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发病5~10日成功行PCI者45例(治疗组),同期常规药物治疗48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随访6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心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延迟PCI组患者在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AMI后延迟PCI能降低心血管事件,明显改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比较直接与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15例,其中行直接PCI治疗40例,行延迟PCI治疗37例,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或PCI术)38例(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急性心梗后1周、6个月随访时的心脏超声资料及半年内因心衰住院事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半年内的心衰再住院率。结果:AMI后行PCI治疗组LVEDVI、LVESVI及LVEF明显好于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并且行直接PCI治疗组LVEDVI、LVESVI及LVEF好于行延迟PCI治疗组患者;PCI治疗组心衰再住院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与延迟PCI都可以改善急性心梗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尤以行直接PCI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AMI行PCI术后无复流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运用IABP,其余27例为对照组.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左室收缩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术后7 d的EF值及3个月E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IABP不能改善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可以降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EF值变化来评价延迟PCI对左室重构的影响,为延迟PCI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方法:AMI后行延迟PCI的患者34人为治疗组,未行PCI和溶栓的患者38人为对照组,分别在AMI后2周和恢复期做超声心动图测EF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恢复期EF值有显著升高.结论:AMI后由于左室重构导致EF值降低,延迟PCI能阻止和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次Q波型AMI患者45例,2~3周内行PCI治疗的21例患者为PCI组,未行PCI治疗的24例患者为非PCI组,2组患者均于发病2周(PCI治疗前)及24周(PCI治疗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PCI组24周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低于非PCI组(P<0.01,P<0.05,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非PCI组(P<0.01)。结论 延迟PCI治疗能抑制AMI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未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22例)和同时加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组(22例).于发病后一月内观察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组心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复方丹参滴丸组再发心绞痛及急性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保守治疗患者不仅减少心绞痛发作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和胱抑素-C(Cys C)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PCI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疗程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sP-sel和Cys-C水平及随访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sel及Cys-C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60%)低于对照组(21.69%)(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PCI再辅以丹红注射液可提高AMI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清sP-sel和Cys-C水平,且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术后(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6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TC及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共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对照组共发生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CI术后的AMI患者采用早期强化治疗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PCI与择期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3月~2017年4月11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05例行择期PCI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LVEDV(140.13±2.96)mL、LVESV(50.74±2.40)mL,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其LVEF为(55.88±2.8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6.19%,显著低于对照组15.24%。结论:与择期PCI相比,急诊PCI治疗AMI效果更佳,能够有效减少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并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