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椎旁肌细胞的急性损伤程度。方法经皮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患者各15例。分别在肌肉暴露后即刻、肌肉牵开后0.5、1、1.5小时及松开牵开器后,共5个时段提取肌肉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细胞HSPT0表达,比色法测定细胞MDA含量,分析两种术式对椎旁肌细胞造成的应激反应。结果开放手术组椎旁肌细胞MDA含量在肌肉牵开后0.5小时无明显变化,1.0小时组有显著升高,1.5小时组达到高峰。松开牵开器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经皮手术组椎旁肌细胞MDA含量在手术各个时间段均没有显著升高。开放手术组椎旁肌HSP70阳性细胞数在肌肉牵开后0.5小时即明显增多,1.5小时组达到高峰,而松开牵开器后出现明显减少趋势。经皮手术组椎旁HSP70阳性细胞数在手术各个时间段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与经皮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造成椎旁肌细胞严重应激反应,提示其对椎旁肌产生严重急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经皮微刨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椎旁肌细胞的急性损伤程度.方法 经皮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患者各15例,分别在肌肉暴露后即刻,肌肉牵开后0.5、1、1.5小时及松开牵开器后,共5个时段提取肌肉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细胞HSP70表达,比色法测定细胞MDA含量,分析两种术式对椎旁肌细胞造成的应激反应.结果 开放手术组椎旁肌细胞MDA含量在肌肉牵开后0.5小时无明显变化,1.0小时组有显著升高,1.5小时组达到高峰,松开牵开器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经皮手术组椎旁肌细胞MDA含量在手术各个时间段均没有显著升高.开放手术组椎旁肌HSP70阳性细胞数在肌肉牵开后0.5小时即明显增多,1.5小时组达到高峰,而松开牵开器后出现明显减少趋势.经皮手术组椎旁HSP70阳性细胞数在手术各个时间段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与经皮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造成椎旁肌细胞严重应激反应,提示其对椎旁肌产生严重急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3年4月5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植骨术,随机分为观察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对照组(后正中入路)各2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植骨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2):2099-2102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传统腰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2例,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2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日、伤椎前缘高度、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开放组相比,微创经皮组手术具有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术后平均住院日少的特点。两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并且在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但是两组之间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与微创组在恢复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能较好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缓解症状,纠正畸形。微创组与开放组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5年6月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对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胸椎骨折7例(爆裂骨折6例、骨折脱位1例),腰椎骨折8例(爆裂骨折7例、陈旧性骨折并椎间盘突出1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7例,D级1例。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椎管减压彻底、植骨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15例患者术后获4~12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除术前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13例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腰椎前路手术具有微创特点,为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方  邹德威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2015,(2):156-158,16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组(A组)和Sextant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2010年10月应用此法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7例.结果 23例平均随访时间(18.37±8.46)个月,Cobb角从术前22~36°(30.44±3.71)°恢复至术后5~9°(7.30±1.38)°.随访期间椎体高度及Cobb角无丢失,无内置物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对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组织损伤小,腰背僵痛后遗症少.此术式无需特制器械、近似微创、基层医院易行.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椎体内固定术与经皮椎体内固定术在治疗青中年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探讨哪一种术式更加微创。方法 纳入2018.1-2019.1我科收治的58例22-57岁青中年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组、经皮两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每组透视暴露时间、置钉错误率、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Wiltse组患者平均年龄41.7(±8.6)岁,经皮组的平均年龄为43.2(±8.3)岁(p=0.69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分数要低于经皮组。其他如BMI、性别、抽烟、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cobb角组间无明显差异。经皮组辐射量远远大于wiltse组。结论 Wiltse与经皮都是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而wiltse则在手术时间、VAS、并发症等方面优于经皮,且大大的降低了辐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2例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经皮单平面组),34例采用传统后路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传统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44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经皮单平面组均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术后3 d经皮单平面组较传统开放组更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创伤小。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微创理念在外科临床中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外科技术及经通道外科技术越来越被更多的应用于临床。目的:探讨经皮微创与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均未合并其他骨折和脏器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损伤。3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验组);16例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影像学高度及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椎体前缘影像学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椎旁肌内血肿形成经穿刺抽吸,切口局部加压后甲级愈合。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5月收治的52例无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24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和开放组(28例,采用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节段、胸腰椎损伤分类和损伤程度评分(TLICS)及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1个月、6个月、10个月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3 d复查CT,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判断并计算植钉准确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组,但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和开放组分别植入椎弓根螺钉132枚和158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植钉准确率分别为97.7%(129/132)和96.8%(153/1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77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0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内固定物断裂等情况。微创组于术后10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开放组不取出。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除术后3 d微创组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等方面优势显著,骨折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其中46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4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18-4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的改善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缓解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中期随访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45例胸腰段骨折满足研究条件的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手术入路24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5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椎旁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及磁共振检查评估椎旁肌肉萎缩程度,16例患者取内固定行多裂肌组织学检查.[结果]肌酸激酶传统入路组术后高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第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5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发现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且MRI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组织学检查发现类似的结果.[结论]传统手术入路和和椎旁肌间隙入路对多裂肌均有损伤,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传统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后路开放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微创手术方式(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术和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7-2014-11手术治疗的9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比较不同手术组的围手术期参数、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检查等各项指标。结果 90例患者分别予常规后路开放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30例)、经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术(B组,30例)及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C组,30例)治疗。B组、C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暴露时间优于C组(P0.05)。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无脱钉、断钉及神经损伤现象。三组伤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疗效评分(ODI)均优于A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术和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取得同样的影像学效果,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点;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术相比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放射透视少、价格更低廉,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0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B组),分别记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后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88±17)min vs(105±14)min]、出血量[(121±24)ml vs(230±31)m1]、术后引流量[(66±28)ml vs(250±45)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伤椎Cobb角矫正率[(82.3±1.58)%vs(83.5±3.71)%)],椎体坍塌矫正率[(88.22±3.18)%vs(87.19±2.16)%],术后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入路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它符合现代微创理念,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26例T11~L2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90(64.9±8.5)min;术中出血量30~120(64.6±23.0)ml;住院天数6~11(8.6±1.5)d;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21.7±4.3)个月。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维持良好,随访期内无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对伤椎直接复位及固定、在即刻固定、改善和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