年代或人口组成对小儿烧伤创面的影响。结果:患儿平均烧伤面积为11.83±9.89%TBSA,Ⅲ度烧伤面积为3.89±1.24%TBSA,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烧伤创面主要分布在头面颈、躯干前侧;热液是主要烧伤原因,非热液的Ⅲ度烧伤面积显著较大;居家是发生烧伤主要场所,而公共场所Ⅲ度烧伤面积显著较大(P<0.01);4~6岁组患儿平均烧伤面积显著较大(P<0.01),7~14岁组Ⅲ度烧伤面积最大(P<0.01);本市和外来患儿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烧伤原因、烧伤场所是影响烧伤面积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2例烧伤病人血清总补体(CH_50)及补体3(C_3)补体4(C_4)进行了检测,并检测了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在伤后第3、7、21、和28天分别抽血检查,结果如下:伤后3天三种补体成分均低于正常,以后渐升,至第三周接近正常,第四周略高于正常。与正常组比较P<0.05。烧伤面积在30%以下者,补体含量变化较轻微。烧伤面积>30%者,补体水平与正常组对比P<0.01,差异显著。尤其烧伤面积>80%,早期补体水平急剧下降。死亡前病人补体水平严重降低。补体水平骤降或过低是不祥征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严重烧伤合并头面部烧伤患者,常因合并吸入性损伤,在休克期出现呼吸道梗阻、窒息。本文五例严重烧伤并头、面部烧伤患者,虽然休克期无明显的呼吸道梗阻征象,但在休克期后首次翻身时却出现窒息。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5~36岁。烧伤总面积53%~75%,皿”烧伤面积月%~46%。烧伤原因均为火焰。5例均有头、面、颈部的p”烧伤,肿胀明显。进院时间为伤后3~22小时。进院后经积极抗休克复苏,休克期渡过都基本平稳,无明显呼吸道梗阻征象。首次翻身时间为伤后49~62/J‘时。窒息发生在首次翻身(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旨在初步探讨大鼠严重烧伤早期 (伤后 2 4小时 )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和蛋白S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TBSA 3 0 %III度烧伤模型 ,随机分为烧伤组和正常对照组 ,观察大鼠烧伤后 1,3 ,6,12 ,2 4小时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和蛋白S血浆水平的变化。结果 大鼠烧伤后 1小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开始升高 ,于伤后 3小时达到峰值 ,以后逐渐下降 ,至伤后 2 4小时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烧伤后血浆蛋白C水平在伤后 3小时有一短暂上升过程 ,此后逐渐下降 ,至 2 4小时降至最低水平。大鼠烧伤后 2 4小时内总蛋白S血浆水平持续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大鼠严重烧伤早期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C 蛋白S抗凝途径发生显著变化 ,它不仅是烧伤早期血管内皮受损的标志 ,而且可能参与了严重烧伤后血栓和DIC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血浆代用品(血定安)应用于烧伤休克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血浆代用品(血定安)在烧伤休克液体复苏中的疗效。方法:利用犬40%TBSAIII度伤模型,24只狗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C)<血浆复苏组(P)和血定安复苏组(G),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h心输出量(CO),氧供DO2),氧耗(VO2),血液粘度,肌球蛋白轻链1(MLC1)和血清总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复苏后CO,DO2,VO2显著上升,MLC1明显下降,血定安组与血浆组相比无显著差异,(2)复苏后血液粘度下降,快速补液时,血安定组显著低于血浆组。(3)伤后血清总蛋白呈下降趋势。其中血定安组显著低于血浆组,结论:烧伤后休克复苏中,血浆代用品(血定安)与血浆的疗效相近,可在烧伤休克早期救治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严重烧伤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患者不良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0%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对所采集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试验分组:(1)按烧伤面积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41例(TBSA 30%~49%),Ⅱ组34例(TBSA 50%~69%),Ⅲ组31例(TBSA 70%~99%);(2)将59例并发脓毒症患者根据其预后分为死亡组(17例)与存活组(42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5位健康献血员)。分别于烧伤后1、3、7、14、21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T淋巴细胞孵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分泌水平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外周血T淋巴细增殖活性及IL-2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Ⅰ组与Ⅲ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死亡组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IL-2表达水平在伤后3~21天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或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受抑,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程度与烧伤面积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我院收治磷烧伤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17~56岁;烧伤面积小于30%者17例(均治愈),大于30%者6例(治愈3例,死亡3例)。黄磷烧伤16例,三氯化磷烧伤2例;有机磷烧伤5例。本文对处理磷烧伤提出几点体会。 一、关于无机磷烧伤问题 1.磷吸收很易引起肾、肝、肺、心等内脏损害;本组18例中,发生内脏损害涉及肾损害者2例,1例较轻,仅表现为蛋白尿( )及NPN的轻度上升,恢复也较快;另1例伤后9小时即出现少尿及严重血红蛋白尿,48小时后NPN达153mg/dl,最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有肝损害,其中3例较轻,表现为伤后3~5天后出现肝大、肝区触痛,转氨酶轻度上升(都在200单位以下),经保肝治疗,5~9天以后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